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与和合

 直尾昂述 2022-04-22

太极与和合

太极:

夫道……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是故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然以掌握之中

引类于太极之上

水火可立致者

阴阳同气相动

至阴耀耀

至阳赫赫

两者交接成

和而万物生

太极,天地始形之时

太极元气

函三为一

极,中也

《易纬》

多处讲到太极

天地万物

起源中的

重要环节

《周易乾凿度》:

易始于太极

太极分而为二

故生知

天地有

春秋冬夏之节

故生四时

四时各有

阴阳刚柔之分

故生八卦

《乾凿度》

修改“易有太极”

而为“始于太极”

太极

便即成为

最高范畴

天地(空间)、

四时(时间)

的派生者

然后生万物

这是一个

宇宙生成论

的模式

虞翻在注解

《周易》时

释太极为太一:

太极太一

分为天地

故生两仪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玄学家、儒家、

佛教、道教

都对太极范畴

有所丰富和发展

三国魏王弼:

演天地之数

所赖者五十也

其用四十有九

则其一不用也

不用而用,以之通

非数而数,以之成

斯易之太极

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

根据《易纬·乾凿度》说:

“天地未分,谓之太易。

元气始萌,谓之太初。

气形之初,谓之太始。

形变有质,谓之太素。

太素之前,

幽清寂寞,

不可为象,

惟虚惟无,

盖道之根。

自道既建,

由无生有

……

天成于外而体阳

故圆以动,盖道之实

质形已具,谓之太极

佛道两教

亦论太极

宗密说:

即彼

始自太易,五重运转,

乃至太极,太极生两仪

《道藏·三始论》:

天地者,起于太易

太易者,不可见也

二气其济,

交成太素,

至之太极,

太极至二仪

而生八卦

尽管把《乾凿度》

的五运变为三始

但基本的框架结构

承自《乾凿度》

《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粤有

太易之神,

太始之气,

太初之精,

太素之形,

太极之道

无古无今

无始无终

道士成玄英:

太极,五气也

六极,六合也

且道在五气之上

刘牧:

太极者

一气也

天地未分之前

元气混而为一

一气所制

是曰两仪

邵雍:

太极一也

不动生二

神也

太极,道之极也

“太极”是“一”

是宇宙的本原

是绝对的精神

太极不动,性也

发则神,神则数

数则象,象则器

器之变复归于神

“太极”之发

(活动)

便是“神”

就人来说:

“神统于心”

故“心为太极”

就天地来说:

“人之神则

天地之神”

故“道为太极”

周敦颐提出:

“无极而太极”、

“太极本无极”

承袭道家

以无为本

的思想

其“太极”

乃指虚无

南宋朱熹

以“理”

或“太极”

为哲学的

最高范畴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

圣人谓之太极者

所以夫指

天地万物

之根

朱熹

“理先气后”、

“以理为本”

的观点

即是

以“太极”即“理”

为世界的本原

北宋张载

以气解释

“太极”

一物而两体

其太极之谓与

阴阳天道

象之成也

一物两体气也

南宋叶適否定

有离开具体事物

而存在的“太极”

极非有物

而所以

建是极者

则有物也

批评道学家“太极生万物”的观点

说明在有形之“物”的前提下

才能有无形的太极

强烈坚持

以物为本

的思想

和合:

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

合的本义是,上唇下唇合拢

殷周之时

和与合是

单一概念

《国语》

较早地提出

“和合”范畴:

商契能和合五教

以保于百姓者也

《国语·郑语》

记载西周末年

史伯论和同

他批评周幽王排弃

明智有德之臣

和贤明之相

而宠爱

奸邪昏庸、

不识德义

的人

这是“去和而取同”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

而物归之

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

金、木、

水、火

杂以成百物

是以

和五味以调口

刚四支以卫体

和六律以聪耳

正七体以役心

平八索以成人

建九纪以立纯德

合十数以训百体

周训而能用之

和乐如一

夫如是

和之至也

是对周幽王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的弃和而取同的抨击

孔子基本上继承

《左传》、

《国语》

的和同思想

他认为为政应和

所谓和

即是指宽猛

两极的相济: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

政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

猛以济宽

政是以和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治国处事

礼仪制度

以和作为

价值标准

处理,人际关系: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老子说: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

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管子》:

畜之以道

养之以德

畜之以道,则民和

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能习,

习故能偕,

偕习以悉,

莫之能伤

墨子是从

“兼相爱、

交相利”

