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章 风景这边独好

 城市责任 2022-04-26

回到40年前,苏州提出了“保护和改造老城区,建成风景旅游城市”的总体规划,一时引来不少人的忧虑,担心古城“垫底的经济、陈旧的老宅、拥挤的道路、老龄化的人口构成,其财政收入无法承担控保建筑和园林的维修费用”,甚至还有人主张大拆迁,提出“城市大门要打开,最便捷的办法就是破旧立新,不能满足于修修补补”。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对 20 多条街巷内的控保建筑、二纵三横 5 条河流的疏浚远远不够,存在资金短缺、保护责任区分不明的问题; 二是前期开发不够彻底,整体发展不平衡;三是街区内部发展不平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功能配套也明显滞后;四是商业业态布局不合理,缺少地方特色;五是原住民的控保参与度不高。

总之,对于古城保护所应负的责任究竟有哪些、该怎样承担责任,谁也不能完全说清楚。面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同意见,决策者和管理者都没有匆忙下结论,而是深入街区、商铺、动迁组多层次进行调查研究。

时任全国政协常委吴亮平、江苏省人大副主任匡亚明专程来苏进行专题调研。他们一路风尘,不顾年岁已高,一到苏州就马不停蹄地走访从事老宅保护改造的专业技术员和施工员,听取相关部门关于控保的实验措施,还数次召集街区居民开会,直接听取民众的意见。两位老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累了上万字的第一手资料,经归纳整理后,在《文汇报》发表了整版文章《古老美丽的苏州园林名胜亟待抢救》, 从现貌、功能、管理、资金投入、改善原住民居住状况等诸方面予以论述,提出建议,很快引起了高层重视。

1986 年,国务院在《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指出:“要在保护好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 努力把苏州市逐步建成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到了 2010 年,苏州市规划局向市政府转呈《关于报批“苏州平江路街景保护整治规划”的报告》,可以看作是全面奏响街区保护改造工程交响曲的前奏。

原平江区政府先后三次召集专家开会,讨论这份报告,对保护整治规划做出评审。与会的六位专家经过争议、讨论, 尤其听取了阮仪三教授对街区改造数次讲话所表达的意见, 形成了讨论稿(初稿),再逐一征求诸如城建、环保、园林、绿化、消防、电力、供水等部门的意见,把多方面的意见综合起来,最终拟订了这份规划,其要点是:

1. 规划范围

平江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西路,全长 1090 米,沿平江河、平江路两侧东西各 30~40 米,规划整治面积共 7.8 公顷。

2. 规划目标与原则

全面保护平江路现有的空间格局、传统风貌和历史环境要素,整治与历史风貌不相协调的一般建筑;保证历史街区的完整性,保持历史街区原真性,维持历史街区的生活的真实性;改造和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居住环境,促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3. 规划内容

该规划包括建筑与整治引导;外部环境控制引导;环境景观控制引导和详细设计意向等。在现有建筑分类的前提下实行修缮、改善、保留、整修、更新和拆除等六种保护与整治模式;对空间、景观、环境进行控制和引导;对沿平江河、平江路两侧的建筑立面提出了详尽的整改方案。

市规划局对这份报批的“整治规划”进行了认真审核,给出结论,“其指导思想、原则、总体框架、规划内容与措施是基本可行的,同意专家论证意见,个别之处可在设计和实施中进一步调整、修改和完善”,并对下一步实施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平江路的街景保护整治,要与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统一考虑;

二是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对策; 

三是设计单位要参与实施的全过程。

应该说,这份规划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前瞻性。当一些城市热衷于大拆大建,以毁坏城市原有建筑生态、林木生态、环境生态片面换取 GDP 时,这份规划却把重点放在12 个字上,“尊重历史,保持原真,保护整修”,完全不走一拆了之、一推完事的老路。专家组在论证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换言之,对街区里的老街景、老房子、老铺面、老桥、老井,不是破旧立新,而是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能保留的绝不拆除,能恢复的绝不埋没,能维修的绝不更新, 要把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本色老街乃至老街上的烟火气原汁原味地还给历史。

