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阁读史书的头条主页

 火天大有_元_享 2022-04-21
东阁读史书

简介:读史书,看故事,人生不过沧海一粟。

  • 全部

  • 文章

  • 视频

  • 微头条

  • 问答

中华史籍中的日本(五)
15阅读
2小时前
举报
收藏
中华史籍中的日本(四)
159阅读
21小时前
举报
收藏
中华史籍中的日本(三)
217阅读
前天11:30
举报
收藏
中华史籍中的日本(二)
729阅读
3天前
举报
收藏
东阁读史书

回答了问题

战国时期,楚国为什么不向北方扩张?

答案,很简单,打不过。 这个问题隐含的意思是:春秋时期,楚国其实一直在扩张,包括向北,为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向北的扩张停止了呢? 确实,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两位霸主都是部分依靠对抗楚国获得的霸主地位,而且在春秋的大部分时间里,晋楚争霸都是时代的主旋律。 晋楚争霸——春秋的主要矛盾 从楚文王攻灭息国、蔡国获得北上的基地开始,直到楚成王问鼎中原,楚国的北上的条件开始成熟,可惜的是一直默默无闻的晋国突然崛起,通过城濮之战大败楚军,遏制住了楚国争霸中原的势头。 此后,晋楚争霸开始,你来我往,互有胜负,虽然在晋国国内六卿争权,无暇顾及国际事务之时,楚国曾短暂有过优势,但整体来说,大部分时间里,还是晋国占上风,楚国北上的步伐被迫停止,停步在郑、宋之间。 到了春秋末年,吴越崛起,楚国被吴国攻破都城,楚平王被鞭尸,楚国差点灭国,再也没有了北上的实力。 伍员鞭尸 到了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后,魏文侯领导下的魏国首先崛起,联合三晋,东面遏制齐国,西面逼退秦国,取得西河之地,南面更是屡屡击破楚国。 魏文侯的精锐部队——魏武卒 这种情况下,楚国想要自保尚且勉强,那里还有余力北上。 好在魏文侯死后,魏国一连串战略失误,导致人才流失,三晋联盟破裂,秦、齐、楚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楚国更是获得了魏国的大材——吴起。 吴起担任令尹后,主持了变法,虽然最后在贵族们的反扑下被杀死,但楚国的国力却是得到了快速增长。 只是,与此同时,中原各国也都实施了变革,秦国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齐威王更是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通过桂陵、马陵两役巴蜀 ,大败魏军,楚国依然没有北上的实力。 拿下巴蜀,对楚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再往后,秦国拿下巴蜀,楚国在秦人的虎视眈眈之下,只能寻求和中原诸侯合作对抗强秦,再没有了北上的想法。

3天前
举报
收藏
中华史籍中的日本(一)
1047阅读
4天前
举报
收藏
04月08日

#历史文化常识#春秋时见于史籍时中两件相似的事: 第一件见于《左传.》。主角是子罕。 子罕又名宋剔成君。 史书记载中,子罕通过欺骗宋桓侯自己做主管刑罚之人得罪人获得了控制刑罚的职权,从而掌握宋国实际大权,篡夺宋国君位。 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予罕,子罕不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的人看,雕玉的人认为是宝物,所以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恋财物当作宝物,你把玉当作宝物,你如果把玉给我,我们都失去了宝物。不如我们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 献玉的人跪拜行礼告诉说:“小人带着这块玉璧,不敢走出乡里,我交出这块玉来请免于死。” 子罕把这块玉放在乡里,让雕玉的人为他雕琢,使这个人富裕后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 第二件见于《国语》,是关于鲁国的国宝—岑鼎的。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要索取鲁国的镇国之宝-岑鼎。 鲁国国君悄悄地换了另外一个鼎献给齐君,并向齐君请求订立合约。 齐君不相信鲁君会把真的岑鼎送来,便提出:“如果柳季说这鼎是正确的,就请你让我收下。” 鲁君只得去请求柳季。 柳季说:“您把岑鼎当作是国家的重器,而我则把信用看成立身处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坏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国家,这是臣下难以办到的事。”鲁君无奈只得将岑鼎献给齐君。

