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胃病,一定要用的“治胃四药”

 暖心ja632mdrei 2022-04-19

患者中年女性,左乳房下胀痛,她说一打呃就痛得厉害。

老师察色按脉,说这是土侮木。原来这病人脉象右关独大,本来是木克土的,现在土被郁住了,反倒侮木,这样的病人往往常饮食过度,吃得十分饱,十二分饱都不知放手。

老师说这样疏土平木,用“治胃四药”加理气补气的思路。

方子为:黄连8克,黄芩15克,干姜12克,半夏15克,枳壳15克,桔梗15克,木香20克,生甘草8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3剂。

病人饮食不洁,右关郁住,寒热错杂,升降失常,除了胃部有胀痛,还有引起乳房胀痛,因为乳房归阳明胃经观,乳头归厥阴肝经管。所以治疗乳房胀痛问题,要把胃胀痛问题先解决了。

“治胃四药”,就是黄连、黄芩、干姜、半夏。老师说,这四味药可以治好很多胃病,这是一个寒温并用的药组,那些饮食不节,吃香辣烧烤,又喝冰冻啤酒的人,最容易得胃病。治疗时需要用寒温统一的思路,这就叫调和折中

病人一打呃就痛,“呃逆者,胃气之不顺。”老师就加入枳壳、桔梗、木香,三味药。老师说,这三味药治疗胃痛、呃逆有效。

久胀必虚,病人经常胀痛,就会消耗掉很多气血,而显露出疲倦的样子。所以用理气药消胀的同时,还要同时重视用到补气。

这种思路是从《伤寒论》上来的,张仲景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就是专门治疗虚人胀满的。里面既有理气降气的药,还有补气的药。所以老师就加入黄芪、当归,一补气一补血。“气为血之帅。”气不足后,血脉就流动不起来,所以治疗各种胀满,高层次的是要注重补元气,元气足后,不用去推动,身体气机自动都会转。这也是张仲景治疗胀满病人用到红参的道理。

文章图片1

至于加入生甘草,大家都知道,甘草乃调中之国老,这是一个寒温并用的方子,所以更少不了甘草。《治病主药诀》上说:“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错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

老师讲,胃病都是三分治七分养的,胃不是全靠药治好的,而是要靠自己去保养好的,怎么去保养呢?有个养胃五点,吃饭时贴在饭桌边,注意去锻炼,很快把胃养得棒棒的。

养胃五点即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败,病难得愈,胃气尚存,则有一线生机。《医权初篇》中说:“治病当以脾胃为先,又一切虚症,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日旺,阳生而阴亦长矣。试看精气二字,皆从于米,是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保持健康的核心要素,因此顾护脾胃就成了养生的第一要务,治疗的不二法则。偏偏在临床上,脾胃病的发病率又是居高不下,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痛苦和困扰。

必须指出,中医学所谓之“脾胃”并不单纯是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脏器,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概念。胃为腑,泻而不藏,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为脏,藏而不泻,主运化升清。脾升胃降,一阴一阳,协调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此外,《内经》有时将小肠、大肠的功能也统括于胃,如《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有时亦以胃统肠,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指肠而言。现代医学所谓之消化系统疾病大多可归属于脾胃疾病。

1.脾胃病主要是“阴证”

中医所谓的脾胃病,实质上包含了一大类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以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都可以涵括在内。一般而言,根据中医的辨证,常常可以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等,从发病的病因病机来看,多是由于禀赋不足、恣食生冷、情志不调、水湿停聚等所致。

《素问·调经论》载:“病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言不虚。不管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还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脾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现都呈现“阴”的特点。脾胃虚弱和脾胃虚寒含义类似,可以理解为气的推动与温煦能力不足。气滞血瘀也是典型的“阴证”表现。脾胃湿热表面上看是一阳证,但是其深层的原因却是水湿停聚,蕴久化热,所以根本上还是阴证。

