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为政篇2

 jingx 2022-04-20

(2022-04-14 08:31:30)
标签:

本心

道德经

灵性

文化

娱乐

分类: 儒家哲学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担忧他们有疾病。”肉身有疾病,神光上一定有污点,一个家族的智慧与能量的传输,靠的是光,祖先为子孙传输能量。光不完美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就会受到影响。家族的大树

《论语》为政篇2
      九祖: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九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上下十八代人之间的传承靠的是光。

  父母担心自己身上的疾病,孔子在这儿为什么要提出这件事呢?其实是在讲光,光完美叫寿终正寝。如果父母在90多岁时,能够获得一种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整天乐不够的元神状态,叫“长处乐”。元神的特点之一是永远的快乐,可是现在的人心太多的纠结,把元神的快乐压制了,人的身体就会出毛病,人需要像小孩一样永远的快乐。父母寿终正寝,讲的是他这个神在快离开人世的时候,得到的是元神的快乐生活。老人总做梦,梦到彼岸世界的事,他在脱掉肉身这件衣服之前,已经就预习好功课了。彼岸世界是怎么样的,他的神通过梦早就进去了。老人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需要一个神的生活,需要一个完全快乐、无忧无虑、老小孩一样的元神状态的生活,元神就是正,快乐的老去就是寿终正寝。没有痛苦,没有疾病,没有忧虑的快乐生活,没有一丁点负面能量,这就是正,叫寿终正寝,最后生命归纯阳大道。

有些人不懂什么叫寿终正寝,人在最后的时候,活在恐惧的错误状态里。 “父母唯其疾之忧”,有病,有纠结,有痛苦,他就担忧,因为这种担忧他的神离开的时候,就不能寿终正寝的离开。寿终正寝的离开,他是满足的、快乐的。如果有病,有痛苦,有纠结,这就麻烦了,这个灵光就很难归正。灵光上有很多的阴气,归天归不了只能归地狱,因为阴气太重了。阴气下降,阳气上升。阴气太重了,归不了天。一代一代人都寿终正寝,家族大树就兴旺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不过是养活父母。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如果不敬父母,和饲养狗和马有什么区别呢?”

对父母没有恭敬,对生命没有敬畏,就不叫孝顺。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为他的光增长能量,在父母去世了,花三年时间,用心光温暖父母的心灵,就像给父母的神喂奶,用光养育他的神,这才叫真正的孝,这才叫敬。恭敬、至诚的心,是感天动地的心,来呵护父母的心灵。如果没有这颗恭敬心,你就跟喂骡子喂马一样,只喂食物,不叫孝顺。通过恭敬老人这样一种行为,去培养后代的恭敬心。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持之以恒地和颜悦色,难。遇到事情,让别人代替自己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夏问孝,久病床前无孝子,长期伺候病人,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自己不去做,让徒弟去做,这样的行为就不叫孝顺。有好吃的食物、好喝的酒给老人吃喝,这也不算是孝。只是局限在物质上,没有达到心灵的层面,根本就不算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

颜回是老师说什么都信,绝对不怀疑,无分别心修出来了。其实,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侧面,会有不同的结论,这不是问题,要害的是不分别的一心,本朴憨憨的心修出来没有。孔子在观察他私下同别人讨论时,发现他是一个最能够理解孔子思想的人。孔子就说:“你说他傻吗?他不傻,你说他愚笨吗?他不愚笨。”道德传承靠的是心心相印,憨厚的本心才能感应无形,大智若愚,憨憨的、傻傻的绝对地信,就可以直接继承古人的智慧,圣人的超智慧。贼精贼精的心,就与圣道大智慧无缘。凭着憨厚的心,可以和任何圣人握手,心领神会。

对于《道德经》、《钟吕传道集》这些古代的经典,这些都是成道人说的话,他们说什么我就百分百的信,我就像一个传声筒一样,讲他们说的话,后来就都成真了。为什么能成真呢?就是我这颗憨傻的心修出来了,就可以相应成真。《无名之朴》讲的就是这种傻劲,这种憨,质朴就是这颗傻傻的心,是最厉害的道心。

 《论语》为政篇2《无名之朴》《论语》为政篇2的古体字, yn者忘而息。左边念yn,右边是一个像一个反文,一个像手一样,总之这个字非常复杂。憨的古字是这个样子,憨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表示的是忘而息。他自己不知道,大脑已经停止思考了,什么都不知道,这种自然入定的状态就是这个憨字。