一位古建专家对“修旧如旧”给出一个形象比喻,说它好像就是修复一只青铜器,不是要刮锈抛光,更不是打碎重铸,而是小心翼翼地加以整修,原有的绿锈依然保存,甚至细小裂缝也不做或略做填补,使之保持出土时的原样,“如旧”的文物价值就在于此。

这份规划新鲜出炉后,打印稿在阮仪三等专家手中再度传阅。专家们已经不止一次地详阅规划内容,从字里行间好像看到了南宋碑刻《平江图》将通过现代维护手段立体化地重现它的历史风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碑亭里。这些古建专家深感肩负的城市责任,保护一座具有 2500 多年历史的古城, 要做的事情不少,但最根本的就是还原历史、尊重历史,这是守护古典城市最要遵循的原则。

岁月如流水,一过就是 20 个春秋。2020 年的深秋,一个秋雨霏霏的日子,苏州市委主要领导一上任,最先考察了古城区这一片最典型、最完整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他兴致勃勃地沿着平江路走走看看,认真察看周边风貌,详细了解它的历史沿革和文旅资源保护利用等情况,饶有兴致地走进全晋会馆,从会馆的古典价值说到街区保护,明确指出:

古城是苏州的靓丽名片,一定要保留独特古韵,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生活下去,同时抓好基础设施更新, 让他们享受到现代居住条件和生活便利。

坚持保护为先、修旧如旧,呵护古城的肌理和传统街巷特色,倍加珍惜历史街区、古典园林、古建老宅,合理控制传统街巷、水巷空间形态与尺度。要把古城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统筹实施好文化遗存保护修复、历史街区改造提升、景观完善等工程,确保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经过改造,传统宅院已经改变单一的黑白色调,变成园林式精品酒店。在一家名曰“姑苏小院”的酒店里,主要领导实地察看了粉墙黛瓦、青藤红花以及比较完善的内部设施, 微微含笑表示赞许,要求继续加强古建老宅的科学利用,让古城涌现出更多标杆文旅项目。在中张家巷,他看到河水开始变清,便询问历年来河道整治工程的进展情况,叮嘱要持续改善河道水质,进一步研究谋划好地下空间拓展等工作, 努力让古城环境更优美、设施更现代、生活更智慧。

地不一样平,街不一样齐,屋脊不一样高,店铺不一样摆, 这就是街区自身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秀”(原生态)、“优”(业态优质化)、“雅”(吴文化)、“静”(灯光轮廓线、音响等是安静的)。这是街区里的老街巷要保持的原有格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是一片不可再生的风景。对古城保护与城市生态情有独钟的阮仪三教授,对足下这片土地、这座古城、这条老街,记忆尤为深刻,感情尤为真切。他很想在古城区域保护上有一番大作为,所以,不止一次地参与平江街区保护改造工程的专家组讨论和现场踏勘, 所提建议与市、区领导的意见不谋而合 :

古城是历史遗存,也是生活场所。苏州古城,面积大, 方圆 14.2 平方公里;人口多,有几十万现代人生活其中;平江街区文物古迹多,堪称巨大的综合博物馆;经济活动繁荣, 是中国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中,苏州古城保护与一般的文物保护有很大区别,必须用创新的理念、开放的理念、国际化的理念,与时俱进,有机更新,才能保证古城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古城是苏州的精华,古城墙、古建筑一定要保护修缮好。古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具有风貌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苏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是苏州人心目中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不能削弱,更不可以抹掉,要按原样修复后留给后代。三段古城墙(指阊门、平门、相门),除了要修旧如旧,还要结合自身特点,修出各自的韵味, 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摘自原平江区规划审议《会议记录》)

阮仪三从小就生活在街区的钮家巷里,对老街巷自有一种亲近感,堪称是街区保护改造工程规划的总设计师,也是这项多年工程专家技术团队的领军人物。老人性子耿直,说话爽快,说得最多的就是“平江路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不说谁说”,直来直去,却常常一语中的。他带领他的团队踏勘街区里每个角落,寻访每一条小巷、每一处宅院、每一口老井,走走、看看、想想、说说,不厌其烦,也并不怕得罪了哪一个人。他在专家座谈会和规划审稿会上,充满感情地讲述这条历史名街以及保护改造它的城市责任:

一个老城总有几条老街,这些老街就是人们认识这个城市的窗口。

老街上大都开着店,这些店铺卖着不同的商品,特别是那些反映这个城市特色的商品,会使你有特别的感触与兴趣。老街上有老字号,挂着老的招牌,老式的门面装饰,卖着经久不衰的老东西,透出历经岁月的沧桑,给人历久弥新的感受。

过去的老街是经年累月逐渐形成的,是一家一户建成的, 经历了年年岁岁,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和痕迹,所以一家店是一个样子,从门窗、梁柱、门头都能读得出它的历史。店铺相邻的屋檐,肯定都是高低错落的,进而显得丰富多彩甚至有些杂乱,那像是老奶奶脸上的皱纹,铭刻着岁月的历史年轮, 而许多老街经过修缮,把这些痕迹给抹掉了。

这些老城的老街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与特色,做规划、做修缮就要发现它,然后认真地保护它,将它的特色发掘弘扬。在历史名城里有些老街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街,它留存住了历史,它充盈着文化,这些城市也正是由于有老街、老巷加上文物古迹才被遴选为历史文化名城。

比如历史文化名城苏州,除了小桥、流水、人家,它的街巷更有鲜明的文化印记。我就非常留恋苏州平江路这条历史名街,它是我青少年时期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真是一步一个景,一回头就会和一个名人故居擦肩而过。

老苏州城里原有众多的园林和许多空地,我亲历为证。现在满眼全是房屋。要将许多失去的园林、绿地恢复起来。规划图上要画出来。拆掉一些新房子,疏松古城,恢复原有历史遗存记载的园林、绿地。要学学上海开拓延中绿地那样的大手笔,也要学学现在扬州古城里出现百余处私家小园林与传统特色老宅的经验。

扬州人最近拆了新楼重盖老宅院,撬去水门汀,重造老花园。小巷深处又出现池沼游鱼、亭台楼阁,一枝红杏出墙, 引得路人的惊艳。老扬州的街坊文化气氛又回来了,老扬州们又有了文化情趣。在这些小花园里谈诗论画,弹琴弄瑟,是城市的文化风骨再现。可以抽空去看看,人家是怎么掌握政策的,是怎样解决许多具体实施中的各种矛盾的。学学扬州的惊艳,让苏州老居民也动起来,真正实现“园林之城”“假山假水城中园”的诗情画意。

关于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就不能只是排房子,画景观效果图,对于姑苏老城应重视如何继承传统、保护古城的格局和肌理。在保护的基础上延续古城的风貌。苏州老街巷的格局和肌理一定要理解和体会。小巷蜿蜒,庭院深深,河街相间,街巷的转折和进退,形成了空间的变化。过去平江路沿河有河埠,沿河都有大树。我老家钮家巷沿河有很多大榆树、梧桐树,一棵接一棵,粗的可一二人围抱。大儒巷、平江路沿河都有大树,树旁的空间与房邻折角、井栏、坐石,现在全见不到了。以前沿街、临河的宅院全都是排排队的,一个院落接一个院落,大户、小户相插,贫富混居。沿街有一、二进的浅层小宅,也有深院大宅。宅院后有空地、桑园、菜地, 更有精美的花园。

钮家巷 3 号的纱帽厅,5 号、7 号王氏兄弟宅后有大花园, 西大园、东大园,都有大片绿地。再就是 31 号谢宅花园,还有 28 号姚律师的花园。这种苏州老宅基形成的古城肌理要研究,如何在新设计中传承,而不是推光了重新布局。

新宅都是几何式构图,老宅改造做得好的还是 90 年代。中张家巷重新开挖是按宋代平江图原有格局的重现。我看了工程,做得很好,并考虑到河岸结构与河底生态平衡,既考虑了泥沙泛起,又兼顾到泥底自然呼吸,是一大创造。缺点是河岸两侧景观配套设计还不完美。