综上所述,脾胃病以阴证、虚证为主,即使一些表现为阳证、实证的,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虚、寒等所谓阴证的因素。下面我们就要回答,为什么脾胃病主要是阴证、主要是虚证。

关于胃,中医有三句名言。

一是“胃以喜为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意思是说,一般喜欢吃的东西对胃都有所补益,笔者以为这里的“喜”还可以作更进一步的解读,胃如果处于它“喜欢”的温度、湿度、硬度、位置下,就可以更健康。

二是“胃喜暖而恶寒”,这句话言简而意赅,充分说明了胃的“性格”特点。

三是“胃以通为用”,胃是六腑之一,实而不满,以通降为顺。

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就得出本文的标题——“胃以温通为补”。

既然胃以温为补,那么脾胃病主要是阴证、虚证就可以理解了。通俗点说,胃部需要超过一般部位的热量才能正常地工作,如温煦不够,胃就会出问题,呈现出一派寒象、湿象;同理,脾胃不舒服,如果多采取保暖的措施,也多半能有所缓解。

既然胃以通为补,那么任何妨碍“通”的因素都可以造成胃肠道的疾患,比如情志因素造成的肝气郁滞,饮食不当造成的饮食停滞,都可以称之为“不通”,如果用一些促进气血通畅或沉降的药物将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新经络公众号在此特别强调一下,情志造成的“不通”是促成脾胃病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90%以上的脾胃病患者存在负性情绪,特别是焦虑、紧张、忧郁,笔者也比较认同这一观点。

现代医学也阐明了其中的一些机制,心身医学常将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列为典型的心身疾病。在应激状态下,机体首先保障的是大脑、心脏和肌肉的能量供应,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应对风险,人类的祖先就是依靠这种办法直面自然灾害和野兽威胁的。今天来自自然界的威胁明显减少,但还是广泛存在,而社会造成的心理压力更为普遍。人们在承受社会压力时和面对猛兽承受的心理压力时其反应机制一样,都会造成大脑、心脏、肌肉血供的增加,但效果却不一样,保障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是面对自然威胁生存下来的必然选择,而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并不涉及个体的生存,所以这种反应常常是多余的。增加对重要器官的血液、能量供应,就要减少对一些任务不是那么紧迫的器官的供应,而消化系统不幸位于其中。对应激过度的老鼠进行解剖,会发现消化道有淤血,而淤血是血供不足,流动不利的直接证据,用中医的术语来说,是气滞血瘀,也即是“不通”。

2.以自身为例

笔者不是专业的消化科医生,学中医也是半路出家,这方面的临床案例比较缺乏,但作为病家,直接的感受可能比一般医生的感受更深。

笔者先天禀赋不强,又因为鼻衄,自小体弱,属于气血双亏的体质。长时间独自一人在外念书、工作,饮食无规律,作息不正常,另外情绪上也常有波动,比较容易抑郁、紧张,符合脾胃病生成的所有要件。长期以往,胃脘部不舒服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就是胀气、疼痛,伴有腹泻或便出不畅,即中医所谓之里急后重,晨起刷牙常有恶心欲吐的感觉,大概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疼痛难忍,就去医院做了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烂型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

当时的西医予以三联疗法治疗,治疗期间相当难受,印象最深的是消化功能仿佛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所有吃下去的食物又原封不动地排泄出来,而且痔疮的症状也出现了,治疗后体重降了好几斤,自感元气大伤,当时就寻思,这样下去,恐怕要出大问题,必须采取对策进行纠正。也差不多就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个上中医药大学学习的机会,就很坚决地报了名。

系统学习中医以后,觉得中医真是一个好东西,当时还找上课的老师开过一个方子,现在方子的具体内容已不记得,印象中,服药以后,肠道经常会咕噜咕噜地轻响,有点改善,但不明显,中药煎煮麻烦,就是代煎的中药,服用之前需要加热,对我来说,也觉繁琐,中药就停了下来。不吃药,又想要健康,怎么办?还好,中医这个宝库,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方药,更包含了许多保健的哲学和适宜的技法。