我太憨、太傻的例子太多了,医生要大量的喝水,为了冲掉尿中的糖份,傻乎乎地喝的养肝茶里有大量的冰糖,不看也不想,喝了几天去测尿糖,能没有加号吗?是傻吗?不是,是脑子定住了,息就停止了,不思考、不想事、定住了。因为光已经在身外了,身体的这些小事情他早就不管了,光已经凝定了,凝定了心思就一点都不动了,是这么一个状态。其实这是好事,这是一个自然入定高级的验证。修道最重要的就是修这颗心,傻傻的不动心思的心,孔子表扬颜回,说颜回本朴之心修出来了。孔子认为颜回是弟子中最棒的。因为颜回抓住了的本质,把憨傻的心给修出来了。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要看表面的事,看发生这件事的根源。见事观心,他的心在哪,是个什么心,人的内心怎么藏呢?人的内心怎么藏呢?”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看他做这件事,不要看表面,你要本质,要看原因。察其所安,看他安的什么心。是道心还是人心,人心没用,人心也藏不住。见事看心,你学会了没有?看一件事儿的时候,能不能看到这件事发出来的心?能看出来就是元神的火眼金睛,看不出来就是识神的神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见了初心是温故,温故就开悟了,与生命本源链接了,就会生生不息,永远常新,得道了的人可以为人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是讲初心本性。孔子说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是最古老的文献典籍。如果你去学习这些最古老的典籍,是为乐见初心本性,是温故。温故会让人开悟了。见了本性之后,本性之光的光就开始成长,你的心境,你的心灵状态就会是那种空静的、无念的元神状态,这就是德,德一之光就开始成长,这就是温故而知新。初心是古老的故,你见了初心之后,你是一种本性的状态,虚空中无限的光海就朝你汇集。德一之光开始成长,你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今天这样变,明天那样变。你感觉感冒了,足三里就刺痛,好像虚空中有神仙在给你针灸,感冒一下子就减轻了。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新的验证,这就是温故而知新。见了本性,守在本性上,就会不断的有新的验证,永远生生不息的出现新的变化。你过的事不断新生的生活,你已经达到这种状态了,就可以当老师,可以传道了,得道的人可以为人师。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重视有形。”

“君子不器”器是一个有形的,君子是无形的,君子不重视有形,不会被任何有形的东西束缚。你说元神是什么?元神是内心的小孩,可以这么说,但是元神的概念比这大太多了,不能给元神一个固定的东西,把它框死了,它是一切,一切都是大道,一切都是元神,所以“君子不器”,元神是很广大的,不要用一个有形的物质把它框死,这句话就这么理解。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你先做到了,再说给别人,别人才可能得到。

你已经有了金丹,说给别人,别人才可能有金丹。你自己都没有金丹,讲一套金丹理论,就都是假的没用的。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君子。先行其言是你先做到了没有,你做到了,再给别人讲,别人才可能得到。你自己没做到,你就不要给别人讲。现在很多出来传道的都是假师,自己根本就没有得一,一点阴神的小神通,和大道没有关系。传大道是天选的,天不选,说破嘴皮子也没用。自己都是假的,怎么使别人得真?

“而后从之”,道德传承是直接复制,你得了真,可以直接复制给别人。你先得了再教别人,人家也得了,这才叫君子,这才叫元神,所以君子指的就是元神,小人指的就是识神。君子得的是通天的能量,小人是背天的,完全是两回事儿。这才是“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意思。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元神的智慧像天一样圆满没有偏颇,小人识神只局限在一个点的偏颇上,没有大道整体的圆满智慧。”元神像个大西瓜,识神只是西瓜上的一个黑点。

 “比”就是偏的意思,君子就是讲元神,元神的智慧非常的完美,像天一样圆满没有偏颇。元神说什么都是对的,做什么都是对的,绝对不会错。小人讲的是识神,识神是只局限在一个点上,是偏颇的,没有整体的胸怀,根本就看不到整体,只想着自己,就是识神。元神识神差别非常大。你能不能反省自己?能不能讨厌识神呢?你如果能讨厌它,就要努力反省,改造识神,就说明你已经觉醒了,要把它改掉,要痛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开悟是元神本性,那是一个大的整体信息的透露。反思是识神辅助元神,是局部对整体的理解。把先天对能量的感觉,用后天理性思维肯定下来,无中生妙有就变得很清晰了。比如刚一觉得冷,就自动起火,冷就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是金丹之光自动调节的特点的体现。这个理性的反思,就使自动解决了冷这件玄妙的事情,变得很清晰。如果只是用后天意识的思考,识神是脱离整体、脱离能量的,脑肾一体,想多了,肾气被大量消耗,人就会疲惫不堪。识神辅助元神,让人豁然开朗,精神倍增,就是灵感闪现、开悟的状态。识神孤阴多思多虑,就把人变得精神疲倦。

学的本义是开悟的意思,不断的开悟,本性不断地显露,元神得到了本性的能量,光就长大了,能量的验证就有了。但是,光不仅是能量,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智慧。心灵的成长,元神的壮大,离不开识神的辅佐。元神的整体能量反应,没有识神的理性判断,模棱两可,元神也不会清明,神还是昏的,看不清真相,这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

元神离不开识神的辅佐,识神又不能摆脱元神。那应该怎么办呢?能量不动,思维不起。紧跟着元神的感觉,有感觉就是能量动了,就是要出现一件事了。识神的反思紧紧拥抱能量,识神也变成元神,识神与元神合一了,感觉与能量合一就是道心,修道就是修这颗阴阳合一的心。否则的话,就是胡思乱想,没有的事,改造识神就是这样改造的。这就是孔子说的思而不学则殆。用能量管住识神,不断的开悟,那宁静的片刻,静中有光。静的频率多了,光就凝住了,纷飞的念头会逐渐地平息。到光能量充足,念头被定住了,达到了自然的忘境,憨憨的不想事儿了,本朴的心就修出来了。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结起来,就是元神的能量发展,靠识神的认可与辅助,识神的改造和提升,靠元神的能量。当出现一个能量反应后,一定要反思,还要理解得对。没有能量反应,就不要起心动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