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 朱某,男,50岁。2022年02月12日首诊。主诉“踝部肿痛伴活动受限1小时”。患者1小时前打羽毛球时不慎扭伤踝部,肿痛明显,伴活动受限,立刻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X线检查,示:考虑右足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自行冰敷后,遂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症见:患者神清,精神可,踝部肿胀疼痛难忍,伴活动受限,足内翻时疼痛明显,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查体:局部肿胀,肤温略低(冰敷后),丘墟穴有明显压痛,足内翻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2022-02-12我院X线:右足第5跖骨基底部见透亮线,局部骨质分离,周围软组织肿胀,余右足未见明显错位骨折及脱位。 诊断:中医诊断:骨折 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第5跖骨基底骨折 选穴:丘墟 刺法:输刺、关刺 【针刺操作】 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足踝部,押手定位丘墟穴,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5×50mm QH Needle,飞针快速垂直进针,针刺深度约30mm,患者有明显酸胀感时,轻轻摇动针柄,针尖抵右侧趾长伸肌腱行关刺。患者自觉酸胀感较前明显,即可出针,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孔片刻。 使用岐黄针仅针刺丘墟一穴,患者自诉踝部疼痛即缓解70%~80%,再与岐黄罐局部治疗5min,踝部疼痛基本消失。患者针刺后,到我院骨科行石膏固定后,次日随访,踝关节已完全无疼痛。
【按语】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是扭伤患者中较常见的骨折,而又以基底部撕脱骨折多见,多由足内翻扭伤时附着于其上的腓骨短肌及腓骨第三肌的猛烈收缩所致。临床上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方法包括石膏固定、硬底鞋、步行靴等。 疼痛是骨折患者最常见的主诉。疼痛作为一种伤害性刺激,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视为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继而影响骨折患者配合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目前针对骨折后疼痛,西医常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阿片类药物,但这些药物容易带来副作用,如头晕、乏力、胃肠道的不适。中医治疗骨折后疼痛手段多样,包括针灸、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等,其中针灸止痛疗效显著,往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踝部扭伤,属于中医“踝缝伤筋”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形,形伤肿”。《杂病源流犀烛》云:“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跌扑闪挫,往往损伤筋骨,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岐黄针以经筋理论为指导,结合《黄帝内经》九针中毫针、长针、大针以及锋针的特点,使用特制的岐黄针,选穴少而精,操作手法轻快,治疗踝关节扭伤后疼痛常常收获良效。 【岐黄针三步法】 1.辨经 该患者疼痛部位主要在足踝部,查体丘墟穴压痛明显,足内翻时疼痛加剧。《灵枢·经脉》记载:“胆足少阳之脉......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是主骨所生病者......外踝前及诸节皆痛”,故辨本病在足少阳胆经。 2.选穴 此患者选用丘墟穴。丘墟为胆经之原穴,《灵枢·本输》云:“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难经·六十六难》曰:“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针刺丘墟可畅通三焦之气机,令气行则血行,恢复踝部气血之流畅,则疼痛自除。且丘墟为治疗足踝部疼痛之常用穴,《医宗金鉴》云:“丘墟主治......小腹外肾脚腕痛,转筋足胫不能行。”《针灸大成》中“足外踝红肿”、“足不能行”、“足背疼”均可取丘墟穴。丘墟穴可疏通局部气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因此选用该穴。 3.论刺法 此踝关节扭伤病例属于筋骨同病,选用“输刺”和“关刺”法。《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肾主骨,输刺与肾气相应,可治疗骨痹。肝主筋,关刺与肝气相应,可缓筋急。因此,对踝部扭伤患者选用“输刺”和“关刺”法,可缓解足踝部筋骨拘挛。 【预防调护】 1.第5跖骨基底骨折,一般4~6周可临床愈合,而且不留后遗症。常见愈合较慢的原因为过早负重,所以下地走路不宜过早。推荐使用拐杖、加前轮的步行器或轮椅等助行器械。 2.固定期间,应抬高患足以促进趾端血液回流,早期进行足踝屈伸活动,固定期间常规检查趾端末梢血运状态,不可包扎过紧。 3.第5跖骨基底骨折片常有软组织嵌入,骨折线消失时间一般比较长,当症状消失,即可负重行走,不必待X线片示有骨性愈合才进行负重。 参考文献 [1] 童卫玲,杨桂华,张煜楠,辛玉静,白国杰,程悦.踝关节正侧位和足正斜位X线检查诊断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价值对比[J].天津医药,2021,49(10):1102-1106., [2] 孙立,田晓滨,陈涛,田家亮,胡如印,韩伟,方开云,何祥,刘树春.局部浸润镇痛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作用及安全性[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02):151-155. [3] 黄桂成,王拥军.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
|
来自: 新用户2909pCu3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