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书法基础教育

 高朝东图书馆 2022-04-24

浅谈书法基础教育

首届书法批评高研班学员、高朝东

【概要】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规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艺术,抓好书法基础教育,普及汉字书法知识,对于弘扬祖国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增强青少年文化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法教育有其较深的文化内涵,通过书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感的洞察力、感受力及审美能力,同时也适合素质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  书法  基础教育

一、书法的概念

什么叫书法?书法就是书写艺术表现的法则,离开了这个法则就不叫书法。书法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笔法是指用笔的方法。用笔的方法有: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提按、转折等。笔法还包括笔力、笔势、笔意。笔力是指笔画的内在力量。无论是刚健或柔软的笔画线条,在用笔中要表现出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感。笔势是指用笔时所形成的气势,即笔断而气势不断,点画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其势则浑然一体。笔意即笔画线条所表现的情感、意趣等。这种意趣往往是作者的感情在书法中的流露和表现。 

字法指字的结构方法。结构又称结字、结体或间架。书法的结构往往就文字的结构规律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做合适的艺术安排。这些艺术规律有疏密、虚实、欹侧、匀称、和谐、聚散、呼应等。字的结构是根据这些规律和技巧表现文字的形式美,给观者以丰富的美感、情趣,借以引起无穷的意境和趣味。

章法有大小之分。小章法即一字之内的点画关系如何布置,或几字之间怎样安排。大章法即是通篇字与字、行与行、正文与落款及用印之间的关系谋划、布置等,它要求一幅作品的字里行间有呼应、顾盼,要协调通畅而有整体感。

章法的组成主要有字的关系、形制、正文、行款等。字的关系是指字间关系、字组关系,讲究变化与气韵,气息流畅给人以赏心悦目之美感。形制即规格、形式,如中堂、条幅、对联、横幅、斗方、扇面等。正文是作品的主体部分,书写者要根据字数、字体和形制的不同来决定章法的布局。行款即落款,指正文之外的文字。有上、下款和长、短、穷款之别。内容一般为正文出处、书赠对象、时间、书写原因、跋语等。下款为时间、书者或斋馆、名号等。但一般情况极少有全部写齐的,故以短款、穷款居多。可视章法需要而定。 

上乘书法,还需讲究墨法。墨法也常为书法家所重视。用墨的方法有:浓墨、淡墨、枯墨、燥墨、湿墨、润墨等。淡墨,古人作书多不采用,明代董其昌爱用淡墨,及到近代便大量采用,并在一字之中,浓淡互用,笔画之间,彼此渗透产生丰富的意趣。

“馆阁体”算不算书法?严格意义来说是不算的。书法的标准是“笔法、字法、墨法、章法”,而馆阁体标准是“方、光、乌”,细审它的特征很符合印刷体的特点:刷墨均匀乌黑、笔画光洁、字形方正、大小一样。但是,时至今日,“馆阁体”远比那些江湖体要高级。 

学书法的人很多,但是书法家极少。中国古代没有铅笔、钢笔,人人都用毛笔写字,写字写得好的人比比皆是,但能称其为书法家的也就只少数人。历史上的书法家往往又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或者诗人、学者。其中王羲之、智永、张旭、怀素等,称其为书法大家。为什么那么多写字写得好的人,却不能成为书法家呢?就是因为写字和书法不是一个概念,现代有很多人把写字写得好的人称为书法家,是不对的。这是把写字与书法混为一谈,其后果就是,书法杂耍、老干部体、印刷体甚至随便写的字都能浑水摸鱼,自诩书法。 

二、学习书法的意义

书法是情绪的良方,心情愉悦时乐在其中,心情低潮时大笔一挥,自能去忧解闷。其实,人一辈子都可以书法为伴!

少年时学书法,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青年时练书法,可以修心养性,改变气质。易于调配时间,在忙闲中取得平衡。练书法时接触的古典文籍、诗词歌赋,可增长文学的素养。中老年时玩书法,可静心养性,美意延年,开阔胸襟,健体强身!

