分享

《了凡四训》:孔子为什么赞叹子路,责备子贡?

 一声佛号一声心 2022-04-19

了凡先生在“积善之方”这篇里面,将善分为八对,也就是八个类别。前面已经讲过“端曲”和“阴阳”,今天开始讲“是非”。

什么是“是非”呢?了凡先生没有直接说明,而是先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子贡。

春秋时期,在孔夫子的故乡鲁国,法律规定,鲁国人在穷困的时候,被人卖到别的国家做奴婢,如果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那么鲁国政府就会奖励他。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也把人赎回来了,但是他却不肯接受政府的奖励。孔子听到这件事情以后,就责备子贡说:“你错了!你怎么能这样做呢?”圣贤人做事,应该移风易俗,教化百姓,给百姓做个好的榜样,不能随着自己的喜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要顾全大局,为社会大众着想。

鲁国现在的状况是,富贵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大家还是很需要钱的。如果大家都向你学习,不接受政府的奖励,好像接受了奖励,自己就不廉洁似的,那以后,就没有人愿意做赎人的事情了,有多少人愿意做赔本的买卖呢。所以说,对于个人来讲,不接受政府奖励,好像很廉洁,很高尚,没什么问题,但对于整个社会风俗来讲,对于整个国家来讲,那就错了。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子路。

有一次,子路走在路上,看到一个人落入水中,快要淹死了他,他就赶紧过去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千恩万谢,还牵了一头牛送给子路,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子路欣然接受。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欢喜,他赞叹子路说:“从此以后,如果再有人不幸落入水中,就会有很多人去救了。”为什么呢?因为救了人,不仅会被人感谢,落个好的名声,还会得到不菲的报酬,大家当然都愿意去救人了。

这两个故事,在一般人看来,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励,是值得赞叹的;而子路接受别人赠送的一头牛,是不如子贡的。但孔老夫子却不这样看,他赞叹子路,责备子贡。

这就告诉我们,行善不能只看眼前,还要看它的影响面、时间长短。如果这个善行的影响面小,时间短,那就是小善,这个善是“非”;如果影响面很广,时间很长,那就是大善,这个大善就是“是”。

子贡赎回鲁国人,不接受政府奖励,看上去好像是善事,但却因此造成不好的影响,大家从此以后,都不愿意赎人了。很多被卖到国外的鲁国人,因此失去了被赎回来的机会,这不等于是害人吗?

子路救了一个人,接受了人家送他的牛,看起来好像不厚道,是不善,但正因为如此,社会风气更好了,大家更勇于救人了,所以这个才是大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