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一聊:赵孟书法的风格特征

 北方的牛 2022-04-21

上追晋唐得其古意

赵孟的行书古朴雅致,用笔沉着,得古人之法,有晋唐之韵。后世的书家、评论家也多以“古意”来评价他的书法。赵孟古韵雅致的书法风格不仅得力于他“复古”的数学思想还与其身体力行的实践密不可分。

图片

赵孟曾云:“学书须学古人,不然,虽秃笔成山,亦为俗笔”,他在书法上力求“复古”,认为只有向古人学习,才能领悟书法用笔的真谛,反之则会形成恶俗的习气。赵孟“初临思陵、后取则钟繇及羲献, 末复留意李北海”。他早年学习宋高宗赵构的书法,而赵构亦以师古为尚,精于研习钟繇、二王,自谓:“前人作字焕然可观者,以师古而无俗韵。”这给赵孟的复古书学思想留下了深深的影响,引领着赵孟上追晋魏之古法。宋濂有云:“赵魏公留心字学甚勤,羲献帖凡临数百过,所以盛名充塞四海……”,可见赵孟一生于二王用功尤勤。赵孟在其五十七岁时,偶得王羲之的传世名作《兰亭序》。他对《兰亭序》格外倾心,心摹手追,留下了大量的仿临墨迹。

图片

同时代的仇远曾亲自看过赵临写的《兰亭序》,他感叹道:“余见子昂临《临河序》,何啻数百本,无一不咄咄逼真。”从仇远的记载中中我们不仅可见赵孟对《兰亭序》临写数量之多,更可得知其书写水平之高。赵孟现存于世的《兰亭序》临本有数十版本,如图是其中一个版本的局部。虽是局部,但是仍能看出用笔的一丝不苟,章法严谨规矩,然不具一丝窘束之意,颇有天然之趣。兰亭最为绝妙的一处为“之”字无一相似,细看赵孟临本中的“之”字,或舒展、或紧凑、或露锋、或藏锋、或秀朗、或古拙,变化多而又浑然一体。赵孟简化了王羲之的用笔,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同时又不失去右军的风采。

图片

赵孟一生所取法者尚广。他转益多师、博学约取,对智永、褚河南等也都有师法。赵孟对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也是相当用功。智永,王羲之第七世孙。赵孟曾在自己所书的千字文后提跋说他这二十年来,临写的《千字文》数以百计。赵汸亦云:“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背习临写,近五百纸”,这些记载都足见其用功之深。赵孟早年的行书《归去来辞》,线条肥厚圆劲,用笔古拙,结体宽博,可以看出受钟繇、智永的用笔和结体的影响。他的《前后赤壁赋》中有相当多的字在结体、用笔上与智永《千字文》有着惊人的相似。如图所示:赵字中的“赤”、“之”字,结体扁平与露锋起笔的横画和智永字相近;如“藏”相似的下半部、“啸”相似的右半部等。可见黄溍说他:“赵公用意指法,穷极精密,故其出而为行草,纵横曲折无不妙契古人”并非过誉。

图片

赵孟主张复古,但并不是泥古。他强调在笔法、意境上取法魏晋,但并非只停留在临习摹写追求形似,而是真正的“取法乎上”,着力与古法而求其神韵,领悟古人留下的笔墨意蕴和思想境界。超高的天赋加上勤奋的临帖,赵孟的行书形神兼备、气韵高古,既得魏晋、唐人的精神气韵而又不囿于此。元陆友评他气韵、形似兼具。卢熊也说:“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底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后进咸宗师之。”这样高的评价足见赵孟在师古的书学思想下书艺成就之高。

图片

不激不励、平正中和

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笔墨性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却不可以为书。”他认为书法的点画形态、风格特征,都是书者内在性情的外在显露。书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常以抽象之笔墨表现极具体之人格风度及个性情感。因此,书法并非简单的汉字载体,而是能够通过笔墨、章法来体现人内在精神层面。书家的书法风格与其个性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个性豪放雄迈的张旭,开创了狂草一派;而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的颜真卿,笔下翰墨有着正大恢弘的气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图片

赵孟不激不厉、中正平和的书法风格之于他的独特的个性特点也有着密切关系。他个性的形成也于他的“仕元”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赵孟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情感和舆论压力。一方面,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的赵孟,渴望致君尧舜并有一番作为;另一方面是他的宋宗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使得他在元朝寸步难行。仕元期间的赵孟虽荣宠备至,但介于前朝遗裔的特殊身份,备受蒙古大臣的排挤和江南文士的冷眼。赵孟内心的矛盾、煎熬在他留下的诗文中可见一斑:“豁齿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馀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他惭愧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只得在笔墨中聊以自慰。书法之于赵孟,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追求,更是精神层面的超脱。在这种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下的赵孟,无论处事为人,亦或艺术追求,都以中庸平和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和审美倾向。

图片

赵孟反对锋芒毕露、缺乏蕴藉的书风,他高调的提倡“复古”,主张师法二王。不仅是复兴笔法以力矫时风流弊,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二王”不激不厉、尽善尽美的书法风格非常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与赵孟的审美意识不谋而合。后人曾评《兰亭》收敛而不失于拘束,脱易而不失于规矩,温柔而不伤于软缓,躁勇而不过于剽迫,狐疑而不溺于滞涩,迟重而不使之愚钝,轻琐而不染于俗吏。由此可见其中和典雅、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这也难怪赵孟在偶得《兰亭序》时会有喜不自胜的激动心情。因为他在《兰亭序》中不仅可以得见古人笔法,更能让自己流连忘返于这尽善尽美的审美境界中。