少年学书法的意义尤为重大:

自幼学习书法,从书法的结构美、线条美、章法美等方面,都能很好地受到熏陶。尤其是在国学文化的熏陶下,小孩对于真善美的识别能力不断巩固和提升。从小开始,就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恶,什么该去欣赏,什么该去否定。从而,让自己从善若流,近“书”者智。并提高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

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从而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从而培养耐力和自信心。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时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无数事例证实,学习书法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明显高于一般孩子。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位练过书法,另一位没有练过书法。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物,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书法的中小学生中,那些书法学得好的,往往也同时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此可见,少年学书法还可以提高整体能力。

学习书法在提高审美能力之外,还能提高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写的比一般同学好,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在班集体的威信,使少儿增加自信心。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书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对字帖的观察与分析,对书写过程的思考与领悟,对书法习作的评价与反思,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运用毛笔进行书写,可视为一种操作过程。在这种操作过程中,神经要进行不断地传导,手的操作感觉被及时传递到大脑,大脑的思维活动不断地发出指令,纠正改善着操作过程。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合乎逻辑的积极思考,因此,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书法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书法,源源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积淀,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书法教育的成败与否,不仅关系到书法这门艺术的兴盛与衰败,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前途与国家的希望。

首先,书法基础教育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基础。中国书法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书法人才,需要书法的普及与推广。在中国众多的青少年中,如果人人都学习书法,都懂得一点书法基础知识,肯定会有一批书法上的尖子脱颖而出。书法发展所需的大批书法人才就会有保障。这就需要在中小学中进行书法基础教育,使青少年懂一点,会一点,使中国书法继续繁荣、稳步的发展,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书法基础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书法教育家陈振濂说过:“书法艺术是艺术美中最具有理念意义又最纯朴的美的形式。”它从美育上看,也有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初级的有均衡、对称、流畅、美观;高级的则有运动、节奏、意境、神采、气息、格调、情感表现,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美的把握、欣赏。时代社会需要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进行书法基础教育,是现在美育的重要补充,是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书法基础教育,是造就人,培养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书法作为一种技能,一种艺术,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通过书法基础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智力,促进青少年的修养,培养人的个性,人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四、书法基础教育的条件

师资是书法基础教育的主要条件。抓好书法基础教育,首先要加强书法教师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不足是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面临的最突出、最实际的困难。兼职教师多、教师编制难保障、教师资格认定与评价体系欠缺、书法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是普遍面临的难题。

仅靠专业院校的专业书法人才来配备书法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书法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对现任书法教师进行定期、连续地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书法理论、技法及书法教学基本规律,以适应小学书法教学的需要。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内容,除关注技法外,还应培训一定的文字学和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培养老师的审美眼光。广东省岭南书法院院长郑荣明先生曾经指出:“一个具有专业色彩的书法教师,应该具备如下条件:一、具备较强的书法创作实践能力,有着'书法家’的指标认同;二、是一个对书法史、书法艺术、书法文化有相当了解的'书法文化人’,也就是说,对书法的理性认识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甚至比只擅创作的书法家更高一层;三、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熟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技术,并具有一定的书法教学科研能力,能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念,这是一个教师的主要素养。”①

教材是书法基础教育的必要条件。符合基础教育的规范的统一教材是保证书法基础教育的必要条件。学什么,怎样学,目的方向必须明确。

教材是教学的灵魂,其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教材的要求是要系统且实用,内容丰富。系统才能跟上学生水平的逐步提高,内容丰富才能适应因材施教的需要。

但现时少儿书法教学五花八门。有先从隶书入手再转写楷书的,认为学习隶书(尤指东汉八分)在文字发展上承上启下,从识读的角度上要比篆书方便得多。也有从篆书入手的,认为学习篆书可以很快认识文字本源,尤其是小篆,笔法单一,且全部由中锋完成,对于初学练笔极有益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需从魏碑入手,这是新近流行起来的一种理论。还有人别出心裁,教学生先学草书。也有的教师,教学生只临自己的字,局限了学生的眼界。也有的教师,教学生专门练熟几个大字,以应付表演、比赛,一得名次,就大肆吹捧,报纸、广播、电视台接踵拥上,广为扬掖,此无异于拔苗助长。如果学道偏斜入魔,那岂不是误人子弟?

楷书虽然产生的历史时间最晚,但在书法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梁啤《学书论》中指出:“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② 对接受能力较低的儿童,宜从楷书入手。

卫铄《笔阵图》强调:“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③ 初学书法,宜从大字入手,因大字笔力容易控制,笔法也容易掌握。大字法度具备后,可写小字。小字曲折详细,点画精微,不易驾驭。从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皆无骨力。小楷之妙,笔笔要有意有力,一时很难悟到。学书法最宜先从寸楷入手。蒋和《书法正宗》里说,初学楷书,先宜写五公分左右见方之大楷最为适合。字太大则浪费纸张墨汁,太小笔力又难于控制。

我们认为楷书是初级审美的最高典范,学习楷书能够了解隶定以后文字的本形;楷书是研究文字规则和审美规则如何结合的基础,通过楷书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通过楷书认识中国文化通过文字反映的基本审美思想。

