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记载观象授时中,揭示易经诞生发展的过程

 快乐老年435 2022-04-23

先谈观象授时。历法有阳历,阴历,阴阳历。阳历按回归年计算 ,一年365 .2422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因黄赤道的关系,并不是每日都是24小时,只有每年阳历的4月25、6月14、9月1日、12月24日才恰好24小时,其余的361天,不是多就是少。这种误差,称为“真太阳时差”。《世界航海历》每日都有注明真太阳日与平均太阳日的时差。

阴历按月球绕地球一周一个月,也就是塑望月推算,一个塑望月29.5306天 ⅹ12,一年354.3672天 。

阳历日期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 ,所以阳历记年准确 ,而阴历日期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 圆 缺的变化 ,所以阴历记月准确 。

怎样把二者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人发明了阴阳历,也就是农历,月份跟阴历走,年份跟阳历走 。确定19年七闰之法 ,闰年为13个月 ,如闰2月,闰 7月,闰 8月。春秋时期就确定19年七闰之法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阴阳历 《山海经 》中就有记载 ,出土文物红山石塑龙表明,至少在八千年,阴阳历就出现萌芽了。

60甲子天文历法,先进到什么程度 ?至今无法超越 。天干地支用组合排列方法,描述60年的变化 现象和特征 ,每60年一个轮回 。这是太阳、 地球 、月亮运转规律, 60年一个大的运转周期 。用现代地理学分析、验证,五千多年 误差不到一天 。这样的科学 ,我们古人在《山海经》里就有记载。

我国最晚在夏朝已经使用《天干地支历法 》,直接证据是夏朝后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

在商代安阳殷墟出土一块牛肩胛骨上,完整地刻有 60甲子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最早始于公元前2697年,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木火土金水),用于历法。

《汉书·律历制上》就记载了先朝的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古六历考古文物也有证实。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就详细记载了颛顼历。颛顼历就是沿袭黄帝历而来。黄帝历是真实存在的。这也是汉字有史书记载而来,从未中断的原因。

我国学者主张恢复黄帝历法,中国历法应当从公元前2697年,黄帝建国时起始。据说黄帝继位这一年,为上元馄饨甲子之岁,日月 合壁,五星联珠,七曜齐元,这些天象都一起出现 ,那天恰好又是冬至和塑旦日 。黄帝历从这一年开始,道历也是从这一年开始 。这是五帝时期 。

三皇时期,“河出图,洛 出书 ,圣人 则之。”伏羲根据河图洛书,整理出先天八卦 ,先天六十四卦 ,用符号描述出来 ,表示易经理论化 、成熟化 ,已经用于治理社会 ,是当时社会的法典。

伏羲时代出现之前 ,还有一个更遥远的河图洛书时代,这是一个酝酿易经诞生成长的长期过程。《山海经》记载的就是这个时代。我国天文学,易经的诞生 ,是从古人观太阳 ,观月亮 ,观星辰变化 开始的,从而诞生河图洛书。

关于这一过程,《 山海经 》是这样记述的:

″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大荒东经卷十四 》)

译:东方有座山叫做大言山 ,是太阳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

“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大荒东经卷十四》)

译:东方有座山叫做合虚山 ,是太阳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古人既观察太阳,又观察月亮 。

“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大荒东经卷十四》)

译:东方有明星山, 是太阳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这种明星并非明星山,而是观察星相。

“有山名曰猗天苏门,日月所出。”(《大荒东经卷十四》)

译:东方有猗天苏门山,是太阳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大荒东经卷十四》)

译:东方有座壑明俊疾山,是太阳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这里还有个中容国。

这里记述了太阳 月亮初升的地方 。有太阳 ,月亮有初出升起的地方,那就会有落脚,有归宿的地方 。

《 山海经 》这样记述:

“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大荒西经.卷十六 》)

译:西方有山名叫丰沮玉门,是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地方。

“有龙山日月所入 。”(《大荒西经.卷十六 》)

译:西方有山名叫龙山,是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地方。

“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大荒西经.卷十六 》)

译:西方大荒当中有座鏖鏊钜山,是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地 方。

“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大荒西经.卷十六 》)

译:西方有座长阳山 ,是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地方 。

“大荒之山 ,日月所入 。”(《大荒西经.卷十六 》)

译:西方大荒山是太阳和月亮降落的地方。

以上记述,可见我国古人观察太阳和月亮,并不是在一个地方, 而是在许多点 ,许多地方。

这种观察绝非我们字面上想象的 用肉眼看 太阳从东方出来 ,这是古代圣人 运用人与自然沟通的渠道进行观察的。详情见宇宙记忆力场理论。

《大荒经》的每一方都设定了七山。东方有七山;南方有七山;西方有七山;北方有七山。四方共“二十八山”。

天上的东南西北28宿与《大荒经》东南西北28 座山相对应。《大荒经》四向28座山并不真实存在,是揭示天象的虚拟指向标。

《大荒经》介绍日月星辰运行规律、揭示四极所至及天文气象,构成了一个原始的天文气象模型,被认为是“我国迄今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天文专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则是其后几千年的事了。