分享
举报
收藏
04月06日

#历史文化常识#古人为什么要把玉抛在河里? 前636年,晋国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走到黄河边时,狐偃取出替他保管的玉璧还给他。 告辞说:“我跟着您巡守天下(说得好听,其实就是逃亡),得罪您的地方很多,我自己都很明白,不用说您了,我还是逃走吧!” 重耳一听自己回国的关键时刻,舅舅要撂挑子走人,连忙发誓说:“黄河水作证,我一定会和舅舅一条心的。” 说完,就把这块玉壁投进汹涌的黄河水里。 无独有偶,前517年,篡位的周王子朝被晋国人打败,把周王室的宝圭投入黄河祈祷,黄河祝福他。 可能是黄河之神觉得他的事情比较难办吧,没敢接受,于是这件宝物被一位摆渡的船工得到了。 后来大夫阴不佞攻打王子朝,抓住了船工,获得了宝圭,想要卖掉它,却发现这东西变成了石头做的。 在王子朝之乱平定后,阴不佞把宝圭献给了复位的周敬王,周敬王把东訾(地名)赐给了他。

分享
举报
收藏
学校院子里放电影了
16阅读
04月05日
举报
收藏
04月02日

#历史文化常识# “楚囚”的典故,一般指楚国大夫钟仪。 钟仪 ,芈姓,钟氏,名仪,春秋时期楚国人,楚国公族,在楚国被封为郧公,后世尊称为四德公,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世代都是宫廷琴师。 故事出自《左传.成公九年》 前585年,楚国进攻郑国,郑国人在中原诸侯的帮助下,打败楚军,俘虏了郧公钟仪等人(晋楚绕角之役),并在第二年把他们献给了霸主晋国。 前582年,晋景公到军用仓库视察,见到楚国被俘钟仪。就问仓库的官员:“戴着南方的帽子而被囚禁的人是谁?” 宫吏回答说:”是郑人所献的楚国俘虏。” 景公让人把他放出来,召见并且慰问他.钟仪行再拜之礼,叩头。 问他家世代所作的官职,他回答说:“是乐官。” 景公问:“能演奏音乐吗?” 钟仪回答说:“这是先人的职责,岂敢从事于其他?” 景公于是命人给他一张琴,他便开始弹奏南方的曲子。 景公问:“你们的君王怎么样?” 钟仪回答:“这不是小人所能知道的。” 景公再三问他,他见躲不过去,只好回答说: “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师、保奉事着他,每天早晨向令尹婴齐、晚上向大夫侧去请教.我不知道别的。” 景公将这件事告诉了范文子。 范文子说: “楚囚是君子啊!说话时举出先人的职官,这是不背弃根本;奏乐.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记故国;举出楚君做太子时候的事,这是没有私心;称二卿的名字,这是尊崇君王。 不背弃根本,这是仁:不忘记故旧,这是信;没有私心,这是忠;尊崇君主,这是敏,用仁来辨理事情,用信来保守它,用忠来成就它,用敏来推行它,事情即使很大,也必然成功。 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让他结成晋、楚的友好呢?” 景公听从了,对钟仪重加礼遇,让他回国去传达晋国愿意和楚国和解的愿望。

分享
举报
收藏
00:15
54播放
03月28日
举报
收藏
03月27日

#历史文化常识# 前645年管仲得了重病,桓公前去探视,问他说:“仲父的病很严重了,您将有什么教诲我呢?” 管仲说:“齐国的乡下人有句谚语说道:'家居的人不用准备外出时车上装载的东西。行路的人不用准备家居时需要埋藏的东西。’现在我将要远离人世了,哪还值得询问?” 桓公说:“希望仲父不要谦让。” 管仲回答说:“希望君王您疏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 桓公说:“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儿子以满足我的口味,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难道不爱自己的儿子啊。自己的儿子都忍心煮死,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 桓公又说:“竖刁阉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我,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都是爱惜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 桓公又说:“常之巫能审察死生之理,能驱除鬼降给人的疾病,这样的人还能够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给人的疾病是由于精神失守引起的。君王不听任天命,守住精神,却去依靠常之巫,他将因此无所不为了。” 桓公又说:“卫公子启方侍奉我十五年了,他的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种人还能够怀疑吗?” 管仲回答说:“人的本性哪有不热爱自己的父亲啊。父亲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丧,对君王又将会有什么爱心呢?” 桓公说:“我听你的。” ———————————————————————————————————————— 管仲死后,齐桓公把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全都驱逐走了。 此后桓公吃饭不香甜,内宫不安定,疫病四起,朝政混乱。过了三年,桓公实在忍受不了了:“仲父不免小心的也太过分了吧?谁说仲父的话都可信呢?”于是又把他们全都召了回来。 ———————————————————————————————————————— 前643年,桓公病了,常之巫从宫中出来,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常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假称这是桓公的命令。 有一个宫女翻墙进入宫内,到了桓公那里。 桓公说:“我想吃东西。” 宫女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吃的东西。” 桓公又说:“我想喝水。” 宫女说:“我没有地方能弄到水。” 桓公说:“这是什么缘故?” 宫女回答说:“常之巫从宫中出去说:'君主将在某日去世。’易牙、竖刁、常之巫共同作乱,堵塞宫门,筑起高墙,不准人进宫,所以没有地方能弄到食品和水。卫公子启方带着四十个书社投降了卫国。” 桓公慨然叹息,流着眼泪说:“唉!圣人所预见到的,难道不是很远吗?如果死者有知,我将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呢?”于是用衣袖蒙住脸,死在寿宫。 尸体上就盖着个门板,三个月都没有入棺停丧,九个月没有安葬,直到蛆虫从门缝里爬出来。

