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心”事

 戏剧传媒 2022-04-24
某个夜晚入睡前,随心播放起“丁果仙版”《渭水河》录音。
姜尚和文王对唱——
“假若殷纣统兵到,我与他对面扎大营。他一来臣一往,杀他个凤凰夺窝定要把他赢。”
“不管你杀不杀来斩不斩,输不输来赢不赢。先生请把车辇上,孤王臂膀拉太公。走一步拉一步,一拉一步拉进皇城。”
这是该剧唱腔的灵魂之处,我感觉与京剧《四郎探母·坐宫》唱段异曲同工。一是快节奏长句摆字咬字不易,演员碰闪扣不紧很可能“翻车”;二是对唱接口关键,需要乐队无缝搭桥,稍有不慎正反颠倒,演员接不住或接错口,大大降低艺术水平和团队形象。
那一刻,我被鼓师对唱接口处的双楗滚奏吸引。起身,开灯,倒回重新播放,如此三四次,越听越觉得心亮——巧妙,有趣,不简单。
一个词萦绕脑海:“心跳”。细细琢磨,司鼓就是戏曲的这个“心跳。”
我对晋剧司鼓始终充满一种特殊感情。从门外看热闹,到跟随祁用彬老师背记锣鼓经,再到上手垫唱段,以至打一些彩唱小戏,到太原后看省晋剧院、市实验团老师们现场打戏,“快手”上看小红丽团、嫦娥团鼓师直播,后来结识贾炳正、那山秀、陈跟东等鼓界大佬,从他们对司鼓的感情、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妙趣横生的舞台运用中,我对司鼓的认知不断刷新,听戏、看戏、打戏也有“量”与“质”的长进。
有几次,朋友开玩笑:公园那群大爷大娘水平一般,去那里玩儿不是浪费时间吗?
曾经有一阵子,我也深陷此困扰。在看完王潇的《五种时间》后,我被“心流”一词吸引,并找到躬身践行的动力之源:业余演员深一脚浅一脚、紧一步慢一步,下手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坑”多自然“路”不平,最考验鼓师的预判和应变能力。在坐场操作时,必须多动一些脑子,提一点速试试那边能不能跟上,可以则保持,“掉链子”就回归原速,还有场地太小安底号得稍稍提前一点,保证有相对宽裕时间让锣鼓经走够步数……
数白了:玩到最后,就是通过未知的现场,临机检验自己的功夫、智慧和驾驭能力——醉翁趣不在酒,“渔”之乐无关鱼。
司鼓是戏曲“心跳”,那么鼓师就是“心脏”。
直播经济时代,很多演员、文场乐手在快手直播,津津乐道,圈粉无数。鼓师参与者寥寥无几,即使一些老师发挥余热讲解门道和经验,在线观看人数也并不多。但是,这并不代表这门艺术没有含金量。究其原因,我觉得是“曲高和寡”,并一直坚持:“司鼓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区域智慧,是捍卫戏曲的最后一道门槛”。
“入门难,运用更难”。研习司鼓必须有明师引路,否则即使登堂也难入室。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见识过一大批鼓师,有专业大团,有民营小班,有业余票点。他们在底号转折、舞台处理以及传艺布道,手法、打法、说法莫衷一是。谁的更高明我讲不明白,谁有问题却一目了然。鼓师的精明不是靠“国家几级”的贴签,也不是看傍着某某大角儿,而在于现场演出传递出的道行和理念,有时候“长一锤子”的收截一楗,演员情绪爆发的轻重补位,远比在紧流水中疯狂“飙车”有价值。
对于鼓师,最应该看重的是舞台上同事、同行的认可。
有些时候,台下观众会为鼓师叫好,个别人还表达“打得好”。但细问“好在哪儿”,多数人说不出所以然。好不好,武场下手清楚,文场知道,前台演员心里有数。
戏曲圈长期流行一种自保思维:“多捧少损”——这是阻滞戏曲发展的不良风气。舞台乱成一锅粥,心里火成不像样,嘴上却还是极尽恭维,就像“皇帝的新装”光屁股的继续光屁股,捂脸的继续捂脸,导致新苗冒不出、长不壮,“粉渣渣”一出接一出地污染空气……
“心跳”的委屈,只能窝心里、生闷气。打得再好,还是那么多工资,梅花奖再过200年也不会弄个“鼓师奖”。表扬一个人如何牛,谁会夸“你的心脏真棒”?一来“心跳”藏得太深,解剖太血腥;二来原理太复杂,谁有这耐心花10年时间修一门心内科;三来本该如此,不给你表扬,你也得跳动,就像空气、阳光一样,谅尔不能罢工。
无论业内业外,给予“心跳”关注有点少。
大型演出,乐池里弓弦翻飞,再难插进一只脚,很明显鼓师这个“小心脏”已经电量不足,难以带动如此负荷,于是出现了指挥家“起搏”,鼓师承重降低不再操闲心,也就是需要时看眼色行事、闻指挥而动。
民间事宴,婚丧嫁娶原本就图个响动,就这么多钱你看着办。好下手越来越少,人工费越来越高。于是“电子鼓”出现了,闹成闹不成尽在一人之手,通电后由你折腾。赏重能人多,有的地方舞台上也开始使用,演个唱腔复杂、功架较多的戏,看鼓师那个手忙脚乱,那个龇牙咧嘴,琴师看不到起止转换信号,只能凭着记忆、跟着感觉走,简直是“鼓师顾不上演员,胡琴管不了三弦”……
司鼓的生命在舞台,在大戏(非大型戏)。这几年,演出风格的调整,观众品味的提升,市场规模的变动,加上疫情带来的影响,演出热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减。小时候村里庙会每年都是五天十场,这几年基本没有安排演出,一些地方改成了三天六场。
戏曲受到的冲击,最大的一股力传导到鼓师这里。对“心脏”出现的内伤,外人很难深刻感受到,而不能停、不敢停的“心脏”自然也只能沉默中求自愈,不能自愈者只好“跳”出圈子,自己做的选择,一切后果自负。
但是,从长期来看,“心跳”影响到戏曲各个肌体、器官的健康,影响到舞台呈现的气色,更关系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命和运。
为“心跳”代言,只因此圈沉寂已久,惟盼未来少一些“心悸”“心梗”“心衰”的悲剧。

(2022年4月23日11:40于太原)

作者:苏林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