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间】刘宁丨 老 屋

 昵称71028402 2022-04-25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老 屋

□ 刘宁/ 文 

“迟日春山丽,春风花草香。”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趁着清明节气,我和表哥张文峰一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东于曹村的老屋。

推开大门,一个镂刻的大红色福字映入眼帘。院内修篱种竹,形态各异的小假山环绕,有流水戏红鱼的景观,也有歪脖子的枣树和一高一矮的老银杏树长年静默地守护着老屋。新种的桂花树、核桃树、山楂树、紫藤树、睡莲、芦荟、月季、萱草等花木,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表哥心细如发,还特意开辟出一块土地,分别种了生菜、君子菜、菠菜等应季蔬菜,菜园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抬头一看,整个院子四四方方,干净整洁。正房是五间的大平房,东边是三间的配房,全都红砖绿瓦,简朴而素净。正门口张贴了我市著名书法大师刘颜涛手书的篆书对联:物华天宝长安乐,人寿年丰大吉祥。堂屋西边还挂有刘大师手书的大红斗方:福。一进屋,瞅见梁上张贴的红纸:公元壹玖捌五年新正月廿一。没想到,这老屋竟有37个年头了。堂屋的正对门摆了一张古色古香的方桌和两把老式斗椅,正厅悬挂着我市著名古琴学院王献东老师的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对联正中间则是一个大而长的福字,红底黑字,显得特别大气,条几上放了俩插着桃花的古瓷瓶。左手墙边摆放了茶桌、茶台,茶台边的墙壁上,则挂着著名画家刘子英的四扇屏的花鸟画,很有书香雅意。堂屋北侧中间放了鱼缸和兰花草,右手墙壁上悬挂着张老爷子获得的50年党龄荣誉书的纪念照。堂屋南侧墙壁上,除了悬挂了我市著名画家卢浩老师的作品《溪山清读图》外,还挂有表哥张文峰老师的一幅自画像,这油画栩栩如生,非常神似。据说,也是我市有名的画家所作。靠近窗户的一角,摆放的47寸大彩电格外亮眼。古旧的桌子上还有八九十年代的VCD、功放等物件,很有年代感。

正房的西屋除了双人床,满满一柜子的书最让我挂怀,不但有南怀瑾的各种经典书目,还有《人类简史》《时间简史》《史记》《二十四史》《古文观止》等名家经典书籍。可惜,去年因为下了特大暴雨,雨水透过窗棂淋湿了不少书籍,不少还有粘连和点点霉斑,亟待再次晾晒。西屋除了老式的衣柜,还有我市著名画家张洪斌的四扇花鸟画,每幅画都配有诗文,如“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等好听的句子,笔触细腻,维妙维肖,煞是好看。堂屋的东边两间,摆放的是日用的老式圆桌和老式柜子,据说还是表哥结婚时,三姑父倾力打造的,怪不得几十年过去,依然结实耐用。最东边一间是现代化的厨房,经过改造,先进的厨房设施取代了以前的烧煤取火做饭,秩序井然,令人赏心悦目。

真没想到,经过表哥的精心修葺,原本乡村气息十足的老屋,竟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表哥现在事业有成,在城里买了大房子,儿女也都顺利参加工作了,可谓衣食无忧,顺风顺水。他最喜欢的业余爱好——摄影也不断获大奖,获得了广泛认可和好评。哪根筋抽抽了,怎么突然想回乡下居住了?表哥笑着介绍说,这些设施全是为了让父母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养老。老父母已经7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近期准备把老两口从市里接来老屋居住。一来这里曾是父母以前居住的地方,有不少老街坊老邻居,方便沟通交流;二来住乡下的大平房好处多多,地方宽敞,且空气清新;三来有自家院里种的当季蔬菜,老两口也有事可干。回头再养只小狗,给年迈的父母增添点乐趣。

“哒哒哒”,隔壁邻居张会民来串门,表哥一边忙着沏茶,一边回忆起以前的点滴生活。听着他俩的交流,一幕幕为了生活挣扎、抗争所经受风蚀雨侵的艰辛奋斗历程,似历史画卷,又如电影般在我眼前浮现......

表哥的爷爷张继贵,原本是个老银匠,大生产运动时由于工作能力出众,当上了生产队的大队长。在爷爷眼里,人勤地不懒,农民不能偷懒,眼里盛不了闲人,经常督促村民干活外,自己也处处身先士卒,抢着干沉活、重活,是村民非常倚重的老领导。直到1983年随着承包到户的政策改革,闲不住的爷爷一方面拉着表哥上山割草,养鸭喂猪;一方面捡起以前的银匠手艺,置办起全套的冶炼工具。于是,无论数九寒天,还是炎炎夏日,都可以看到爷爷守在冶炼炉前,带着老花镜,坐在小板凳上敲敲打打的忙碌身影。经爷爷之手打造的银器个个精巧绝伦,全都销售给了当时生意红火的相州商场。最让表哥记忆深刻的是为了生计,盛夏时节,十多岁的他跟着爷爷上山割草,拉回家晾干后,再用平车拉到十多里外的奶牛场,那时一斤干草能卖5分钱。80年代初,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养几头猪,猪的肥瘦关系着孩子们上学的费用、家里的油盐酱醋钱。为了把猪养好,瘦小的表哥一有空就跟着爷爷酱油厂拉酱油渣,去城里捡拾西瓜皮,一车拉个四五百斤重。待猪吃完,猪圈里的猪粪可以用来堆肥,家里分得的四五亩地上的作物全赖这些农家肥哩。1994年5月18日,这是一个令表哥终身难忘的日子。79岁的爷爷是在菜地浇地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下了。从爷爷身上,表哥深刻领会了赚钱不易,要在世上生活得好,必得依靠辛苦劳作,来不得半点偷懒。此后17岁的他除了上班,周日休息时摆过小摊,卖过儿童书、日历牌,学过银匠、刻章和打算盘,什么苦都吃过,什么难都挺过来了。他说,是对美好生活的信念支撑着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攀向人生更高处。