当时调理脾胃,还没有形成一个“温通为补”的观念,但回想起来,确实是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这一思路。

首先,就是注意胃部的保暖。

一是外部的物理性保暖,过去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这种睡觉方式一是姿势不好,容易造成胃肠蠕动障碍,不“通”,更主要的是胃部容易着凉,导致胀气。穿衣服的时候注意不要敞开,衣服下方不能漏风,坐车的时候抱上一个小枕头,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在胸腹部盖上一层被子或毛巾。(小的时候,可能都有这种记忆,父母总会叮嘱睡觉时需要在胸口部位盖上被子,而传统的中国人对胸口的概念实际上非常模糊,现在想来,传统意义上的对胸口保暖,其主要用意也是要顾护脾胃。)

二是内部的保暖,不吃生冷食品,尤其是冷饮,水果不能过多,如遇上冬天,就是要吃也要放在热水中泡一会儿。

其次,是注意饮食调养,对一切吃了感觉不舒服的食物全部从食谱中排除,比如油腻、煎炸的食品,刺激性、容易造成兴奋的食品,如咖啡、浓茶、酒精、可乐,容易造成过敏、胀气的食品,如牛奶、豆浆,吃饭偏于清淡,以七分饱为度。

再次,注意让心情平和。尽量让自己远离竞争性很强的活动,避免出现应激反应,节制娱乐活动,作息规律。

第四、保持肠道通畅,定时排便,自觉有气时可以采取散步、按摩等方法及时排出。

第一点,归纳起来,就是温法、暖法,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则是通法,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温法也会对“通”有一定帮助,“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就是这个道理。脾胃病多是慢性疾病,脾胃病重在调养,因此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只有长期坚持“暖”法与“通法”,才能显现出效果,所谓 “聪明圣知,守之以愚” ,就是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笔者数年下来,对这三点都很重视,尤其是后来成了家,有贤妻打理家务,照顾笔者很周全,饮食作息更有规律,胃病慢慢好了起来,这些年,几乎很少抱怨肠胃不舒服了,肛痔也几乎不发作,当然,如果是碰上逢年过节,酒喝多了,或者饮食太胞,或者肚子着了凉,还是会隐隐不适。

随着对中医的理解以及对心身领域的接触越来越多,更增添了笔者对“脾胃病温通为补”观念的信心。笔者就向身边有胃肠道不舒服的亲朋好友灌输这一理念,只要接受这一理念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没有效果不好的。

3.“胃以温通为补”之理论渊薮与逻辑论证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梳理一下“温通为补”理念提出的古今中外的理论基础和逻辑线索。

3.1胃气是阳气

中医认为胃的第一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这两个短句让我们很容易想到煮饭烧菜的锅子。历代中医中也不乏这样的比喻,比如《医述》曰:“阳气之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胃气从宣发处见,虽是宣发,只有其体;阳气从包蕴处见,虽是包蕴,用则无穷。究而言之,阳气即胃中所秉之气,犹夫火之云热也。火性热,故釜底热,则釜中无火之处无不热。火不能化,一切之非火而为火;而火性之热则能化,一切非热而为热。故谷气足则胃气充,尚是后一层事,而阳气充则谷气化,实是先一层事。犹火将欲化彼之非热而为热,自不得不先化此薪之非火而为火也。”

这段话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胃的特点,胃气是一种阳气,有腐熟水谷的功效,阴气显然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既然是一种阳气,如果遇到寒冷的环境,显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有一句话说得好,要以物暖胃,而不要以胃暖物,告诫的是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也是要求保持胃以适当的温度。

《脾胃论》所论的“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由生也。”以及“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这两句话全面总结了导致胃病的原因。对照今天的西医教材,其阐述也都离不开上述内容。饮食不节,主要是饱食无度,寒温不适,其重点则在于“寒”。情志不畅,则容易造成肝气犯胃。明白了这三个致病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消除或控制就成了自然之选。