《山海经》讲,“照之以日月”,讲的是十天干12地支 。“经之以星辰”,讲的是28宿四时,春夏秋冬 二十四节气 。太岁,又叫岁星,即木星。木星在黄道带里 ,每年经过一宫,约12年运行一周天,所以古人用来纪年。

至此,我国上古时代,对天文历法的研究 ,已经完全成熟 ,所以,才有后来阳历,阴历,阴阳历。这比西方的“儒略历”,至少提前了六千多年。到三皇伏羲文化时代,不断完善。到五帝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历法 ,用来记年、 记月、记日、记时,所谓“四柱”。全世界所有的民族 ,都没有中华民族这种天文知识。 西方所谓的天文历法知识 ,不过是阳历的回归 期,阴历的月亮的阴晴 缺圆 的变化 而已。

天文历法知识,不过是皮毛知识。更为惊奇的是 ,我国古人竟然能在此观察基础上,发现《易经》,从而诞生出《易经》这门深奥的哲学科学体糸,令全人类惊叹不已 。看一看哪些我们理解, 哪些我们不理解 。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此始浴也。”(《大荒西经.卷十六 》)

译:有个女子正在替月亮洗澡 。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12个月亮 ,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 。

这里所说的生12个月亮 ,很容易理解 ,即12个月 。

《山海经·大荒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妻子羲和生了十个日头。

生十个太阳 ?古人为什么能观察出十个太阳,你理解吗 ?这正是《易经》精髓,中国古人发现宇宙中有十天干 ,这是全人类最伟大的发现 ,由此发现宇宙万物变化规律 。

十天干是怎样发现的 ,在现代科学中,十天干的物质载体是什么 ,有兴趣可查看我的别的文章 ,在这里不做叙述 。

前面已经分析,太阳和月亮,并不是一个地方初升,也不是在一个地方降落。这说明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挂在天上的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而是有多个太阳和多个月亮,也就是十个太阳十二个月亮。

月亮有12个月 ,太阳有十个 ,10个太阳和12个月亮才能组成60甲子 。这是60甲子的由来 。

十个太阳怎么运作 ?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烧烤)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遮掩)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海外西经.卷七 》)

译:有一具女丑的尸体 ,她生前被十个太阳的热气烤死,她横卧在丈夫国的北面, 用右手遮住她的脸 ,十个太阳高高挂在天上 ,女丑的尸体横卧在山顶上 。

所以,十个太阳同时出现是不行的 ,会晒死人类 。所以,羿必须射掉九个 。这里讲的不能违反规律,违反规律人类会吃亏的,甚至灭亡。

但是,十个太阳是有规律运行的 :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 ,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 ,九日据下子枝,一日居上枝。”(《海外东经》)

译:东方黑齿国下面有一座汤谷, 汤谷边上有一颗扶桑树, 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 ,在黑齿国的北面 ,正当大水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树木, 九个太阳 住在树的下枝 ,一个太阳住在树的上枝。

看看,原来九个太阳是隐藏起来的 ,只有一个太阳在上面 。这就是十天干存在规律 。肉眼只能看见一个太阳,其余九个太阳看不见。

这十个太阳是怎样轮换运行呢 :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 ,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大荒东经卷十四》)

译:东方有座孽摇頵羝山 ,上有扶桑树 ,一个太阳刚刚回到汤谷,另一个太阳刚刚从扶桑树上出去 ,都负载在三足乌鸦的背上 。

原来他们是轮流值班,这个回来, 那个出去 。这就是十天干运行规律。

十天干在运行中 ,忽明忽暗的光影,那是在歇息 ,十天干也需要休息 :

漆吴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曰次。”(《南次二经》)

译:有光影忽明忽暗 ,那是太阳停歇之处 。次,旅途中停留。

十天干的 各种运行 ,都是由神掌握的 ,也就是说有规律的:

“曰泑山,神蓐收(金神,管理太阳的降落)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西次三经》)

译:西方泑山,金神蓐收居住在这里。站在这座山上,向西可以望见太阳落山的情景 ,那种气象十分雄浑,由天神红光(蓐收)所掌管。

不但十天干 运行有规律 ,太阳和月亮的交替运行,也是由神掌握,有规律的 :

“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X,北方曰X,来之风曰(狴?)一一是处东北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卷十四》)

译:东方有个国家叫女和月母国 ,有一个神名叫X,一一北方人称作X。从那里吹出来的风 称作(狴?)一一他就处在大地的东北角 ,以便控制太阳和月亮 ,使日月不要交相错乱的出没,掌握它们升起落下时间的长短 。