古城里的历史建筑要尽量发挥作用,如卫道观,经过认真地更新修复,现在做苏扇展示馆,但两厢尚没有很好地利用。它里面曾发现有明代的壁画,当时还专门请专家鉴定并做了认真地补画。

我记得我小时候(1945—1949),每年夏天“七夕”左右, 城里都会组织很大的道场,各个大庙观搭起高台,晚上灯火通明。道士在高台上诵经作法,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道教音乐也很好听。借助卫道观,我觉得可以将留有的明代壁画加以渲染强化,这本身也是文化要素。

阮仪三妙语“城市责任”,据事说理,中肯实在。他的很多建议为历届市、区领导所采纳。在最初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平江街区的主要功能被定位为“水乡特色的休闲旅游”和“居住”,这中间关键词是“水”“旅游”“居住”,也就是说经过改造的街区既可以让外来游客体验苏式慢生活的休闲,又能兼顾原住民居住生活的延续性和烟火气。为此,不少参与街区保护改造的专家或专家所率领的团队, 调阅其他古城改造资料,做了充分的横向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如丽江古城以遗产活化营造独特生活方式,兼顾地域风貌和改造,融入新居民和新经济形态的创新管理模式;南京夫子庙商业街则坚持业态特色,彰显和传承明清文化特征,保护老字号,扩大名牌影响力,以此彰显街区魅力;乌镇老街则突出“水、桥、巷”和“铺、戏、寺”,把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与老街的历史风情结合起来,打造“老街 + 博物馆” 的开发模式。他乡的老街保护模式,对平江街区的保护改造有借鉴作用,但不能照抄照搬,因为平江街区有自身“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河巷并行、古宅众多”等特点, 所以,最终提出保护改造的“四个性”原则(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可延续性)和对街区功能布局的整体策划,其中包括“居住”功能策划、私产转换后的商业业态规划、“休闲旅游” 的功能策划,重塑吴文化传统产业的业态定位等。

40 年前,原平江区搞文物普查。在入户调查时,文管人员与住户闲聊时,住轿厅的一住户无意中说起以前在轿厅里挂有一块“文起堂”的匾额。文管人员闻言大为惊讶,这“文起堂”是苏州“五百名贤”之一张凤翼的旧居。此公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为人狂诞,擅长作曲,著有传奇戏曲《红拂记》《灌园记》《虎符记》《窃符记》《祝发记》等, 被民间广泛传唱。他还为施耐庵《水浒传》作序,开了中国知识分子为传奇小说写序的先河。据《玄妙观志》载,张风翼祖居玄妙观前小曹家巷,正是文起堂所在位置。这座老宅坐北朝南,原有三进,现存轿厅、大厅、东西两厢房,整体格局和建筑风格充分体现明代建筑特征。这座典型的江南民居在那年就被列入了保护修复范围。那块“文起堂”的匾额是明代大书法家陈鎏所书,在修复工程中被再度发现。轿厅北面,有一座极为罕见的双面雕门楼,伸出两翼,遂成左右照壁,与大厅相对。修复中,照壁由磨细方砖贴面,下部做成青石须弥座式,下出圭脚,雕刻简练精细,线条柔和流畅。文起堂的堂柱均为独柱楠木制作,修复中对细小裂缝用精细泥灰予以填补,力图保持原样。

文起堂的修复工程对街区后期的保护改造是有益探索。40 年、20 年、10 年后,回过头去看街区保护改造工程业绩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区域有调整、机构有变更、人员有流动,但是把历史文化名城核心街区的保护作为一种城市责任,无论是规划还是探索实践都一直在坚守。

街区最大的保护修复工程应该是复建相门城楼及南北延伸的城墙。

城墙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屏障,后已成为分割城里城外最直观的界线。当宋末元初的平江街区已构成城市规模时, 护城河对岸还是大片未开垦和刚开垦的绿野阡陌。当时相门已被填塞,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开城楼。当时城内内河上架设木桥,名醒狮桥,城外外城河铺设水泥墩13 孔木板桥, 名新华桥。出城门,是苏嘉铁路的相门车站。不过那时的相门外多少有些荒凉,遍布野岗乱坟,所以苏州老年人有句俗话: “不听老人言,走煞新学前。”