3.2胃的“脾性”

各个脏器都有不同的“脾性”,这在一些持还原论的人士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实情就是如此。不仅是中医观察到这一现象,实际上西医也观察到这一现象,比如,肝脏的代偿功能是最强的,心脏的节律性、力量是最好的,肺脏是最“娇弱”的等等。同样,各个器官对温度、热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男子的睾丸,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的环境中,否则其精子就不能存活,大脑这样的重要器官对温度也很有讲究,如果温度太高,则会出现神昏、谵语等情况,所以对高热不退的病人需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这里,笔者还想作一种哲学上的思辨,提出一种猜想,睾丸这种部位,是阳气极胜的部分,因此反倒需要阴柔的环境来平衡,而胃的部位正好相反,永远处于一种潮湿、阴冷的环境,所以需要阳气的振奋。而像子宫、卵巢这种地方,是阴气聚集的所在,与胃肠道的解剖位置靠近,有与胃肠道一样的特点,就是喜温恶寒,所以中医常有宫寒不孕的理论,治不孕,月经不调,也可以也应当多用温通的方法。

4.论胃病的中医防治

4.1防治均要用“暖”法

对胃病的治疗,必须掌握“暖”这一大法,“暖”法有从外的暖,也有从内的暖。从外的暖,从预防方面,如同上文所言之穿衣盖被,避免着凉,治疗措施则有热敷、艾灸等等,从内的暖,就是要吃热的东西,禁忌冷饮,如果要做治疗,则需要选择一些和平偏热性的药物,《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总之治胃之法,全在温通,虚则必用人参,药味皆属和平。”养生的原则和治疗的原则是相通的。

4.2即使是阳证,也要用“暖法”

胃病刚发作的时候,也会呈现一种阳证的特点,对此,古人也有所观察,李皋创制补中益气汤,经受了数百年的临床检验屹立不倒,中医医生无人不晓,而其遣方立法的宗旨却在甘温除热法。“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温何以能除热,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脾胃病的大热之象正是“虚”,是“阴证”,所以还是离不开“温法”。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酒洗)、白术组成,而且特别强调要“温服”,黄芪、甘草、人参、升麻、橘皮等皆性温,升麻、柴胡、白术等有解郁消滞的作用。

4.3药物如何能“保暖”

“温通”对胃肠道患者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物理的保暖措施不管哪种文化都能理解,而对于用药物去“保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起来就有差异了,因为药物本身的温度就是自然界的温度,又如何能让人体保暖呢?

中药理论有性寒、性热这一说法,“寒”、“热”的本质在哪里?“寒”与“热”一部分是可以直接尝出来的,薄荷、大黄等一尝就有凉爽感,干姜、附子等则给人以温热感,一部分可以直接“看”出来,为什么有暖色调和冷色调之分,红茶与绿茶,一热一寒,看看就知道。

另一些中药如人参通过尝和看并不能感觉到温热,又该如何理解呢?实际上,这类中药一般是通过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供应等让人体的产热增加。而寒凉药则相反,常常可以抑制代谢。

所以,服用温性的中药可以改善胃肠道局部的血液供应情况,减缓炎症反应,起到和物理保温类似的效果。治胃病用寒凉药,如黄连、黄柏等,跟西药的情况有些类似,短期效果也有,但长期则不行,所以临床上许多中医也都提倡尽量少用寒凉。笔者认为,相对于“证本质”的研究,“寒热本质”的研究将会容易得多,搞清楚寒热的本质,从干姜等热性中药中提炼一些能代表“热”的东西,可能对治疗胃病有明显的帮助。

就“温通”疗法,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的体会。病人有许多是胃肠功能不好的,舌苔厚腻、偏黄、甚至大便秘结的,用普通的化痰祛湿清热中药方剂常常效果不明显,而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一味干姜,情况往往大为改观,可以很快地将厚腻黄苔化去,让大便通畅。也可以作为“胃以温通为补”的又一佐证。