如果说爷爷张继贵一辈子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了表哥,那么表哥的父亲张凤岐老人以身作则、勤奋工作、热心公益的示范引领表率作用,深深刻印进了表哥的血脉。70多岁的张凤岐老人,年轻时从村里的大队团支部书记做起,参加过跃进渠的修建。因为头脑灵活,工作表现突出,经过组织推荐,参加了县里的笔试、面试,到了崔家桥镇工作。历任安阳县高庄经联社主任、白壁镇副书记、曲沟镇镇长、曲沟镇书记、安阳县组织部领导、安阳县人大副主任等职务。在邻居张会民眼中,这位老邻居可不简单,不仅有文化,没架子,还热心公益事业。那时候,担任曲沟镇党委书记的张老先生,回到家马上换上胶鞋,忙着喂猪、挖猪圈,分担家务。村里要修机井、修水塔、修公路时,别人家顶多出5元的份子钱,表哥的父亲毫不犹豫每回都出50元钱,村里谁家需要帮忙,都热心地给予帮助。在老父亲退休后,家里的荣誉证书装了两麻袋。老父亲常说,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哪个工作,咱干就要干到最好。在家人的影响带动下,表哥从一名籍籍无名的普通包装工人,一步步稳扎稳打,当了洗瓶工序的班长,所提的合理化建议当年还获得了工厂的嘉奖和表彰。表哥结婚后为了改善家境,更加努力工作,抓住一切成长的机会,当过通讯员,负责过供应工作。这些基础而琐碎的工作锻炼了表哥的毅力,养成了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品格。后来,表哥因为工作出色,先后调到了技术监督局下属站点和安阳县行政便民中心工作,每年都受到县、市、省,甚至全国的表彰。

至于表哥最大的业余爱好——摄影,则是某天他看到别人拍的风景照特好看,激发了他学习摄影的心思。表哥明白,要想学好摄影,就得钻进书本去研究,不断实践才能终有所成。凭着一股冲劲,他很快进入了市摄影家协会。但他不满足现状,为了再上新台阶,突破瓶颈,无论是图书馆、新华书店,还是名家讲解摄影技巧的讲座,都有他留恋忘返的身影。经过不断参悟摄影要领,静心学习名家经典作品和岁月的沉淀,厚积薄发的表哥终于通过参加国内外摄影比赛,用了不足3年时间就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表哥的摄影作品以拍摄城市高楼风光、城建发展、东区建设为主线,经过十多年的拍摄完整记录了安阳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为了拍好这些大片,他不顾风霜雨雪,几乎跑遍了安阳所有的高楼建筑,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洒满他艰辛的足迹。当时很多高楼大厦尚未完工,出于安全考虑,保安和工地负责人大都有顾虑。尽管多次交涉,人家同意让他上楼顶拍照,偏偏顶楼上锁或是角度不佳或是天气突变,影响了成像的质量。如今,表哥在工作和摄影上的荣誉证书也铺满了一床,这其实与其执着、勤奋的奋斗精神分不开,也与家风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表哥的母亲虽没读过几年书,但很会做饭,也爱干净,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母亲为人和善,谁家有难处都主动帮忙,邻里关系、亲戚关系十分和睦。值得一提的是,老母亲的女工活做得很巧,表哥的一儿一女,打小的各种衣服、鞋子都是老母亲一手操持,没让表哥表嫂操心过。


表哥不等不靠,努力打拼半辈子,终于实现梦想。不但事业有成,在表哥的影响下,子女也很争气,大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澳门工作。小儿子大学期间,不怕苦不喊累,兼职当外卖骑手补贴家用,毕业后在城区一家名店从普通职员做起,一路升任培训师。

老屋不仅是家的记忆,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普通家庭成长变化的缩影。它虽不起眼,但承载着一家四代人的荣耀和梦想,见证着表哥一家人靠着勤劳、上进和执着精神,奔赴美好生活的艰辛历程;老屋虽不奢华,但它低调有内涵,不仅有书香盈室,也有家人团圆的期盼。任世事如何风云变幻,沧海如何变桑田,老屋都坚强耸立着,随时张开怀抱迎接归来的游子。

临走,我注意到老屋东南墙角新栽的几株藤本月季,细细的叶子已攀爬上了竹编的篱笆。梦里,我仿佛看到了满院五彩斑斓的月季花开正盛,释放着无量的芬芳和美好......

——  The  End——

刘 宁  安阳市北关区南漳涧村。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