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味道里,总有情感绵延不断

 新用户10656616 2022-09-22 发布于新疆
香软的小锅加鹰嘴豆的抓饭,肥瘦相间的红柳烤肉考肝子,小份的家常拌面,小份的农民汤饭,酥嫩金黄的排骨架子肉,汤汁浓郁的薄皮包子,自制酸奶,皮辣红(老虎菜)凉菜,然后浓香四溢的羊肉汤。

一顿饭,满足了朋友数千里奔波来乌鲁木齐后对新疆的想象。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不过对于我,多少是有些恍惚。毕竟我印象中最好的新疆吃食,更多的还是很多年前那种最质朴最本真的味道。
那时候刚工作,每天早晨报道之后,单位一帮人就去吃早餐,基本都是统一的羊肉汤面。不同于兰州牛肉面的拉面,新疆的羊肉汤面是纯手工的切面,羊肉汤可以反复加,就那么一大锅羊骨头咕嘟着,光是味道就让人垂涎欲滴。
后来,慢慢的羊肉汤面就少了,现在在城市里都已经很难找到了。

凉粉和煮熟的小土豆对于现在的青年都开始陌生了。那时候只要去市场或者前一晚喝了酒,这两样是一定要吃的。凉粉是用刮子刮,两下就是浅浅的一盘,量多少不要紧,关键是调好的醋汁要足够,三两下一盘喝下去,是一定还需要一两盘才能让胃苏醒的。然后就要一堆七八个土鸡蛋大小的剥好皮的煮土豆,拿一小蝶调好的盐辣面孜然调料,一口一蘸,舒泰的感觉无法形容。
如今也是吃不到柴火打的馕了,尤其是果木灶里打的薄皮馕和包谷馕,那种极端纯粹的粮食香气,已经很多年闻不到了。
那时候,中午反而吃的简单。要么是烤肉配馕配黄面,要么是大锅骨头汤配馕。大锅骨头汤如今也不多见了,那都是店里师傅很早买回来羊后,直接烧一锅水,边剔羊肉边把骨头順进锅里,一直加到中午,汤和骨头就刚刚好。一大碗端上来,把馕泡进去,边啃边喝,最后吃馕,一餐吃的酣畅淋漓。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极钟爱街边一种小摊。一个烤炉不大,一头是烤盘,加一点点油烤的是土豆,一头是一个挺深的铝锅,里面炖的,全是羊蹄子到大腿间的那一节拐骨,肉不多,但筋筋道道的,极有感觉。要一盘金黄的烤土豆,要一碗羊汤,里面加几个拐骨,吃不够。可惜这样的摊也不多,往往锅里的卖完之后就收摊。
那时候最多的也许就是手工酸奶了,各处都有卖的,大碗小碗摞起来摆着,都盖个玻璃板,里面厚厚的发黄的奶皮子稠得纹丝不动。最本土的吃法是不加糖,吃原味。但对很多人来说,不加糖是不敢尝试的,所以每个酸奶摊上,都有一个大大的装满砂糖的罐子或者碗,多少自取。

还有冬天的脆甜黑皮哈密瓜,沿街叫卖的糖瓜子,还有代表纯正桃味的土桃子,以及炖羊肉的伴侣恰玛古,都浸透了典型的新疆味道。
很多东西,不再出现或者很少出现了,不是因为不需要了,而都是很简单的原因。
一个是卫生问题,比如酸奶和土质冰淇淋,如果不加以一定的规范,确实很难保证品质。
另一个原因就很无奈,只因为麻烦。比如烤肠子管子板筋噻皮(这个不知道是哪两个词汇)乃至汤面之类,费工费时,远不如其他吃食来得简单方便。
还有就是产量的问题,比如土桃子和恰玛古就销声匿迹了很长时间。而这些年在解决了产量低下的问题后,它们迅速的就在市场上铺开,新疆人没办法不爱。
其实和我一样惦记的人很多,每一种以往记忆里复苏的味道,都会在朋友圈里转发流传,呼朋引伴。
味道里有情感,情感中,味道历久弥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