1:名老中医经验——寒痛散(魏雅君):九香虫9 砂仁、木香、檀香、甘草各3克。

共研细末,分成9包,每服1包,日3次。治疗寒滞作痛, 神经性胃痛,肝胃气痛。

2:消化性溃疡疼痛剧烈:遇寒而作:制川乌6 肉桂3 乳香9 九香虫9 高良姜3。

3:慢性胃炎:常见食后饱胀、嗳气、泛恶、胃痛等症状,如用药不注意轻灵疏通,则可使症状加重,不利于病情的好转。故虽见脾,胃之虚以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亦须配伍陈皮、半夏、木香以理气和胃;虽见胃阴亏虚而用石斛、麦冬、沙参等品以清养胃阴,也当佐川楝子、绿萼梅、佛手等药物以疏肝醒胃(胡建华)。


4:小柴胡汤治疗胃痛(魏雅君) 虚寒胃痛,小建中汤加黄芪本属对症之施,但有的患者服之不应,每投小柴胡汤收效甚速。其义在以疏为导,以通为主,更有和胃降逆、扶正之功。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土受木克之见阳涩阴弦脉象者皆可用之,可疏肝之郁,补中之虚,宣胃之滞,使枢机升降,仲景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之因和”。柴胡用量宜大,黄芩易白芍。


5:延年半夏汤(岳美中) 方载《外台》:半夏12 槟榔6 桔梗3 枳实3前胡6 鳖甲9人参3 吴茱萸3 生姜3,水煎服,日1剂。适应症:(1)胃脘部疼痛剧烈,痛及左侧胸部及肩胛部;(2)患者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3)疼痛时发时止;(4)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

6: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长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著。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功独长。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而疼痛自止。胀满嗳气较著加香附、枳壳、川楝子、莱菔子、桔梗;嘈杂吞酸加栀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麦芽;痛剧加元胡、没药或细辛


7:胃阴不足,瘀热内阻——乌英合剂(程中凯):乌贼骨、蒲公英、生地黄、白芍、麦冬、乳香、炙甘草

8:益中活血汤:黄芪30 肉桂8 吴茱萸10 丹参15 乳香8 没药8 生蒲黄15 三棱10 莪术10 川芎12 乌药10 。温中散寒,理气活血,消肿生肌。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孙咸茂)。

9:黄芪健中汤是公认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曾观察到黄芪、甘草两药有特殊的功效。实验研究证明:黄芪能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缺血的细胞恢复活力,生黄芪可防止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的发生,还能抑制胃液的分泌,减少游离酸和酸度,使PH值上升。甘草补中缓急止痛,其提取物甘草次酸可促进溃疡愈合。

10:胃痛治肾(祝堪予) 钟乳石方:钟乳石30 黄柏10 肉桂65 公英30 甘草6。适用于寒热错综、虚实夹杂、脾胃不和的溃疡病。钟乳石甘温入肾,温阳以暖脾,补虚损。肉桂辛甘大热,入脾肾两经,温肾阳,暖脾火,除冷积,通血脉。(肉桂皮油可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可缓解胃肠痉挛以止痛)。黄柏清热燥湿,滋肾降火。公英清热解毒且能健胃(单味公英治疗溃疡病,有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用)。甘草补中健脾,缓急止痛,调和药物。


《内经》谓:“肾者,胃之关也”。李中梓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司,脾得后天之司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之主。”赵献可也认为饮食入胃,譬如水谷在锅中,必须火煮才能熟。这个火就是命门之火,在下焦蒸熟,始能运化。因此他提出补脾不如补肾的观点。


