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4-26

01

不老神话黄玉峰

-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经济开发区中学  刘小华 - 

人们说黄玉峰老师是传说,传奇,神话,这些并非溢美之词,听了他的课就会知道这些说法是多么恰如其分。黄老师的讲课《兰亭集序》大约一个半小时,在幽默风趣的谈笑风生中结束了。听众没有丝毫倦意,余兴未尽。

黄老师微微卷曲的头发流露着艺术家的气质,挺拔的身材,灵活的身姿,红润的脸庞,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立领衬衣,笔挺合身的立领外套,胸前还带着一枚胸章。他敏锐的思维,渊博的才情,无论如何不会把他与七十岁联系在一起。他修长有力的手指灵活俊逸,手指张开,启动手臂肌肉能量,显得充满力量,底蕴丰厚。他的手势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展现了儒雅风度,大家风范。

他激情满怀,风神潇洒,妙语如珠,旁征博引。一举手一投足,均有无限魅力。对于《兰亭集序》开篇的“永和九年”,他引经据典,令听众有振聋发聩之感。丰富的史料,深刻的典故让大家对历史背景,有关史实了解得淋漓尽致。关于“无由死”,让人感慨当时社会的不可思议。他讲到魏晋风度,以前我只粗浅地以为当时人们寄情山水,饮酒纵歌,自由洒脱。比如像谢安那样,接到淝水之战捷报却掩饰住内心的喜悦,表面不动声色,是名士风流。听了黄老师的课,对于魏晋风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刘伶酗酒,谢安狎妓,灵运裸奔,羲之吸毒。他们放荡不羁,率性而为,狂妄怪诞,放浪形骸,有些匪夷所思。

黄老师与孩子们的对话平等坦诚,亲切率真,没有师长的架子,完全像好朋友在愉快交流。他说《兰亭集序》里有些话非常精妙,“我永远不会忘记。“他联系到自己生活经历,比如淡薄名利,”静“则是不争,内心平静,这是最难做到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黄老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亲笔书写的软笔书法《兰亭集序》挂在黑板上,字迹潇洒,大气磅礴,仿佛闪耀着万道金光,让人敬仰崇拜。想想自己的字就脸红羞愧,心中暗暗下决心,回去好好练字吧。最后这幅字在大家灼灼的注视中,羡慕的惊叹声中,奖给了一位能背过课文的同学,他好幸运啊。这真是莫大的鼓励,简直比彩票中奖还让人兴奋激动。孩子们会终生铭记吧。这些学生犹如被仙人的金手指点化过,他们以后的成长和发展会很不一样。如果黄老师设一个听众奖,我无论如何要背得滚瓜烂熟,然后把那幅字悬挂床头,日日欣赏。

题外趣谈里,黄老师讲到自己与动物的亲密。鹅与他对话,牛为他唱歌,这都是他有一颗广博的爱心,爱世界,爱人类,爱大自然。他讲到内心的强大,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还是关心别人的了不起的苏东坡,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黄老师对东坡的景仰和推崇溢于言表,他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乐观主义者呢。一节课,我们何止听了《兰亭集序》,对于整个魏晋时代,对于人生观,世界观,都是醍醐灌顶啊。

相映成趣,我脑海中浮现出另外一位可敬的老师。青岛地区有一只义务支教队伍叫支教岛,会长是周加惠老师。周老师今年71岁了,10年前退休后便加入支教岛,10年间,他带领青岛的名师们为农村学校送课782场。即使在病床上,他也遥控指挥,关心支教工作。

七十岁,退休后大部分人是这样度过的:逗着孙子孙女玩,享受天伦之乐,和老伴买买菜,逛逛公园,养养花,遛遛鸟,锻炼锻炼身体;约三五老友打打牌,下下棋,喝喝茶,聊聊天;假期出去旅旅游,观观光,购购物。在人们的业余生活中,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是最低一级;独善其身,自得其乐是第二层次;兼济天下,大爱无疆是最高境界。黄玉峰老师和周加惠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不仅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完全可以老有所为。关爱他人,有一颗激情和童心,那样也会更快乐充实,更有成就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黄玉峰老师博大的胸襟,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美哉,壮哉!可敬可亲可佩的黄老师,有幸听君一堂课,滋养心灵这一生。

黄老师,您是不老的神话!

