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月经病体会。天津中医药大学。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2-04-20

2周期疗法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肾的阴

阳消长转化为依据,通过辨证施治调节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对月经病的治疗不是替代作用,而是起到标本兼治的功效。朱师依据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结合 BBT 及相关的监测手段,运用中药人工周期调理月经,

在治疗月经过少、月经后期、崩漏、不孕症等疾病方面,临床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2.1月经期即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期胞宫泻而不藏、气血下注,排出经血,呈现“重阳转阴”的特征。子宫内膜脱落,月经来潮,既是月经的结束,又是新周期的开始,基础体温骤然下降。此期以活血养血,理气调经为主,促进经血顺利排出,恢复冲任藏泻之职。方药:

血府逐瘀汤或四物汤加减;可加泽兰、丹参、益母草、鸡血藤以活血化瘀养血,香附、郁金,疏肝理气,促进气机的通畅;月经量少者酌加三棱、我术、刘寄奴,以增加经量,月经量多者酌加止血药。


2.2经后期即月经周期的第5-13天,是肾阴滋长卵泡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期血海空虚渐复,胞宫藏而不泻,阴长阳消呈重阴状态,子宫内膜不断增厚,基础体温呈低温相。朱师以滋肾养血,促进卵泡发育为主要治疗方法。方药:

熟地黄15 g ,山茱萸15g,女贞子20 g ,旱莲草20 g ,沙参15g,石斛10 g ,葛根10 g ,麦冬15 g ,当归10 g ,白芍15 g ,首鸟

15g,黄精15g,紫河车9g为基础,随症加减。


2.3经间期即月经周期的第14-22天,包括排卵期和黄体期。排卵期为重阴必阳,阴盛阳动之际,又称氤氲之期,阳长阴藏,肾阴转化为肾阳,卵泡顺利排出。此后以阳为主,阴阳俱盛,子官内膜转人分泌期,基础体温猛然升高,并维持高温相。治疗以补肾调冲任,侧重补阳,阴阳俱盛,促进肾的生发之气,使内膜不断增厚,并坚固内膜,助黄体发育。但用药需平和,以防损耗阴分,使阳长不利,可适量加人活血化瘀药以促进阴阳的转化,卵泡排出。方药:

熟地黄15g,山茱萸

15g,覆盆子20 g ,菟丝子20 g ,丹参20 g ,皂角刺10 g ,茺蔚子20 g ,紫石英15g,鹿角霜20 g ,赤芍20 g ,红花10 g ,巴戟天10g,淫羊10g为基础加减。多囊卵巢综合征以苍附导痰汤为基础加减。


2.4经前期相当于月经周期第23-28天,此时阴阳俱盛,月经将至。子官内膜达到一定厚度并不断坚固,处于分泌中、晚期,基础体温仍处于高温相。此时为行经做好充分准备,经溢未出之际,治以因势利导,配合活血调经之品,以活血通经,同时补肾养血,助肾阳以维持并提高阳气功能,提高 BBT 高温相的稳定性和高度;另一方面可加人疏肝理气之品,以适应月经前的生理要求,保证月经期的顺利转化和排出。对有怀孕要求的患者方药以逍遥散为基础,加补肾调肝之药一﹣巴戟天、淫羊蓿、鹿角霜、杜仲、菟丝子、覆盆子等;对单纯调经的患者以活血通经为要﹣﹣以血府逐瘀汤加

减。

3体会

中医治疗月经病从整体上调节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起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安全有效无副作用。中药周期疗法是在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参考西医月经分期(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的思想,分期治疗,但又不乏整体观念,是一个序贯而连续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时期,施以不同的方药,达到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同时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对于不同的月经病急性期则治其标,平稳后则可用上述的周期疗法调理,能较好的恢复正常月经。在临证治疗中,体会到中医周期疗法与辨证施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如由于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而导致月经失调,如后期、量少、闭经、崩漏等往往伴有心情抑郁,急躁焦虑,夜寐不安,辨证为肝郁、心神不宁,在补肾调周基础上,加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品,则气机条达,心肾相交,血脉流通;由于节食减肥导致的月经过少、闭经,多伴有面色不华,消瘦,倦怠乏力,纳呆,腹胀等脾虚症状,故在补肾调周基础上,加以健脾益气之品,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月事以时下。另

·2170·

·21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