“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大荒西经. 卷16 》)

译:有位神人名叫石夷,从北方吹来的风叫做韦,他处在大地的西北角 ,掌管太阳和月亮升起 落下时间的长短 。

这两位神一个处在东北角 ,一个处在西北角 ,都掌管太阳和月亮升起落下的时间长短 。这就是规律 。

太阳和月亮的关系 ,十个太阳即十天干12地支,这些深不可测的宇宙奥秘,不但西方古人不懂 ,到现在他们也不懂 。爱因斯坦没有读懂《易经 》,但他承认《易经》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科学 理论。黑格尔晚年说他一生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读懂《易经 》。西方人不懂得为什么会有十个太阳 ,他们只猜想有一个创世神创造了一切。

中国古人观察太阳,月亮,星辰之外 ,同时还观察风 ,这种风,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自然风 ,而是“气 ”,道、气、无极的气,就是宇宙的本源 。

“大荒之中,有山 名曰鞠陵于天,东极 ,离瞀,日月所出 ,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一一处东极以出入风。”(《大荒东经卷十四》)

译:在大荒之中有三座山分别叫鞠陵于天,东极 ,离瞀,都是太阳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神名叫折丹,东方人单称他为折,从东方吹来的风称作俊, 他就处在大地的东极,主管风起风停 。

神主管风起风停。这里的神,实际上讲的就是规律 。八卦的风神,巽风 。

在 《山海经 》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十个太阳,构成 《山海经》 中的核心。可见十个太阳 ,即十天干 ,是宇宙的奥秘 ,也是整个《易经》的奥秘 。

羲和发现十天干 ,构成河图洛书的主干 ,没有 十天干 ,就没有《易经》,也就无法发现宇宙运行的规律 。

十天干构成阴阳五行,又是谁总结的 呢?这就是女娲。

“有神十人 ,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大荒西经.卷16 》)

译:有十个神人名叫女娲肠 ,就是女娲的肠子变化而成神的 ,在称作栗广的原野上的小道旁居住 。

传说女娲一天内有70次变化 ,它的肠子就化成这十位神人 。

女娲十个肠子变成十个神人 ,就是十天干 。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出女娲在十天干中,其中的相生相克变化,一天就有70次 。

女娲捡五 色石补天 ,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缺什么补什么;女娲立四柱,就是四柱预测 。

由此证明,十天干总结为五行、九宫图,河图 洛书是女娲总结出来的 。女娲在《易经》形成传播中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女娲是一个时代,母系社会 时代。

羲和是古代巫官,義和时代已经出现《易经》的自然神,出现十天干 ,出现《易经》宗教祭祀 。羲和 时代是自然神巫师时代 。

中国所有神,神话都是《易经》派生出来的,是利用神解释《易经》。中国神话谱糸,中国神,就是《易经》谱糸,《易经》神话,《易经》神。《易经》是宇宙自然规律,是“天意”,《易经》神,就是“天意”,就是规律。这一点同全世界其他所有民族的神、神话、自然神,有巨大的、本质的差别。全世界所有民族的神、神话、自然神,不过是人类童年时期幻想,儿童智商而已,没有任何思想价值。至于创世神,更是子虚乌有。创世神演变为驭人统治术。

再往前追溯 ,是谁最先观察太阳的,那就是夸父。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 ,饮于何渭,何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海外北经.卷八》)

译:夸父追着太阳跑, 走进太阳的光轮里 。这时夸父很渴 ,想要喝水 ,于是喝黄河和渭河中的水 ,喝完了两条河的水 还是不解渴 ,又要向北去喝大泽中的水, 还没走到,就渴死在半路上了 。他死时所抛弃的拐杖 ,变成了邓林 。

这里最重要的是“入日 ”理论,夸父观察研究太阳,已经进入了太阳之中,深入研究太阳了 ,把太阳研究清楚了 。也就是观察研究太阳月亮,是从夸父时代开始 的。夸父时代对太阳 月亮的研究已经非常有成效, 后来羲和辈继承夸父的成果 ,发现十个太阳。

我国上古神话,反映的是中国古人活动踪迹,《易经》萌芽的历史,如盘古开天地,气 生万物; 夸父逐日;女娲五色石补天,女娲立四柱,精卫填海;伏羲文化,先天八卦 ,这些都是《易经》发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夸父再往前追溯 ,那就是盘古开天地 ,气生万物 。气,是宇宙的本源。这就是 《易经》 起源发展的历史 。这些全部记载在 《山海经 》中 。最重要的历史人物 ,或者叫做历史时代 ,夸父,羲和,女娲,伏羲,神农(中药理论)。

《山海经》记载观象授时中,揭示易经诞生发展的过程

(素材来源:《山海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