11:溃疡病可参用外科治法(巫君玉) 气滞血瘀在溃疡病中带有贯穿性,与外科肿疡的形成机制(气滞→血瘀→红肿成疡)相似,故可应用清热消肿、活血化瘀、托里定痛、养血生肌、益气生血,药如: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败毒消肿)地、芍、归、芎(养血和血生肌)乳、没、丹参、三七(活血化瘀)、黄芪(益气生血生肌),运用得当,均可获良效。


专方辨证论治


一、消化性溃疡:
1.胃乐汤 党参15g 黄芪40g 白芍20 g 元胡10 g 甘草10g 珍珠层粉3g(分2次冲)枯矾2g。水煎服,日1剂。健脾益气。动物实验表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胶厚度,使受损胃黏膜内的氨基己糖含量保持在正常的水平,有增强黏液屏障作用,该方还能增加胃窦部黏膜内PG合成,后者具有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胃乐汤主要是通过增强胃黏膜防御因子,调整了防御因子和攻击因子的平衡而起到治疗消化性溃疡 的作用。


2.健胃愈疡汤加减 党参15g 黄芪30 g 柴胡15g 白芍15g 白芨15g 青黛6g 珍珠层粉2g(分冲)甘草3g。水煎服,日1剂。健脾益气,疏肝和胃。动物实验研究:柴胡、元胡、白芍具有镇静止痛,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珍珠层粉、白芨粉有中和胃酸、抗组胺作用。


3.溃疡合剂 黄芪20g 当归9g白延胡9g 白芍12g 香附10g 乌药7g肉桂3g 甘草9g 白芨12g 乌贼骨15g 。水煎两次,浓缩至75ml ,每服20-30ml,饭前30分钟服,日3次,连服6周1疗程。温中健脾,行气止痛。药理研究:乌贼骨主要含有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呕酸及烧心症状,又可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其内所含的胶质与有机酸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出血,减轻局部疼痛。白芨含黏液质,能保护并促进溃疡面愈合。元胡含延胡索乙素等十几种生物碱,既能镇痛,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又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之功。白芍含芍药甙 ,能松弛胃肠平滑肌,故可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甘草成分FM100与芍药甙有协同镇痛作用。肉桂含桂皮油,对胃肠有缓和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功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乌药、香附均有镇痛作用,且香附又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当归能兴奋胆碱能受体,使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加强肌体消化机能。黄芪能提高肌体细胞内cAMP水平,使细胞生理代谢作用增强,细胞生长旺盛,因此,有利于胃内溃疡面的愈合,促进胃肠消化机能的恢复。


二、慢性胃炎:


1.益中活血汤 黄芪30g 肉桂8 g 吴茱萸10 g 乳香8g 没药8g 生蒲黄13g 三棱10g 莪术10g 川芎12g 乌药12g 丹参15g。水煎服,日1剂。补中益气,养胃健脾,活血散瘀。药理研究:黄芪含蔗糖、氨基酸、黏液质等成分,能增加血清中蛋白含量。并能抑制胃酸分泌过多,使胃黏膜不被胃蛋白酶分解而变薄。肉桂含桂皮油,可刺激胃黏膜而增进食欲,所含桂皮醛及肉桂酸能使家兔白细胞增加。吴茱萸所含生物碱有镇痛消炎作用。丹参、乳香、没药、川芎、三棱、莪术、乌药、蒲黄的药理作用相似,均可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环。而丹参、乳香、没药还能促进胃黏膜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过度的纤维细胞增长,而有助于颗粒结节消失,使黏膜色泽变红或部分呈充血状。由此表明,本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2.养胃汤 党参、黄芪各30g 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瓦楞子、鱼腥草、大枣各20g 乌梅、桂枝、丹参、赤芍、甘草各10g 。水煎服,日1剂。益气活血清热。药理:乌梅、桂枝、公英、白花蛇舌草等可抑制Hp,有助于阻断其致病作用。鱼腥草可调节植物神经和乙酰胆碱,缓解平滑肌的紧张状态,促进胃排空,改善消化道症状。丹参、赤芍可抑制TxA2合成,调节TxA2/PGI2平衡,改善微循环和胃黏膜血流状态。桂枝、乌梅可兴奋唾液腺,促进多种抗菌原素和生长因子分泌。黄芪、丹参、大枣、甘草可提高血浆或胃壁组织的cAMP含量,以疏通微循环,发挥抗缺氧、抗疲劳、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3.半夏泻心汤加减 法半夏、白术、赤芍各12g 干姜5g 党参、公英各15g 黄连6g砂仁6g 鸡内金、枳实各10g 甘草6g。水煎服,日1剂。健脾和胃,开结除痞。