楷书是一种集大成的字体,而且也是一种通行的字体。学习楷书实际上是学习书法的捷径。她内部凝结的书法理论非常丰富,远多于其他书体。学习楷书就是直接学习最先进的成果。我们并不否定不学楷书也可以学好书法的观点。只不过是通过实践证明,不学楷书的人多数往往形成书写毛病,且积习终身,难于登堂入室,难以具备大师级秉赋。

楷书顾名思义是一种标准字、法则字,这种字体的价值不是在于被推广,而是在于楷书被推广千年之后,至今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字体被锁定了。加上篆隶书不常应用,学起来很难凑效。因此,我们认为,初学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应该从楷书入手,下些功夫掌握楷书的法则,然后再学其它书体,才会事半功倍,才是真正的捷径。

学习楷书,特别是毛笔楷书,需要下很大的决心,花很大的力气。不然,很难坚持下去。人们都说写毛笔字很难,写正楷更难。写楷书笔画要求严,结构规则多,不仅不能急于求成,而且不能有半点马虎。确实不容易做到。但做到了却是一种很好的磨练,也是一条最佳的捷径。

有人把楷书分为魏碑和唐碑两大系。现时初学者以选择唐人碑贴较多。因为唐碑规矩完备,法度严谨,结构平正,笔法明确,章法整齐。可把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主要的楷书字帖作为基础教材。

小楷以钟绍京的《灵飞经》最佳。魏碑中也有一些适宜初学,但被欧颜柳赵等碑帖所统治,不太被人所知。清朝有不少被称为“馆阁体”的字,功力深厚,用笔讲究,结构匀称,章法工整,尽管缺少丰富的艺术性,但可作初学的范本。

强化硬件建设。学校配备专业书法教室和专业设备,配备书法展览场所,为小学生学习和练习书法提供必要的保障。

校内外要加强联合,互学互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社会办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提高其培训水平。学校的书法教学也要走出校门,加强与外部交流,取长补短。可以与邻校或社会培训机构联合举行书法比赛、观看书展、参观书法胜迹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共同提高。

五、书法基础教育的环节

书法基础教育有着如此的重要性,但也不可盲目进行。在书法基础教育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几方面的问题:

1、书法与写字。

小学阶段的书法教育应侧重写字还是书法艺术教育?有的认为是书法艺术教育为主;有的认为是写字为主,书法艺术教育为辅;有的认为写字与书法艺术教育平行对待。针对众多的意见,我们坚持第二种,即写字为主,书法艺术教育为辅。

从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看。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写字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会用铅笔、钢笔写字,学习用毛笔写字。写字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到小学毕业时能把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并有一定的速度。”这里鲜明的指出了小学阶段写字教学是写字为主,书法艺术教育为辅。

从小学生本身的特点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过渡,对于低中年级来说写字是在识字的基础上的,重点是要求把字写得平正、端庄,培养学生以平衡为主的初步的审美眼光。对于书法艺术中的“险”、“平”、“疏”、“密”等这一些较高层次的审美要求以及“神”、“韵”、“意”等层次只有到了高年级才能让他们初步的接触、了解。如果要培养中小学具有或初步具有这种层次,这不仅不符合学生心理的特点,而且也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掌握一些书法的基本功就行,大可不必淡及书法艺术。

当然,小学生写字教学中的书法,对小学生的写字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小学生的书法教育主要通过描红、仿影、临帖三阶段,但对他们进行书法教育不能以成人化方式去要求,应有一套适合少年儿童接受能力的理论体系。

2、普及与提高。

书法的普及与推高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前提。这里的普及与提高实际上就是一个面与点的问题。“面”即在所有青少年中进行推广书法基础教育;“点”即在这一此青少年中使一小部分青少年提高、升华,达到“高、精、尖”的程度,以补充“书法家”的来源。书法的普及关系到将来的整个民族的素质问题,关系到书法这门艺术能否继续发展的问题;而书法的提高,则是关系到书法这门艺术的兴衰问题。大部分的学生在经过教育之后能够掌握一些书法的最基础知识,而一些(或者说个别)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书法方面的天赋,他们的领悟能力较强。而这种天赋、这种能力如果进行个别辅导,有助于他们的书法水平的迅速提高。

教学所选例字须注重应用,同时配有米字格和极为简明的文字说明,容易理解。使初学者更好地把握每个字的整体结构及一笔一画的运笔方向与位置。通过对本帖的临摹学习,可以明显地提高书写能力,练出一手较好的毛笔楷书。并为进一步提高书法水平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3、教学与自学。

教学须注重方法。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有不少至今尚可沿用。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摹写”和“临写”。初学者先摹后临,有一定基础者可以直接临写。