分享
举报
收藏
霸主就意味着霸权主义吗?
564阅读
03月24日
举报
收藏
东阁读史书

回答了问题

《曹刿论战》当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呢?

有人说他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曹沫时同一个人,如果相信这种说法的话,可以读一读。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矢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不过这个勇猛的形象和论战的睿智形象反差太大,不太容易代入。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本叫做《曹沫之陈》的书,记载的是曹沫和庄公关于治国、战争等国家大事的对话,倒是比论战的论述详细、系统的多,不过和同一时期的管仲相比,那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曹沫之陈 限于篇幅,就只摘录个开头庄公铸钟的事件吧,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全文看看。 鲁庄公将为大钟,型既成矣。曹沫入见,曰:“昔周室之封鲁,东西七百,南北五百,非山非泽,亡有不民。今邦弥小而钟愈大,君其图之。昔尧之飨舜也,饭于土簋,欱於土形 ,而抚有天下。此不贫于美而富于德欤?昔周室□□境必胜,可以有治邦,周典是存。”庄公曰:“今天下之君子既可知已,孰能并兼人哉?”曹沫曰:“君其毋愪。臣闻之曰:邻邦之君明,则不可以不修政而善于民。不然,恐亡焉。邻邦之君亡道,则亦不可以不修政而善于民。不然,亡以取之。” 对了,补充一下,《左传》上,后来还记载有曹刿劝谏鲁庄公“如齐观社”的事。 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夫齐弃太公之法而观民于社,君为是举而往观之,非故业也,何以训民?土发而社,助时也。收攟而蒸,纳要也。今齐社而往观旅,非先王之训也。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臣不闻诸侯相会祀也,祀又不法,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公不听,遂如齐。 在这里,曹刿思想一下又变得很正统,劝谏庄公要遵守周礼,不要“如齐观社”,自己破坏周礼,“齐人三鼓”才应战时,怎么不说。 估计是看到庄公向齐国臣服,姿态太低,心理不平衡吧。

03月16日
举报
收藏
弑君是个技术活
441阅读
03月15日
举报
收藏
东周的王子们为什么老作乱?
569阅读
03月13日
举报
收藏
04:30
02月28日

春秋时一起有趣的外交乌龙事件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联合鲁国进攻齐国。 在战前,夫差接见了鲁国实际掌权的“三桓”之一:司马叔孙武叔。 夫差作为一心称霸的诸侯,领导姿态做得很足,亲切地问叔孙:“你是什么职位啊!” 叔孙虽然在国内很骄纵,但怎么说也只是个臣子,很尴尬回答说:“勉强算司马吧!” 吴王夫差煞有介事地劝勉道:“那你就好好做,不要辜负领导的信任!”,一边说,一边吩咐人赐给了叔孙许多盔甲、以及剑、铍等武器。 吴王夫差显然不知道,按照中原诸侯的规矩,君主赐给臣子剑,是要臣子自尽的意思(看看后来的白起)。 叔孙司马一下蒙住了:“联盟国的君也是君啊!我是不是该自尽?显然这货也不是这个意思啊!怎么办?” 于是局面一度僵持在那里。 幸亏孔子的高足子贡在,看形势不对立即走到前面行礼,接过盔甲(没理会剑、铍什么的),替叔孙司马拜谢吴王,才算是解了这场尴尬。