图片

赵孟在其汲取古法的过程中持以中和平庸的态度。无论是学习哪一家,都尽量学之、化之。他集百家之长,融入自己的笔下,既不专心于骨力、气势,又不着力于古朴、憨醇,既不全然的放纵横肆,也不致力于蕴藉委婉。如图中所示的行书《酒德颂》,兼得羲之的秀美和献之的洒脱。然而结字用笔,更多的是书家自己的面貌,可谓肥不没骨,瘦不露筋。在这种不偏不倚、平和中庸的个性下,赵孟的行书有意地减少了夸张的结体造型和跌宕的章法结构,达到了不激不厉、平正中和的书风。

图片

圆活精熟、不失筋骨

汉代蔡邕在《九势》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他指出好的书法作品要符合阴阳和谐的自然观。阴阳之于书法,就表现为黑白、刚柔等。任何艺术门类在审美鉴赏上都有有阳刚与阴柔这两个审美的取向,书法也不例外。阳刚与阴柔正如八卦图中的阴、阳一般,相对存在而又相互辅依。一个字或一幅作品,如果只有阳刚而无阴柔则会失去生机、灵动,若只有阴柔而无阳刚则会失去筋骨、神气。

图片

书法艺术中刚与柔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刚柔并济然有所侧重。在历史的浪潮中翻滚洗濯而留下的书法精品,无一不是寓刚健与婀娜之中,或藏流媚于筋骨之中。赵孟的书法婉转圆润、遒丽典雅,精熟圆活而不失筋骨,显然是属于前者。但是后世对她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其一是由于他身为宋宗室后裔而出仕元朝,因此斥责他的字“骨软字媚”。其二则是说他“因熟而俗”,缺乏气韵。

图片

书品与人品的关系在书法的鉴赏上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人品”在中国传统的书法审美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尺度。诸多书家学者对书家的“人品”与其书法成就的关系进行讨论。西汉杨雄最先提出书法是人心灵的表现:“书,心画也。”他相信书法艺术是书家思想、品德、操行的外在,书法家内心境界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书法艺术水平的高低。在书法即心法、书品即人品的评价体系下,赵孟的仕元经历则遭到了历代书家、评论家的诟病。特别是在明清的书论中,由于赵孟气节上的问题而贬斥其书法的言论比比皆是。清代的傅山可以说是对赵孟全盘否定,他极不喜欢赵子昂,因此厌恶他的书法。他认为赵孟的书法是“贱态”。

这些书家以人品论书品,将赵孟的书法定义为“软”、“俗”、“媚”是不足为凭的,单单以他的仕元经历而否定其书法风格与成就未免太简单武断。而贬斥他的傅山在其晚年对赵孟的看法却与早期完全相反,不得不承认赵孟的书法成就。

图片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集》中说赵孟“因熟而俗”,还得出赵不能理解“险绝”的论断。试想对于饱览古今法帖、悉心临摹的赵孟而言,能不懂得“险绝”的道理?赵孟之所以不“险绝”与他的审美与个性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若说他的书法“因熟而俗”,那也是未曾认真研究他各个时期书风之变。赵孟早期的行书师法高宗、智永等,因此结体宽博、平正严谨。在结体和用笔上还不够稳重。如《秋兴诗卷》、《跋王羲之大道帖》等。中期行书致力二王等,圆活遒媚,笔法精熟,开始形成鲜明的风格特征。如《洛神赋》、《前后赤壁赋》等。晚期出入李北海,人书俱老,笔下更显苍劲老辣,如《与山巨源绝交书》(以下简称《绝交书》)、《昼锦堂记》等。

图片

他自己曾在五十五岁时得见自己三十六岁时的小楷作品,在跋文中说:“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锺元常、萧子雲,尔来自觉稍进,故见者悉以为伪。”而后又在自己当年写给野翁的手札后面题跋,提到他再次见到这个小楷时,感到非常的惭愧。可见他各个时期书风之变相当明显。赵孟终其一生都在师古,从未停留在自己已有的书法境界上止步不前。赵孟的“熟”使得他能够心手两忘而随性出入于晋唐。正如苏东坡所言:“作字要手熟,手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赵孟作书可“日数万字”而“神色不衰”,可见其对笔法、结构的精熟。他的行书可谓“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因此说他“因熟而俗”也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赵孟书法是否软媚无骨,是否因熟而俗,需要我们站在中立的角度,从书法美学的角度客观的来评价。

图片

赵孟主张精熟圆转,认为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从赵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且严谨规范的用笔和结构。无论是线条还是结构,赵孟都将这种圆活遒媚、洒脱利落的书法风格发展到了极致。例如大德四年的《洛神赋》,用笔圆转流美,结体严谨宽博,章法密中有疏。同时期的倪瓒称赞此卷“圆活遒媚”,对他的书风大加赞赏。并推赵孟为元朝书家之冠。大德五年的《前后赤壁赋》圆活姿媚,内含骨力,外溢神采,实为精品。用笔使转灵活,轻盈处宛若游丝牵连,沉着处有如斩截之势。肥不没骨,瘦不露筋。此时的赵孟在大量的临习、刻苦的探索中已经可以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书法风貌,书法艺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图片

其晚年所做的《绝交书》中,运笔老辣。如图中所示的“前”字,横短而竖重,竖末端回笔蓄意蹲出,字形苍老。“也”字竖弯钩起笔用力,收笔较轻,顺势带出钩来,笔画中段曲转有折痕,字形也颇为险绝。赵孟晚年的行书运笔随意雄放,笔力内含,信手写来而又不矫揉造作。他的行书用笔越发精致,结体由方阔变为欣长,这时的字遒劲胜过姿媚,笔势雄迈苍健。但即便苍劲老道,却依然妍美洒脱,这正是得二王“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书风之精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