三、胃黏膜脱垂症:


1.加减补中益气汤 党参、黄芪各15g 白术12g 柴胡、陈皮、元胡、枳壳各9g 升麻6g 半夏10g 山查15 g 黄连6g 甘草3g。水家服。日1剂。脸皮理气,和胃止呕。药理:抑制胃肠蠕动。抑制消化液分泌: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胃液分泌量、总酸排出、胃蛋白分泌明显减少,本方还有拮抗乙酰胆碱、五肽胃泌素、组织胺的促泌酸作用。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谊制作用。


2.升提活血汤 黄芪30g 党参、升麻、柴胡、公英、枳实、肉桂、蒲黄、三棱、莪术、丹皮各10g 细辛5g 红花12g 川芎15g 丹参30g 甘草6g。水煎服,日1剂。益气健脾,或血化瘀。


四、十二指肠炎:


1.胃脘痛方 炙刺猬皮、九香虫、佛手、元胡粉(冲)、甘草各4.5g 黄连6g 白芍、金铃子、香橼皮各9g 煅瓦楞12g 吴茱萸1.5g。水煎服,日1剂。或血化瘀,理气止痛。药理:刺猬皮有镇痛收敛止血作用。元胡含生物碱,内服产生类似吗啡及可待因的效果,能显著提高痛阈,有镇痛作用。所含元胡索乙素能抑制胃液分泌和降低其消化力,能使肌肉松弛,有解痉镇吐作用。金铃子含挥发性脂肪酸,为醋酸及己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

白芍所含的芍药甙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有降低肌张力和抑制运动的作用。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次酸,有抗酸和解痉作用,甘草流浸膏能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还有保护溃疡面的作用。甘草解痉之效与芍药有协同作用,有止挛急和解痉之功。马尾连主要为小檗碱,可增加胆汁形成以助消化;吴茱萸含挥发油、生物碱等,有镇痛作用;煅瓦楞含碳酸钙、磷酸钙,有制酸止痛作用。综合上述,本方有镇痛、制酸、收敛、止血、解痉、镇吐等作用,故可治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炎。


2.肝胃百合汤 柴胡、黄芩、乌药、川楝子、郁金各10g 百合30g 丹参15g 党参、蒲公英各12g 牡蛎15g。水煎服,日1剂。疏肝理气,泻热和胃。现代药理:柴胡含挥发油(内有柴胡醇)、植物甾醇,有镇静、镇痛、镇吐、镇静作用;黄芩含黄芩甙、黄芩素,有解热、镇静、利胆助消化作用,对肠管有抑制作用;郁金含姜黄素,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减少尿内的尿胆元,郁金还有轻度的镇痛作用;

丹参含丹参酮甲,维生素E,有镇静、镇痛作用;川楝子对肝硬化有一定疗效;乌药含挥发油等,乌药煎剂能促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之排出;牡蛎所含的碳酸钙具有收敛、制酸止痛作用,有利于溃疡的愈合;公英能使胆囊收缩,后利于胆汁排入肠中,有较强利胆健胃作用,并有止痛、止呕、排除胀气、促进食欲的作用。党参含皂甙、生物碱,能增强肌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宗上所述,本方有镇痛、利胆、健胃、收敛、制酸、消除胀气作用。故可治疗胃及上二指肠炎或溃疡等疾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