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在山西省的位置 临县之地于汉元朔四年(前125年)置县,县名临水。后改为临泉等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临州为临县,临县之名始定。临县之名来自于从北至南贯穿县境的湫水河。湫水河古称临水,在《水经注》中,这条河因“水出陵川北溪”而得名陵水,因此临水可能是陵水的同音。—01— 湫水河在县境最南部向西拐弯,汇入了黄河。一般而言,在河流交汇之处,都会是人们活跃的地方,在这里,就形成了曾经辉煌非常的碛口古镇。湫水河在汇入黄河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泥沙在黄河河道中淤积,使得在这里形成了一段长近一里的水流汹涌的浅砂石滩。这段砂石滩叫作大同碛,因其凶险仅次于壶口瀑布,因此被称“天下黄河第二碛”。从明清到民国,大量来自于西北的货物随黄河水运到此,因大同碛无法行船,只能在这里上岸,换成陆路继续运往山西太原或其他地区。同样的,要运往西北的货物也必须在此上船,再走水路。因此,碛口就成为了水陆交通的中转站,并发展成为北方著名的商埠重镇。在最鼎盛时期,每天停靠在这里的船只有150多艘,镇上的商铺有数百家,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誉。当然,到了现代,碛口也逐渐失去了其交通中转站的作用,曾经热闹非凡的古镇也变成了黄河边一个宁静的小镇。但走进碛口的街巷,不管是两侧的古宅、还是脚下的路,都是曾经的样子,还能让人想像出当时的辉煌。在古镇背后的卧龙山上,那座创建于明代的黑龙庙依然居高临下,俯视着黄河上、古镇中发生的人和事。—02— 在碛口鼎盛时期,仅仅是黄河边的那一块土地肯定是不够的,因此就向外辐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西湾村。西湾村在碛口沿湫水河往上约五里,村中的人家都只有一个姓,就是陈。明末,西湾村陈氏家族的始祖陈师范从方山县迁来此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家族的生意达到了一定规模。清康熙到乾隆年间,陈氏家族的第四代出了一位重要的人物——陈三锡,家族生意在陈三锡手中达到了鼎盛,西湾村的建造也达到了高峰。同时,陈三锡对于碛口镇的建设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视作是碛口镇的创始人。西湾村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村中有五条主要街巷,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区分着陈氏家族的五个支系。如同碛口古镇一样,现在的西湾村已经没有了当时的喧闹,但从这些留下的建筑中,还能感受到那个“陈家大院”的气派,和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03— 在碛口古镇以南五里的山中,也有一个古村落——李家山村。根据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李家山村的始祖李端迁来此地,后来又有其他人来此居住,逐渐形成了李家山村。李氏家族经过几代的繁衍,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家族。当然,他们也没有错过碛口带来的机遇,也参与到了商贸中,并涌现出了两大财主,足以和西湾村的陈氏家族匹敌。同样的,李氏家族也为李家山村留下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只是后来,碛口衰落,李家山村又在深山之中,因此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李家山村能够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要归功于中国现代最著名的画家吴冠中。1989年,吴冠中在采风中,发现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三大发现之一的李家山村,并评价这是全世界都难以找到的世外桃源。之后,李家山村就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对象,也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李家山村的建筑是黄土高原上常见的窑洞,但窑洞是随着山势而错落的建造,从山腰延伸到山顶,分布在形似凤凰的山体上,给人以完全不同的一种感官。当然,李家山村现在也变得宁静,走进这里,会觉得恍惚,时间就像是静止了一般,或许这就是吴冠中称其为世外桃源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