02

天命使者黄玉峰与《兰亭集序》

-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贾  楠 - 


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一种天命,詹天佑是为了修一段铁路而来,孙中山是为了一场革命而来,梅兰芳是为了成就一支国粹而来,而黄玉峰则是为了赴一场为人师的约会而来。当杨澜采访黄玉峰,问到此生最得意的事时,黄老师说:一是做了教师;二是没评上过先进。是啊,如黄老师这般博学之才子,哪个称号可以配得上他呢?

第一次见到黄老师,是在他讲《兰亭集序》的现场。手书《兰亭集序》带到现场送给孩子们,他不是在授课,是在幸福的播种和传承,更是在度己度人。“你知道的,我一定不讲,我讲的,都是你不知道的!”

他的学识和渊博,人格和性情是最好的身教点染,如沐春风。70岁古稀,却风华正茂。他的人生教育理念:独立、善良、美丽、智慧。他可以到兰亭去和鹅对话:“你是王羲之吗?”鹅和他对视良久,依依不舍地离开。他为了苏轼,亲自到儋州,看到牛,牛为他唱歌,跳起来迎接他!“万里寻踪古巷悠,且歌且舞老黄牛。先生不是平常客,一束灵光照旧州。”从此,牛肉和鹅肉他不再吃。

他说“书要读,要背,自己要写,写是为了更好地读。”中国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读书人。他心中有人,真情流淌,回到教育的目的:永远是人的成长。他的真语文观——生命语文。在《兰亭集序》这一课里给出了最好的解读:《兰亭集序》本身就是生与死的思考。他从永和九年这个年代说起,那是一个红月亮升起,笼罩着死神的年代,王羲之的亲人在一个月之内,死掉了几个。大量材料的引入,让我们找到了作者内心的伤痛,于是祈福就顺理成章,他为我们的兰亭集会给出了最好的因缘。于是全文的悲—乐—悲—虚空—悲的感情华丽登场。

最喜欢他讲授的“岂不痛哉”一段:这里的人生无常、短暂、虚空笼罩在南北朝文人心中的悲凉,跃然纸上:“刘伶酗酒,谢安狎妓,灵运裸奔,羲之吸毒”的背后,是万劫不复的痛的悲凉。向之所欣,又如何?进而生死的哲学命题,走上了前台:“当热爱人生的心灵一旦对人生的意义提出了根本的疑问,这颗心灵就失去了安宁,注定会做着永世的抗争。”而恰恰是痛苦催生了伟大。《兰亭集序》的伟大,就在于,那样的一个时代下,对死亡的深刻认知,使痛苦的意义得以提纯,更执着于生的激昂。

对生活的关照和体察,对生命的悲悯和敬畏,让黄老师的《兰亭集序》行云流水般的水到渠成,余音绕梁。听者动容,更动心。黄老师本身就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书,一本语文教育圈内人士必读的书。他的确很是特别。他的语言表达形象、幽默、极富亲和力,真诚快速的声音能让书面的文字一个个活蹦起来。他思想大胆,但不失严谨;他性格孤傲但不离群;他讲求实际但不庸俗。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他的一介书生的本色。

读书、舞文、弄墨、教书、育人,构成了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全部人生。凡是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黄老师都尝试去做。听讲座、练书法、学篆刻、泡书馆、看展览、赏文物、任记者、编刊物,看戏剧、演小品、游天下,凡是他可以做到的,都在为学生们开辟和创造。他说:“我只想做学生的朋友、向导、同学,与学生一起成长。”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敬您、爱您。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