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素的字好在哪

 泊木沐 2022-04-25

公元 772 年,僧人怀素从长安启程南去长沙觐亲,途中绕道东都洛阳拜会了花甲之年的颜真卿。

颜真卿长怀素 28 岁,曾在年轻时拜师张旭请教书法。他见怀素远道而来,且天赋出众、虚心好学,便将习自于老师的“十二笔意”——平、直、均、密、锋、力、转、决、补、损、巧、称——倾囊相授。

《自叙帖》局部

盛唐年代,张旭的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张旭离世时,怀素还只是十几岁的少年,虽然无以得见,他对这位享誉大唐的书坛宗师仍是崇敬有佳,能够得其门生指点,亦是受益良多。

回到湖南,他细心揣摩,五年后写下了《自叙帖》。

《自叙帖》局部

自完成之日起,这卷长约 7 米的书法作品从未缺少关注,它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世人视其为珍宝,习字者以观其真容为幸事。

怀素以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全卷强调连绵草势,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可以说,通篇皆于法度中,神采轻盈。

如此之神作,到底在说什么?内容并不复杂。自叙就是叙述自己,从字面看,它应该是怀素讲述自己生平的文字。有趣的是,全文中,关于他个人经历的部分并不多,占比不足五分之一,其中更多的笔墨,用在了他人对自己的夸赞上。先看一下文首简短的个人经历:

《自叙帖》之个人简历

此处大意是,怀素家住长沙,幼年入佛门,诵读佛经、参悟禅境之余,时常写字。可惜,年少时未能看到先辈的经典墨迹,见识浅陋,所以踏上了西行游历之路。在目睹大量书法遗迹绝篇后,心胸豁然开朗,少了许多疑虑,再次挥写纸绢,仍有一些不足,但文人学士们已是不觉得怪异。

这是一段语言简略又真挚朴实的自述。待略作回忆,怀素借他人评语开启了“自夸”模式。他最先提到的,便是颜真卿:

《自叙帖》之颜真卿评语

怀素拜会颜真卿的那一年,后者为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以上正是序的内容,意思是:怀素气慨豁达,性灵明畅,为达到草书巅峰,矢志努力已有多年...真卿早年屡得到张旭的激励和笔法上的教导,但真卿秉赋弱劣,又因事务缠身不能勤奋研习,至今书法上没有什么成就。今恍惚间看到先师奋笔书写,纵横超凡...倘若先师能亲自传授,怀素的成就定会更高...

展卷《自叙帖》,继续观看,还有更多赞美——张礼部有诗:奔蛇走虬势入座, 骤雨旋风声满堂。

《自叙帖》之张礼部评语

卢员外也有诗: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

永州刺史王邕的诗也不差:寒猿饮水撼古藤, 壮士拔山伸劲铁。

《自叙帖》之卢员外与王刺史评语

再往后,美言不断,朱遥隐士、李舟御史、张先生、戴先生...怀素一一记录在列。

比如李御史写道:过去张旭写草书,人们称他为张颠。今天怀素写草书,我实在要称他为狂僧。用狂来继承颠,谁会说不行呢?

《自叙帖》之李御史评语

至卷末,怀素略表谦虚: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意思是不敢不敢,我还差得很远。

《自叙帖》卷末

读完整卷,你或许也能够感受到,怀素必是有趣之人,也是豁达之人。

他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书香家族,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做过县令或长史一类的小官,受伯祖父惠融禅师影响,怀素在 10 岁之前便选择了出家。大致是因为此种“置身事外”的经历,造就了他书风的率意风格。

他曾在故里种植芭蕉上万株,用其叶练习书法,他嗜酒如命,总是酒后提笔,那些流淌在宣纸上的文字,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

不过,无论如何变幻,细致阅读《自叙帖》中的每一个或每一组字,其笔力仍是清晰可见。如“国”和“西游”中的“西”,用笔简练,起笔藏锋相间,收笔以出锋为主,每一笔精道而准确。

西游与国

观《自叙帖》,“叙”的是什么,本就不重要。当你站在这样的作品面前,去感受整幅作品的气势、用笔、情绪、韵律与节奏才是重要的。

在盛唐崇尚固定书法法度的氛围中,怀素像是一位叛逆者,他并不在意当时的潮流,而是顺应了内心奔逸的狂放之气。清代文学家刘熙载曾言:张长史书悲喜双用,怀素书悲喜双遣。

“遣”为排遣,张旭为入仕之人,他的草书热情澎湃,怀素终生为僧,其草书则是摈除情感的玄意挥洒。就像他在面见颜真卿时,说到的书法核心:

贫僧观夏云因风变化,奇峰迭起。又见墙壁坼裂之痕,无不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