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时的“胡思乱想”(4)

 天天向上杨老师 2022-04-24

学习时的

“胡思乱想”(4)


听张蕾老师讲《做聚焦教学问题的理性研究》笔记及思考
 
一、研究,成就专家型教师
 
出示一组概念:
核心素养:
课标:综合性,实践性,大任务,大情境,大活动
课程整合:学科素养,课程目标,课程资源 ,课程知识 ,课程实践
 
自身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去影响学生。首先要想到自己要怎样成为这样一个人。
 
教师是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影响。
教师即教育,教师必须提升自己。自己必须具备高素质人才能产生、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使之真正落地。
关键在教师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研究是有效途径之一。
 
树立研究意识,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目标定位——想发文章,想做课题
“想发文章”这是一个源动力,这是研究的具体体现。
(思考:在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之间找一个平衡,不太容易。教学工作太繁重了。但是,不是没有办法,总要舍掉一些。为什么我们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生发不出许多问题呢?就是没有问题意识,也有的是没有整理和记录的意识。这是我需要加强的。)
 
目标定位:
成为什么样的教师
例:张玉新老师的成长经历
(思考: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很重要,我想,这和我们做教学设计也是一样的,做教学设计首先定位的就是目标,这就是做事意识。理性地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哼,得理性。现实中有种种羁绊。)
投稿目标:报纸还是期刊,教师读物还是学生读物
文章类型:实录,教案,测评,解读,理论
发表数量:多少篇
(思考:每学期准备两节自己满意的课,并做课堂实录。每次送课都挑战自己,讲没有讲过的课,做没有做过的。)
 
二、关注现实,具有发现问题意识
 
来源
来源于对现存现象、理论的不满
这种不满学术化为研究的问题
 
关键
积累是关键:需要大量的经验材料相关理念的积累。
积累过程即研究者的领悟过程,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研究者的思维方式逐渐优化。
持续积累——创新的重要因素
开始——模仿、重复——创新
 
从三方面充实自己:
读者
写者
具备理性精神:质疑、求异和批判
 
哪个老师真正地把教材中要求读的十二本书都读透了呢?
(思考:我自己就没有,值得反思。像读《朝花夕拾》一样,去读其他的书。并不是没有时间。最好的鞭策途径就是和儿子共读。)
例:在日本出差,老人们在车上读书
批改学生作文时头头是道,但是有几个老师敢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呢?
(思考:自己不写作,就不知道学生会遇到哪些写作困难。)
例:一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不署名,打乱,让学生评分。
老师写了后,才能感同身受,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才能到位。
例:智能批改
(思考:如果智能批改可以推广的话,要教师还做什么呢?教师的专业性何在呢?但是,想想在现实的教学中,如果非得给教师规定所有的作文全批全改,尤其是在班容量很大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批改作文千篇一律的情况。当然,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教学中没有思考,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许多稿件都缺少批判性思维,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还存着一些问题?教学是个性化的,理科教解题的方法,语文和理性是不一样的,个性化的东西更多一些。
教师遇到一些问题,一定要多问“为什么”。
“整本书阅读”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因为现在教学中缺失了。
(思考:有时,一窝风兴起的或是不断强调的,恰是缺失的。)
查:《语文建设》去年,关于理性思维的问题
底子厚了,就可以应对许多的变数、意外。
例:一位老师给学过《背影》的学生讲《背影》,李卫东老师带学生第三次学《背影》
(思考:对学情要有充分的预估,对教材、课文要有深刻的体悟。)
(思考:灵感从来不是瞬间产生的。)
 
发现问题:关注当下教育,关注课堂,关注相关学术论文
大学老师的文章大多集中在文本研读方面,有关课堂教学的方面是他们的短板,而中小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每天做着教学工作,我们的工作经验就是我们的第一手资料。
不同的杂志在同一阶段讨论的热点问题大致是相同的。
例:《称谓:凸显小说物质的切口——动物小说<>教后记》
面对不同的小说,教学设计却是千课一面,这位老师就能敏感地抓住学生的问题,去改变了自己的预设,上了一堂精彩的课,有了一篇精彩的论文。
(思考:为什么这个老师能够有这样精彩的生成?我想其中一点原因是教师本身对这篇文章有自己的理解,由学生的发言他敏感地注意到了“称谓”这一因素,由此切入了教学。)
(思考:为什么我们在课堂上不爱“倾听”学生的发言?课程标准中有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具体要求,可是我们都是会听的人吗?我们在课上只想着下面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只急着要“向前走”,忘了“为什么要走”;还有,可能没有留出足够的“机动”时间,不管是以上哪一点原因,根源都在于我们把课堂看成了我们课堂,是我们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而不是引领学生的学习的课堂。看来,还是“教学观”的问题。)
例:《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故都的秋>教学心得》
(思考:在这篇论文中,呈现了几个学生问题,我发现,我们许多学生提的问题就是这样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作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呀。我要好好地把质疑活动开展下去,不仅要坚持,还要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
每年积累12个教学实录和片段思考,其中挑出一篇来整理成一篇论文。
(思考:想起田老师讲的一件事,他听课时一位学生迟迟不肯动笔写作文,田老师对他说:“不写就永远不会写。”这句话也要送给我自己,先不要想写得怎么样,写了多少字,写得是否成熟,先写起来再说。)
例:一位老师看余映潮的关于“浅文深教”的文章,写了一篇关于“深文浅教”的文章。
 
