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日子,也要认真吃饭

 止语斋 2022-04-21

网上流传过一份“孤独等级表”,从等级最低的一个人逛超市、吃饭,到高级别的一个人搬家、看病等等。而我在比对后发现,表中过半的事我都一个人干过,尤其是一个人吃饭,几乎是我在过去十年中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常。

如果按场合分类,一个人吃饭大概可以分成在家吃和外出堂食。一个人在家吃饭,于我而言可谓人生的快乐源泉。尤其是在处理完一天的工作琐事,关掉邮箱、合上电脑后,无人打扰的独处时光就更显得格外宝贵。

一个人吃饭的几十分钟,是真正完全属于我的放松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理直气壮地清空大脑,不为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费神,只用简单地活在当下,把身心都交还与原始的食欲,尽情满足空空的胃。

 《独活女子的推荐》剧照

在我看来,一个人吃饭的最大好处是无需纠结于食材,因为不用迁就他人的忌口或喜恶,可以全凭自己的口味。但过多的自由也会带来新的苦恼:一旦犯懒不想下厨,就只能依赖零食和外卖,既不健康,也让钱包瘪得飞快。

所幸,经过长久的一人食,我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下厨经验。首先是要大致规划好采购分量,否则就会出现逛超市时心血来潮买的一袋菜,最后在冰箱角落默默烂了半袋的尴尬情况。其次,食材的处理不能太复杂,毕竟,辛苦工作了一天后,少有人还能愉快地面对步骤繁琐的“买汰烧”。为了方便,我通常会买已经预先处理好的食材,譬如洗好、切好的蔬菜,或是半成品的肉制品。

如果说一个人在家吃饭有关键词的话,我想那必然是:省事。怕麻烦是人的天性,即便在口腹之欲面前也不能免俗。食材处理要省事,做饭流程更要从简。身为北方人,爱吃面食的我最常做的就是快手的汤面:锅里烧着水,一旁架起iPad,点开某个生活博主的视频,伴着轻快的配乐打开冰箱,随便拿些蔬菜、鸡蛋,等水烧开即可下锅。偶尔汤面吃腻了,我也会换一换花样,煮个麻辣小火锅或是清淡的关东煮,放些肥牛卷和魔芋丝,热气腾腾的一锅,从胃里暖到心里。

《本棚食堂》剧照

填饱肚子,饭后洗碗的收尾工作就该开始了。最省事的做法自然是用洗碗机,但对于一人食来说,攒满一机器的脏餐具可谓遥遥无期,为了几只碗洗一轮又嫌浪费水,所以一般都靠自己手动清洗。之所以喜爱汤面小火锅的另一理由,就是它们需要的厨具餐具可以完美控制在一个锅、一只碗和一双筷子的极简范围。我还曾试图省略其中的碗,效仿韩剧女主角端着锅、用锅盖接着吃面,奈何技术不到位,不是烫到自己,就是摔了锅盖,只能乖乖承下多洗一个碗的重担。

一个人在家吃饭是享受,外出堂食却是截然不同的心境。作为轻微的社恐者,每每我试图想象自己一个人坐在餐厅里吃饭的场景,总会下意识地感到抗拒。“其他客人会不会觉得我很可怜,连能一起吃饭的朋友都没有、只能自己孤零零地一个人来吃?”类似的想法在脑海里萦绕不去,叫人只是想想就觉得害怕紧张。

从理性上来说我也知道,这种来自他人的“关注”多数时候并不存在,而是源于我自己的脑内臆想。即便如此,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宁可匆匆打包回家吃已经变冷的外带,也不愿一个人坐在餐厅里享受刚出炉的美食。

《孤独的美食家》剧照

出门在外时我唯一更想一个人吃饭的场合,大概就是办公室里的午休时间:忙碌了一上午的身心都急需休息,一个人在工位上吃着饭刷会儿手机,是再好不过的能量补充。此外,相比起和领导同事们围坐一桌、陪笑尬聊的压力,一个人无拘无束、安安静静地吃饭,完全可以算得上轻松愉快了。

当然,遇上独自旅行或去外地开会的情况时,一个人吃饭就变得无法避免。说来奇怪,我在这些情况下反而表现得更自如。或许是游客的身份赋予了我格格不入的勇气,让我更容易接受自己与其他成群结伴的食客的不同;又或许是在陌生之地品尝全新的美食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新鲜感,足以安抚我内心的社恐小人。

细数一个人外出旅行的记忆,其实还有不少关于独自出门觅食的趣事。比如有一次,我在某满是情侣的网红甜点店倔强地独自吃完了一整套甜点拼盘,并自拍了一张给朋友,戏称自己是“出淤泥而不染”。还有一次在首尔,暴走了一天的我直到深夜才得空进食,到酒店附近的家庭餐馆比划着菜单点了一份豆腐锅,然后连吞了两大碗米饭,吓了上菜的姨母一跳。临走时,门口收钱的韩国大叔冲我笑笑,说了句谢谢光临。我也对他笑笑,走进店外的寒夜里,身上和心里都热乎乎的,莫名生出一股自己为中国女生的食量争了一口气的自豪感。 

