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吃药 你是下面哪一种?
其实,喝水服药也是个技术活。 水热了、凉了、多了、少了……都可能影响药效,严重时还可能反而造成伤害,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 干服药片引发的窒息,足以致命央视纪录片《见证》中,曾播出一个令人扼腕的案例。 一个年仅18个月的幼儿,因为感冒发烧需要用药。 其中有一款口服泡腾片,被孩子的妈妈直接送入孩子嘴里。结果10多秒后,孩子就突然开始手脚剧烈抖动,同时伴有剧烈咳嗽,嘴唇也逐渐变成青紫色。 ![]() 虽然家长立刻带孩子就医,但孩子仍因窒息身亡。 为什么小小的泡腾片, 会发展成如此的惨剧? 真 相 泡腾片是一种特殊制剂,其中含有泡腾崩解剂,多为有机酸和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当泡腾片遇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 如果没有按照说明书服用,将泡腾片直接丢入口中,遭遇唾液等发生崩解,产生大量气体急剧充斥气道,就可能引起窒息。 所以,泡腾片不泡水干吃,不仅不治病,还可能致命!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吃药时如何喝水依旧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饮水温度✦ 01 绝大多数药物都以温水最佳。 02 消化酶类的药物应该用凉水送服。 例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药物遇热后,容易凝固变性,从而导致药物失效。 ![]() 03 活疫苗类的药物应该用凉水送服。 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等。疫苗遇热易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所以应用凉水送服。 饮水量✦ · 1 · 绝大部分片剂、颗粒剂,我们用150毫升左右的水送服即可。 ![]() · 2 · 服用胶囊剂时,饮水量最好不要少于300毫升。 服用胶囊剂时如果饮水量不够,胶囊易附着在食管壁上,可能给食管壁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如食道灼伤),所以要多饮水。 ![]() · 3 · 服用磺胺类药物需要大量饮水。 磺胺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有时会从尿液里析出,形成结晶,引起腰痛、血尿、蛋白尿。 ![]() 严重时还会阻塞尿路,使尿液无法排出。大量饮水可以使尿液中药物的浓度降低,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 4 · 服用泻药后多喝水。 聚乙二醇散这类导泻药,可以通过保留水分,在结肠内增加粪便含水量并软化粪便,起到促进排便、改善便秘症状。所以,服药后再多喝一些水,效果会更好。 ![]() · 5 · 服用解热镇痛药后多喝水。 感冒发热的患者在服用解热镇痛药时多饮水,不但能帮助身体排出毒素,还可以适当补充水分防止引起脱水。 · 6 · 口服泡腾片需加水溶解后服用。 ![]() · 7 · 服用保护消化道黏膜的药物要少喝水。 保护消化道黏膜的混悬剂,在进入消化道后会变成不溶解的细小颗粒,覆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起到保护作用。 此时多喝水,等于在“冲刷”消化道,稀释药物,降低药效。 ![]() 因此,对于这些药物应该遵照说明书,适量饮水即可。 比如麦滋林颗粒剂,每袋只需15~30毫升水冲服;蒙脱石散,只需50毫升水冲服。 · 8 · 服用止咳糖浆后别再喝水。 很多止咳糖浆在患者咽下后,会黏附在咽部,发挥止咳作用,而立刻饮水也会冲刷和稀释药物,降低药效。所以服用药物后尽量不要喝水。 ![]() 此外,服药时应该尽量避免用其他饮品替代饮用水。 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富含果酸,包含维生素 C 、柠檬酸等,很容易与一些药物成分发生反应,也不利于药物吸收。 ![]() 牛奶如果与抗菌药同服(如四环素、红霉素等),两者可能反应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完全消失。 ![]() 茶水的复杂成分,也可能会破坏药物成分或者形成难吸收的物质,导致疗效变差,加重不良反应。 ![]() 所以,服药时饮水无“平替”,而且饮水温度和量一定要适宜,才不会让药物吃了等于白吃,你记住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