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企帮助员工建立某一领域的经营框架

 许永硕 2022-04-24

到今年为止,已经在SAP工作了三年,在这之前还在另外两家外企i2 technologies和Servigistics也分别工作了三年。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外企工作的这9年间,自身的能力都在快速进步。因此想写一篇文章,分享一下自己对外企的理解,但一直没有想好主题。

三联生活周刊的2022年第15期的主题是《如何找到理想职场》中,一位在宝洁工作多年创业做管理咨询的董事长的一段话给了我启发。

宝洁教给新人的不是怎么多卖几瓶洗发水。宝洁培训的内容背后体现了三样东西:怎么说、怎么想、怎么跟人合作。宝洁出来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做事有框架,学术上讲就是结构性思维。

其实不仅宝洁,在好的外企工作,都能培养员工的结构性思维,帮助员工建立做事情框架。

企业管理软件企业经营框架是中国工业工业软件的瓶颈

非常幸运的是,我现在工作和曾经服务的总共三家外企,都是领导企业、或曾经是某个领域排第一的软件企业。

i2 technologies 曾经是供应链管理软件最领先的公司;

servigistics曾经是备件计划管理软件的最领先企业;

SAP现在是ERP、采购、费用管理、供应链、人力资源领域市场份额第一、在行业专用方案、CRM领域市场份额第二。

从规模上,SAP作为大型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的代表、i2作为中型的企业管理软件公司的代表、Servigistics作为小规模的的企业管理软件的代表;在这三家公司,我建立了不同规模软件公司的经营框架,而软件类企业(现在可以说是数字产业、或者智能企业)的经营框架,是现在中国最大的瓶颈。

最近有识之士在呼吁中国重视工业软件的卡脖子难题,期望中国政府关注工业软件的发展。

作为中国人,我特别希望中国能够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的现状,但看到很多专家的建议方向,感觉很多专家还没有意识到工业软件真正的瓶颈,我认为中国工业软件的最大瓶颈是经营管理,而非技术

以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发展,看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的瓶颈

我是2003年加入i2并开启了供应链管理软件实施的职业生涯。i2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计算机软件帮助企业优化排程,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为很多国际领先企业实施了APS系统。

最近国内,供应链、产业链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点,但非常不幸的是,似乎还看不到有哪一家国内公司的APS系统做的特别完善。

而APS软件最大的问题是:对于一家企业的APS需求,供应商可以以项目的模式满足用户需求,而这些需求无法复用到其他的企业。也就是说APS是项目,而非产品,对于项目而言,规模化应用就是发展瓶颈:1、规模化普及的项目成功率,2、规模化普及的成本高

正是因为如此,很难有中国的APS软件企业在中国获取很大的市场份额,于是众多规模相当的APS软件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项目上互相杀价;2、每个项目都需要关键技术人员的支持,一旦没有获得有经验的专家的支持,项目就会延期而导致失败。

所以中国APS软件企业的生存状况通常面临巨大的挑战。

APS只是一个维度,中国的工业软件企业,大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实施方法体系。这是中国软件企业最大的瓶颈。

成熟的管理体系,以完善的框架实现规模化发展

我在每一家外企工作时,都专心研究过企业的项目实施方法论,而完善的项目实施方法论不仅代表软件行业的经营框架,也融合了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

今年可持续发展是SAP未来的业务重点方向之一,现在SAP正在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方法体系,对于软件行业,软件实施方法体系通常与产品解决方案是可以协同的。

我通过研究SAP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延展出SAP可持续发展的框架,而这些框架帮助我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

基于知识框架、方法框架,可以有效降低可持续项目参与者的能力门槛,并保证项目质量。

小结

从我个人的经历看,对很多希望从事软件行业的朋友来说,还是建议应该到外企建立一个软件行业的经营框架。

但很多人到了外企,应当避免成为“螺丝钉”

外企的管理体系完善,分工明晰,因而在外企工作很容易仅关注自己的工作,如果这样,就无法理解整个个管理体系。

而想真正建立起经营框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做好螺丝钉,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以及自己职位工作的关键点;

其次理解工作上下游的关键点

第三建立经营业务的框架,公司的项目方法论、公司的产品体系,都是建立框架的手段。

在外企,有心人的收获会更大。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所服务机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