《深夜食堂》剧照

工作几年后,被职场的刀光剑影磨练出了些许强心脏和厚脸皮,渐渐的,我不再那么抗拒、甚至开始享受偶尔一个人外出堂食了。尤其是无需加班的周五傍晚,我都会带上一本小说,在下班后直接从车站走到离我公寓不远的小火锅店,然后熟练地点上我最爱的酸菜羊肉锅。

等上大约十分钟,热气腾腾的一人食小火锅就摆到了眼前,旁边配一小碗撒了芝麻的白米饭。一手翻开书,一手舀一勺汤浇在饭上,让饱满的米粒浸足汤汁,再夹上两片肉,趁热一同送进嘴里,瞬间香气四溢。

我边吃边看书,有时过分沉浸于书中的世界,被周围的喧闹忽然拉回现实时,竟有种好像经历了时空穿越的错觉。店外的天色已经全暗了,头顶灯的暖光倾洒在书页和碗里,亲切地投下一片浅浅的阴影,叫人想起了深夜食堂的温馨。身边是陌生的、热闹的食客们,说笑着,期待着即将到来的周末,置身于其中的我虽是独身一人,却又好像拥有很多、很多。

 《乖僻女的单人餐》剧照

如果要说一个人吃饭可以有多潇洒,当属有一年和朋友外出旅游、在本地美食广场坐着歇脚时,看到的一个坐在我们附近的上班族小哥。那会儿正值午饭时间,他的面前放了一个玻璃饭盒,里面盛着满满的白米饭,唯独没有任何配菜。我正好奇他会去买些什么下饭,却见他小心地卷起衬衫的袖子,从脚边的塑料袋里掏出一颗硕大的牛油果,利落地剥了皮,然后啃一口牛油果、拨一口白饭,就这么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美食广场里人来人往,小哥却仿佛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觉,自顾自地啃完了牛油果,然后意犹未尽地嗦嗦手指,表情满是餍足。我默默注视着他大快朵颐,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日剧《孤独的美食家》里,五郎叔旁若无人、只管埋头干饭的样子。那一刻我深切地意识到,原来当人专注于眼前的食物时,不管吃得是什么、身处何地,都不影响那份享受食物的心情。而一个认真享受食物的人,不仅不显得孤单,更有一种独立于世的魅力。 

回想疫情刚开始时,我其实有过一段和前男友搭伙吃饭的短暂时光。那会儿整个加州陆续进入封锁状态,各大超市的生鲜柜台几乎被抢购一空,网购也迟迟约不到送货时间,我俩只能抱团取暖、集思广益,努力把有限的食材变化出更多的口味。

《约饭》剧照

前男友是标准的理科生,炒菜时但凡手边有的调料都一股脑地往锅里加,美其名曰“量变带来质变”;还别说,他炒的青菜和豆芽看起来软塌塌、黑乎乎的,入口却甚是鲜香。生于南北两地的我俩饮食习惯大不相同,做饭时常常一边互打下手、一边彼此嫌弃,但在那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日子里,我们尽量彼此迁就,倒也吃得其乐融融。

可惜,后来疫情逐渐好转,我们的感情却走到了尽头。分手后,我恢复了一个人吃饭的日常。刚开始的几周因为提不起兴致下厨,基本就靠外卖果腹。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往往我刚把送到的一人食盒饭摆上桌,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回忆起两人一起吃饭的时光:我们会一口气点上三四个菜,然后边喝饮料、边看电视边聊天,他会把好吃的鸡腿夹给我,我不喜欢的肥肉也可以留给他……想着想着,不争气的眼泪就又糊了一脸,只能拿着纸巾边擦边机械地吞咽,满口都是泪的苦涩,什么滋味也尝不出。

就像出了事故的人艰难复健一样,在许多顿食不知味的外卖后,我终于开始重新掌握一人食的节奏。我会如从前一般用小锅煮汤面,看着生活博主的视频,琢磨着要不要也试试开发些新食谱。当然,偶尔我还是会想起那段两人一起吃饭的时光,只是前男友的脸开始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模糊不清,那些一起吃过的饭却毫发无损地留在了记忆里:我依然怀念那段时光,并非是舍不得故人,而是怀念那种有人同端碗、共举杯的温情。 

《一天》剧照

我曾非常喜欢电影《一天》中的一句台词,出自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女主角之口:“我是单身一人,但我并不孤独。”一个人吃饭的日子里,我愈发坚定地相信这句话。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倒不是说我觉得自己会孤寡终老,而是唯有我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喜欢吃什么、或是不喜欢吃什么,都要靠自己去努力实现和解决。

一个人吃饭的日子或许还有很多,当我享受这份宝贵的自由时,也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按时、认真地吃完每一顿饭,把每一口都嚼碎咬烂、好好地咽进肚子里,就像对待每一天的生活一样,充满热忱,永不敷衍。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