分享
举报
收藏
02月28日

《左传》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小故事。 《左传.哀公十一年》讲述了一个陈国司徒辕颇因为腐败被迫逃亡的事件: 陈国司徒辕颇借口为陈哀公之女出嫁准备嫁妆,征收了高额的土地税。 税收上来,扣除准备嫁妆的费用,还有大量剩余,于是辕颇中饱私囊,给自己铸造了钟鼎。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陈湣公十八年)夏,辕颇被陈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在路上口渴,部下辕咺奉上甜酒(稻醴)、小米干饭(梁糗)、腌肉干(糗脯)。 辕颇很奇怪,为什么仓促出逃,辕咺还能准备得如此丰盛,于是就问道:“为何如此丰盛啊?” 辕咺回答:“当年,您的钟鼎一铸成,我就开始准备食物了。”言下之意自然是,一开始贪腐这样的下场就已经在预料之中。 辕颇于是埋怨道:“那你当时为什么不劝阻我?” 辕咺辩解:“我要是劝阻您,恐怕自己早被赶走了吧。”

分享
举报
收藏
02月26日

《左传》的《哀公七年》及《哀公八年》详细记录了曹国被宋国灭国的经过,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最初,曹国有一个人梦见这样一个场景:包括曹国的始封君曹叔振铎在内的许多大人物聚集在社宫(古代祭祀土神的宫殿)里,一起商量灭亡曹国,曹叔振铎让大家缓一缓,等待一个叫做公孙强的人,大家同意了。 醒来后,这个曹国人开始在全国寻找公孙强,但一直没有找到,就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如果我去世后,哪一天你听说有一个叫做公孙强的人执政,你就赶快逃走吧。 后来曹伯阳做国君时,曹伯阳喜欢打猎,偶尔碰见一个居住在边境叫做公孙强的人。公孙强献给国君一支白色的大雁(古代算是祥瑞),并和国君交流打猎的心得,最终获得了国君的赏识。 通过交流,曹伯阳觉得他对国家大事也很有见地,所以委任他担任司城执掌国政。 前面那个曹国人的儿子听说这件事后,立即按照父亲的嘱托逃离了曹国。 果然,公孙强认为国家应该有理想,曹国应该图谋称霸,曹伯阳采纳了他的建议,“背晋干宋”,同时和两大强邻做对。 如此作死,当然引来了宋国的讨伐(晋国人忙于“六卿争权”,顾不上理这小国),曹国人在国都郊外建设了五个城邑来防守。 宋景公因为其他事情决定撤退,褚师子肥负责殿后。曹国人不停地辱骂,褚师子肥气得够呛,迟迟不出发。 宋景公等不来褚师子肥,派人查看,听说后也很生气,也不撤退了,回师全力进攻,打败了曹军,俘虏了曹伯阳和公孙强,并把他们杀掉了。

分享
举报
收藏
02月23日

前491年,楚国北扩,打败了蛮氏,蛮子赤逃亡到晋国的阴地(今河南省卢氏县一带)。 楚国逼近上洛(今陕西省商洛市)。威胁阴地的命大夫士蔑说:“晋楚有盟,好恶与共。盟约不废,寡君之愿也。不然,将打通少习山(在今陕西省商南县境内)再听晋国之命。” 晋国的执政赵简子,认为晋国刚刚结束范氏、中行氏之乱,不愿意和楚国争斗,命令士蔑把人交给楚国。 士蔑假称要分给蛮子赤土地,让蛮子赤来听占卜,趁机逮捕了蛮子赤及蛮国五个大夫,在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西)交给楚军。 楚国司马假装给蛮子城邑和建立宗主,引诱分散的戎人聚集过来,然后全部俘虏回去。 两个大国凭借强力收拾一个蛮氏根本不在话下,却偏偏要搞交易,一遍遍欺骗“可怜”的蛮人,实在是太不“厚道”了。

分享
举报
收藏
分享
举报
收藏
长平之战之三:大战的史料
28阅读
02月10日
举报
收藏
长平之战之一:战前的秦国
121阅读
02月05日
举报
收藏
分享
举报
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