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都塔语 | 慈寿寺塔 风吹铃动玲珑塔

 新用户8926AVU2 2022-04-23

古都塔语

古都北京历史悠久,不同时期都建有造型及风格各异的古塔,虽然历经岁月风化,但至今仍保存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覆钵式、经幢式等各种古塔数百座。楼阁式塔在中国古塔中的历史最悠久、体形最高大、保存数量最多。这种塔的每层间距比较大,一眼望去就像一座高层的楼阁。

每一座古塔,不仅是一件独具匠心的艺术珍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曾几何时,古塔还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时代变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地标,不过古塔依然在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前去观赏。而今在园博园内,一座新塔——永定塔也高高矗立。那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些塔背后的故事吧,在古塔之前,可以看到那些变幻的岁月,也能读出风雨洗濯过的世事浮沉——

  • 作为一座典型的辽代密檐式砖塔,天宁寺塔久负盛名,也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有着“缥缈龙宫分色相,岧峣雁塔逼云霓”的美誉。

  • 燃灯塔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千百年来,它都是沿着通州进入北京城的标志。

  • 在北京有一条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它是迄今为止唯一自元大都时代即有文字记载并沿用至今的胡同。胡同里有一座北京城区仅存的密檐式砖塔——万松老人塔。

慈寿寺塔

路过西二环的人都知道,广安门外有座天宁寺塔。其实,在北京的西三环外八里庄,还有一座她的“姊妹塔”——慈寿寺塔。

慈寿寺塔原名永安万寿塔,又名玲珑宝塔,建于明万历年间。这座塔是根据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仿建而成的。第一眼看上去,慈寿寺塔与天宁寺塔采用了同样的密檐式造型、八角形塔身,如果不是内行,一般人很难第一眼就将这两座塔区分开来。虽然塔身上的佛像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已经损坏,内部的木头已经裸露出来,但雄伟的气魄仍不减当年。

慈寿寺塔塔基为三重平台上两重须弥座,平台素面不着雕饰,须弥座上雕饰相比于天宁寺塔显得丰富些。上面一层须弥座束腰上各面均开有7个长方形龛,龛中雕有善财童子拜师修身成佛的故事,刻有200多个人物像,53幅画面,称作“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四座券门中,南面券门额书“永安万寿塔”,西面券门额书“辉腾日月”,北面券门额书“真慈洪范”,东面券门额书“镇静皇图”。由于塔檐角原挂有风铃3000多枚,风吹铃动,铃声悦耳,所以又称玲珑塔。

文章图片2

慈寿寺塔

经历了400年风吹雨打的慈寿寺塔,甚至还经历了多场地震与火灾。清康熙十八年(1679),发生大地震,震级现经专家估算为八级。据当时的资料称,京城许多宫殿寺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包括养心殿、乾清宫、慈宁宫、德胜门等,就连北海白塔也未能幸免。在这场地震中,天宁寺塔的塔顶也遭受严重破坏。而慈寿寺塔却丝毫未损,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历经地震之后,慈寿寺塔所在的慈寿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修缮。然而在清光绪年间,一场大火吞噬了几乎整座寺院,仅剩下慈寿寺塔及塔旁的两个石碑,而寺庙的所有建筑则全部化为了焦土,至今已踪迹难寻。现如今,在慈寿寺塔下方,公园仿照过去的资料复原出慈寿寺的微缩模型,供人们想象寺庙过去的宏伟景观。

文章图片3

再说说这两座和慈寿寺塔一起幸存下来的石碑。两座石碑位于宝塔北侧,都是万历年间立的,东侧一块正面刻的是紫竹观音图,背面刻的是瑞莲赋,据说李太后曾声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所以这两块御制石碑上都刻有观音像;西侧一块背面刻着关公和周仓像,刀法细腻,堪称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慈寿寺塔的正北面有一条长方形的水池,池边种植着两排高大的银杏树。据周边的居民说,虽然这个季节看起来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待到秋叶烂漫时,金黄的银杏与池水和古塔相映成趣,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银杏观赏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