关注点:教学、学生、教师;教材、论文、专著
(思考:这样想想的话,可以写的材料真多呢。素材就在那里,不来不去。等着我们去发现呢。发现了,它们就成为“我们的”。)
教学:理念引领,内容确定,策略方法,问题反思,导入技巧,教学设计……
教材:教材研讨
文本解读:形象,语言,意象,主题,手法;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
文本解读并不是把教学中的解读写下来,这样写是没有新意的,写出新意来很不容易,可以从以上这些方面去解读,一步一步细化。
(思考:可以做小切入点的文本解读。从某一方面来解读 ,而不是遍地开花。)
 
选题:
实用性——关键问题、针对性、应用性
对读者有借鉴意义,语文教学有促进作用
对学生,促进能力的提升
忌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做无病之呻吟
例:《互动教学与后现代文化》套用大的概念,概念堆砌,不知所云。
《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梳理出了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再从理论上进行提升。
 
角度:小题大做
具有宏观性、普通性的大问题就当成为思考的背景、目标指向;但是研究还是应该从具体的、微观的切口入手。研究要具体细致深入。
抓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
建议围绕教学的方法、策略的研讨等;
研究自身教学中的真问题,小问题,能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问题。
例:《以语文知识为教学策略》《我的作文教学观》(太大)
例:《语文背景知识介绍策略浅谈》
 
创新性
要有原创性,不要人云亦云,应该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思考。
例:《一人一世界——我读夏洛克》没有创新性
例:《局部探究岂能限于“局部”》
立意新颖,拓宽领域,关注研究动向——抓热点
核心素养,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查:《中学语文教学》“真问题”的讨论
 
见解独到,新的角度
研究热点。切实,理解到位,操作落实,接地气。当然也可以质疑。
例:《课有千千“结”》
(思考: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都是写作,道理相同。还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想得好才能写得好”,“想”就是思维的问题。我也知道要从新的角度来写呀,但是我找到新的角度呀。为什么呢?当然是思维的发散性、独创性的问题。思维是可以训练的,这样的训练越多,我们就会越来越聪明。写作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因为我们写的过程中就需要去梳理自己的思考过程,把自己的思考成果用最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时,“隐在”的东西是更重要的。)
 
三、理性思维,成就好文章
观点与论说
观点要明确。
例:《试探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写论文时最忌讳“有人认为”。
 
明确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选择自己有所研究,能够把握的论题。
建议做论文时,选择一个方向,擅长什么,就瞄准一个方向去积累材料。名师都有自己研究方向,在写作教学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李卫东、蔡明、邓彤。
例:《例谈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对语文素养的意义建构》
选题太大,空泛;语文素养内涵很大,三方面会有交叉,难以驾驭。
 
要注重“理性分析”,把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论述要深入、透彻
学术研究应该具有想象力,掌握了一定的材料后,就必须产生一个飞跃,提出一个假设性命题。——钱理群
(思考:真有趣呀!我们常说学术研究需要理性,钱先生说“学术研究应该具想象力”,看来,学术研究并不是纯理性的,或者说,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是无法完全分清的吧!为什么要有“想象力”呢?在这句话中,“想象”可能指的就是由材料出发来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归纳。这个“想象”与我们平时说的“想象”是不是一样呢?)
例:《寻找文本与教学之间的津梁》改成《循证教学:语文课堂结构策略》
要有一个“说服”的过程,要阐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思考:我似乎明白了,先写一段材料,再扣一段理论,这不是“论述”。怎么才能“论述”呢?似乎还是思维的问题,没有真正地理解这个“论点”,或者对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没有弄明白就难以论述清楚。我想,如果真正经历了由积累材料到提炼观点的过程,是不是更能把论述过程讲清楚?)
 
逻辑与结构
做研究,写论文,实质是对思维逻辑的训练
好的学术论文应该符合认知规律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现象陈述——经验、规律和理论呈现
例:《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先谈阅读定位是什么,然后归纳成三句话,最后谈阅读教学的现状。
修改成:132.
(思考:论文是逻辑思维的外化。学点逻辑挺重要。)
(思考:看来写论文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以此为指向的论文对读者有用,也符合认知规律。)
(注:尊重原创,笔记只保留大框架及主要内容)

扫描二维码

和我一起学习、记录、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