思想出发

认为和合是处理

人与社会关系的

根本原理、原则

内者

父子兄弟,作怨恶

离散不能,相和合

天下之百姓

皆以水火毒药

相亏害

越王勾践,

好士之勇,

教训其臣,

和合之

君臣、诸臣

之间都能和合

国家才会富强

孟子虽然并没有像

《管子》、《墨子》

那样以和合相连并举

但是把和

作为人的

主要特征

而提高到与天时、地利并举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

三者相比较

人和最重要

儒道虽异

然天地阴阳和合

而化生万物

儒道却相似

四时迭起,万物循生

一盛一衰,文武伦经

一清一浊

阴阳调和

流光其声

夫明白于

天地之德

大本大宗

与天和者

均调天下

与人和者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

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易传》:

乾坤

是万物的

资始资生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

这里“太和”,即和合

“太和”:

阴阳会合

冲和之气

有合和

与和合

之意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义

美的会合

就合乎礼

使物各得其所利

就与义相应和

合是

相对立

两要素

的和合

乾,阳物也

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

刚柔有体

以体天地之撰

以通神明之德

荀子继承史伯

“和实生物”

的思想

认为:

列星随旋,

日月递炤,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

各得其和以生

各得其养以成

天地以合,日月以明,

四时以序,星辰以行,

江河以流,万物以昌

合即和合

法家韩非

从不同角度论和

大奸唱则小盗和

竽,五声之长者

竽先则钟瑟毕随

竽唱则诸乐皆和

把合作为

万物产生

的根源

夫物

合而成

离而生

知合知成

知离知生

则天地平

文中“合”即是指

天地阴阳的和合

如父母的结合

形成婴儿之体

离是

指一物脱离了

另一物而独立

如婴儿脱离母体而生

《吕氏春秋》

所说的合

实乃和合

天地有始

天微以成

地塞以形

天地合和

生之大经

吕氏天地有初始的说法

与庄子

对于天地有无初始的

追根究底的诘难异趣

天地阴阳

微而生物

塞以成形

生的大道,是两个

对立事物,的合和

《乐记》:

音乐以其和声

使人与社会、

人与人关系

进入和合境界

乐在宗庙之中

君臣上下同听之

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

长幼同听之,

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

父子兄弟同听之

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

审一以定和

比物以饰节

节奏合以成文

所以合和

父子君臣

附亲万民

和合的

这一种

形上学

的性格

在《淮南子》中有所展开

天地之合和

阴阳之陶化万物

皆乘人气

天地和合

阴阳之气

化生万物

天地阴阳为对待两极

天地之气

莫大于和

和者

阴阳调

日夜分

而生物

春分而生,

秋分而成,

生之与成,

必得和之精

并且对“和”

作明确规定

和就是

阴阳对待两极

的调和、统一

汉高诱注:

和,故能生万物

董仲舒认为:

合也是自然、社会、人伦当中

最普遍、最基本的原则、原理

凡物必有合

必有上,必有下;

必有左,必有右;

必有前;必有后;

必有表,必有里

有美必有恶,

有顺必有逆,

有喜必有怒,

有寒必有暑,

有昼必有夜,

此皆其合也

王充思想与董仲舒异趣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三国魏嵇康以和乐

是人对于

玄远之境、

人格理想

的追求

音乐的来源是:

天地合德

万物贵生

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章为五色,发为五音

音声有自然之和

而无察于人情

嵇康所谓

“至和”、

“太和”

即是对于

超尘轶俗、

逍遥太和

之境的追求

《太平经》在方法论上

突破传统“太极生两仪”的

二分法、一分为二法

《太平经》虽亦

运用阴阳概念

但采取三分法

凡事悉皆三相通

乃道可成

万物三分

才能相通

三者同心相合

才能

造就事物

达到和谐

父母子

三人同心

共成一家

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

《太平经》所谓“中和”

是指“主调和万物者也”

阴阳者

要在中和

中和气得

万物滋生

《老子想尔注》继承

《太平经》和合思想

《太平经》主张

三分而合

三合相通

即指阴、阳、和或

太阳、太阴、中和

三者

中和最贵

《老子想尔注》:

道贵中和,当中和行之

不如学生,守中和之道

张伯端发挥

《参同契》

的思想

撰《悟真篇》

坎电烹轰金水方

火发昆仑阴与阳

二物若还和合了

自然丹熟遍身香

佛教

对于人和

万物现象

的生起说

与道、儒异趣

认为

纷纭万象的世界万物

都由因缘,和合而起

由此有法

至于缘已

和合升起

是缘起义

和合是指“众缘聚会”

大乘中观:

不仅众生空

而且法亦空

因缘和合故有

皆是虚妄

这是

以“无为法”

破“有为法”

“无为法”

即是指自身

无独立自性

它通过,对“有为法”

的否定,而能实现

从因缘与结果来说:

有缘有果

无果,无所谓缘

有果,才称缘

若众缘和合,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何须和合生

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

云何从众缘,和合而果生

宗密:

得悟此身

但是众缘

似和合相

元无我人

既知

我人本空

那是为谁

去贪嗔痴

毋须执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