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日:我的读书生涯【赵海军】

 太行文学l苑 2022-04-23

我自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在学习上我并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好在天道酬勤,让我在读书的世界里能够占据一席之地。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的时候我比较顽皮,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有上课睡觉和逃学的劣迹,个性张扬,以至于养成了各种各样的坏毛病。好在父母能宽容我的过失,给我以改正的机会。

父亲那时候在村上当干部,是村里有名的笔杆子,他经常我说:“一部《林海雪原》,提高了我的文学素养,成为我的写作之源,你读书啊!”话语虽然不多,却深深的影响了我。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小学,流行看连环画。简单明快的线条,简洁精炼的语言,引人入胜,给人与美感,给人以启迪。一本画册在手,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从《铁道游击队》到《烈火金刚》,阅读古今各种题材,犹如透过一扇扇窗,让我望到更广阔的天空,了解到更丰富的社会,认知了更多的人性。

父亲在村上,订有一本《山西民间故事》,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浪漫主义文风,传递着真的形象,美的声音。每一次父亲拿回来,我都是爱不释手,一口气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放下书本,方才如释重负,却有怅然若失、意犹未尽之感。我的奶奶和我的大伯,都是讲民间故事的高手,那种绘声绘色的口口相传,和民间故事相互映证,相得益彰。

小学的时候,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喜欢上了听评书,先是听公社广播站播送的评书,每天的12:30,我都会正襟危坐于桌前,聚精会神的倾听“广播匣子”里传出的声音。有一段,声音很小,我会就站到桌子上,屏息凝神,耐心聆听。那种吸引力,那种听评书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刘兰芳的《刘秀传》,王刚的《流浪岛》,田连元的《三侠五义》,单田芳的《隋唐演义》等等是耳熟能详,那种历史的科学的元素深深的植入我的心中,隋唐18条好汉的名字,五鼠闹东京的故事情节,章回体小说的引人入胜,都深深的留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

仔细想来,我的童年无拘无束,自由畅快,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来形容恰如其分,那是我自然、随性的发展时期,有书的相伴,有民间故事的相随,还有评书的一路呵护,为一个少年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使我一路健康的成长。

直到现在,我还喜欢听评书,比如说单田芳的《一代枭雄》《贺龙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等等,我也积极倡导低年级的学生获取文学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要从听评书开始。

二、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小时候的我由于顽皮,几欲荒废了学业,以至于小学五年级考乡重点初中的时候,我吃了闭门羹,不得不“回炉复习”。这给了我磨练意志,重塑好习惯的机会。第二年,不负双亲期望,才顺利升入乡中。

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叫王榜元,我们来自同一个村,他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爱打乒乓球、爱打篮球的多才多艺的老师。讲起课来神采飞扬,激情澎湃,一首好的钢笔字毛笔字令人钦佩不已。“亲其师,信其道”,如此一位好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

清楚的记得,在第一次初中一年级语文竞赛的时候,有一段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不必说,单是……”,我写的是“不必说一排排教室,不必说一行行白杨树,单是那冒着香气的伙房,就有无限的乐趣”,那次我考了78分,年级第一名,学校奖励了我一本作文书,真是莫大的荣耀了。

可是王老师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去教其他班了,王老师教我们的美好岁月就那样一去不复返了。为了怀念那段美好的岁月,为了怀念逝去的王老师,我写了《春风化雨忆恩师》,登载在了《太行文学》《红旗渠报》和《语言文字报》上,也算是告慰恩师的在天之灵了!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走进师范,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们林州籍的温长青老师,他教我们《文选与写作》,温和的教学态度,醇厚的文学素养,为我的文学学习提供了无穷的力量。

温老师是一位很有厚度的老师,讲课不拘一格,很有大家风范。他除了讲课本上的文章,还经常给我们拓展一些课外的诗词,像苏轼的《江城子》,陆游的《钗头凤》,都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唐诗宋词婉约的小花开放在我们年轻的生命枝头。

温老师在下课之余经常和我们谈心:亲切的笑容,娓娓道来的话语,仿佛不是长辈师长,倒像是同辈挚友这让我们心里的阴霾与自卑感拘束感一扫而空。林州方言很特别,前后鼻音分的不是特别清楚,这往往成为其他地域人的谈资。记得有一次,温老师让我课堂上念《四十和十四》,我念的清清楚楚,念的字正腔圆,念得流利顺畅,受到了温老师极大的肯定,同时极大地震撼了分不清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外县人。此后,我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分清了前后鼻音,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为将来的诵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每周的作文课上,温老师总会挑选写的比较好的文章,拿作范文,在同学之间传阅,或者当堂诵读。有好几次我的文章也受到优待,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写文章的热情,成为我博览群书,汲取文学素养的力量之源。

从此,阅读成为我师范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看张贤亮的《情感的历程》,看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看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看巴金的《家》《春》《秋》,看四大名著,还陆陆续续的看了一些茅盾文学奖作品。文学的涓涓细流不断汇入我的血液,像琼浆一般滋润着我的文学梦。

写作也是我师范时期的一个重要生活内容:给家里人写,给朋友写,写师范见闻,写生活所得,写春夏秋冬,写星辰日月,写花鸟草虫,写出了真情实感,写出了文学素养。写作给我波澜不惊的生活里增添了诸多期盼和情趣,让我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也变得熠熠生辉。

多年的读书生涯和写作之路使我明白:读书和写作是一对姊妹花,只读不写是空架子,只写不读就会止步不前。对于我们个体而言,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写作是一个输出的过程,输入输出并驾齐驱,才会使读书人更加丰润,更加饱满。

【作者简介】:赵海军,教育工作者,喜好文字,文章散见于《太行文学》《红旗渠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