摹写就是描。既可在红模字上描,也可用透明度好的薄纸蒙在字贴上描,这叫做“描红”和“描影”。摹写可使初学者通过比较准确地描画,熟悉楷书的结构形态和笔画变化,从而进一步向临写过渡。摹写并非是初学者的“专利”,为了先达到学象的目的,摹写比临写见效快。

临写是每个学写字的人都必须过的关。有些功成名就的老书法家,虽然造诣很深,但每日仍然临帖不辍。没有不临帖能天生写好字的人。临帖和练字是书法创作的毕竟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着重指导怎样临帖,指导怎样自学。高效临帖,须抓住这4个字。

静:包括人静心静,临帖前,须端正坐姿,腰自然伸直,膝与肩同宽,身离桌一拳头,这样血脉通畅,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精神饱满,神闲气定,心无杂念。这是练习书法第一要领,也许书法有健身功效也与此有关。 

近:是指把字帖尽量放到离下笔处最近的位置,这样才能看清笔画轻重及位置,还便于临写的字与字帖对照,及时发现问题,初学者应强调形似再追求神似,不要以临得不似而强说自己是意临 

慢:就是临写速度要慢,这个慢是相对而言的,写得慢才能写得似,初学者应放慢速度临写,但要注意慢而不滞,等熟练之后再适当加快速度。 

准:即笔画粗细、位置准确。这点须在前面三个条件下才能做到的,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应与字帖一致。

练字一面要注意用笔,一面要注意结构。边用笔、边临字、边比较、边改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自学必须避免以下一些问题:不临碑帖、随意书写,选帖不慎、临帖不精,厚古薄今、厚今薄古,只临碑帖、不读碑帖,专事实践、不学理论,闭门苦练、鲜于交流,独守师门、排斥异己,学学停停、一曝十寒,更弦易辙、乱投师门,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临帖可“先学近人,再学古人”。

上海《书法》杂志副主编胡传海的书法干货20句中第7句中说:“先学近人,再学古人”。“ ……先要学近人的近代人用笔、书风的那种感觉你都容易融入进去。容易学到。你学古代人,他就是一本字帖的在那,很难融入进去,……”

4、兴趣与习惯,

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在社会上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书法对于少年儿童从练习上说可能是比较枯燥的。然而,单调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写字的兴趣,缺乏主动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书法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儿童对书法的兴趣。“但儿童们的幼稚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决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因此,没有教师的指导,各种兴趣仍然可能是无聊的,缺乏教育价值的”。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呢?

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学习书法的兴趣。如在课堂练习过程中穿插讲一些古人勤学苦练书法的故事和一些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的轶闻趣事,不但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孩子们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课外成立书法兴趣小组。把一批学好书法和有书法基础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书法教学。成立书法兴趣小组,也便于个别辅导。

举办书法讲座。请一些著名的书法家谈一些理论知识、书法史、个人的书法学习体会等。

举行书法展览。对于优秀学生的作品集中起来进行展览,使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又能激发学生的书法兴趣。

举办、参加各类书法竞赛。在学校中举行全校、全年级、全班级的多种形式的书法竞赛活动,也可参加校外大型的书法比赛及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使学生的书法兴趣更加浓厚,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鼓励学生参加书法艺术等级考试,通过等级考试,检验书法教学成绩,促使学生系统的进行学习。

浓厚的兴趣靠教师激发产生,良好的习惯靠家长督促形成。

六、书法基础教育的意义及其地位

书法在古代主要承担实用的书写功能,书法审美的需求则是次要的。到了社会、文化转型的民国,随着西方美术观念和分科意识的确立,艺术与实用的区分逐渐成为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认识上。围绕着中小学书法教育,民国书法家、学者和学校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书法观念。前者从书法艺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小学书法教育应该肩负起复兴民国书法的责任;后者则认为书法分为艺术的和实用的两种,实用至上是学校书法教育的任务,而艺术的书法教育则无须注意。

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用主义观念并不否认书法的艺术观念,而是有意识地与其区别开来,强调书法教育的社会实用功能。中小学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学生毕业之后满足社会工作的职业书写需求,从而制定出符合社会实用的评价标准。

书法基础教育重点对象在中小学生,对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根基是汉字素质教育。“文书合一”、“文书相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书法课重在训练学生用硬笔和毛笔书写出规范、匀称、美观的汉字,旨在提高小学生的汉字综合素养与书写水准,让学生通过书写实践,了解书法美的标准;加强对书法的审美体验,接受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书法精品的美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发展书法教育事业,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任重道远。已故书协副主席刘炳森曾说过:“书法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不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且具有鲜明的美育作用。”“我们从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来看,确实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加强书法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