走过新学前,登上相门城楼向东眺望,铸剑的炉火早已熄灭灰冷,高高垒起的泥墩是没了烟火气的炉窑,起伏不平的草坡下有分割成碎片的芦苇荡,成群白鹭在苇间飞落,秋草萋萋,芦花飞白。之后,它就像被遗弃了,城楼屡遭拆毁, 城墙成了断裂的一截截土墩,长满没膝深的杂草。

20 世纪 80 年代末,在疏通河道时,在相门大桥西堍南侧28 米处意外发现了古水门遗址。遗址长 14 米、宽 8 米,底部离地表 4.83 米,整个遗址几乎全部用原木和大型木块平放堆筑而成。水门基础建筑在呈青灰色的土层上,其土质纯、硬、细腻。其基础由楠木竖横交错堆筑而成,共三层。在其中间部上面有两块重达千斤的大青石门臼,两石臼之间相距 3.18 米。北门臼上仅有圆孔,长方形槽各一;南门臼上,门的各种木构件俱全,从而可以看出水门包括水上门和水下门。水下门高 0.72 米,向内开;南面一扇门保存较完整,长 1.85 米, 四周用铁皮包裹,北面一扇仅存门梃,可以看到两扇门合缝处微内鼓。门之外有大量的六朝残砖和厚达五层平放的杉木桩。在南门臼外侧为厚达 1.6 米、用略呈红色的砂岩石堆砌的高墙,应为水门的石门洞。经过对水城门的基础碳-14 法测定,如水门第二层木基础的坚木榫钉楠木,距今约 2000 年,相门水门的建筑断代应该是汉代。

对于城东的这座城楼是否要复建,当时就有不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从娄门到相门到葑门的这段城墙已然残缺不全,相门城楼也只剩下残砖碎瓦,没有必要再去复建一个假古董般的城楼;另一种意见恰恰相反,认为相门是苏州古城楼之一,尽可能恢复其原貌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城市管理者应该肩负的责任。

古建专家罗哲文得知关于修复相门城楼的不同意见时, 从京城来苏考察,刚下火车,没顾上去宾馆喝一口茶,就匆匆地带上助手到相门废城墙下转了转,回到相门桥上,他拢起手指,眯缝眼睛,用距离分割线的方法对城河、河岸、城墙进行目测。事后,他如实陈述自己的想法,风趣地打了一个比方:城市缺失一座城楼,好像一个人缺失一颗门牙,一张嘴就能看见,脸形也会收缩,看上去很不舒服。让牙医装一颗门牙,无论是金属的还是烤瓷的,肯定是一颗假牙,但装上这颗假牙,脸形就丰满了,整体形象就大不一样了。所以, 相门城楼不仅应该复建,而且要建好。

专家的意见坚定了城市决策者的决心:在这片泥泞的废址上复建相门新城楼。

城建规划局对复建相门城楼、城墙的诠释同样令人信服: “古人造城墙是防御工事,我们是重建文化。相门古城墙应该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作为环境整治的一部分,通过保护修缮,达到传承历史、发展旅游、保护生态、整治环境等综合效果。”

2011 年 9 月,复建城楼、城墙的工程开始了,打造的是综合性的“相门城墙景观工程”。城墙景观段南起相门桥, 北至耦园东,西接平江街区,占地面积 32200 平方米,城墙总长 725 米,城楼高 23.6 米。城墙上复建马道、雉堞、女墙、瓮城、水陆城门等。

早期城墙最原始的营造方式是版筑夯土,如同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所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这里的“版筑”就是夯土技术,先将城墙的长宽尺寸丈量确定后,用两块板子固定,选择土质优良的泥土填入,铲平, 用夯具夯打,再逐层撒泥逐层夯实。在前期修复城墙时,就在遗址中挖掘出两块保存完好的夯土,是采用树胶管注到夯土里再夯实的,极为坚固,足见古代工匠之严细精神。这两块古代的夯土成为展览教育后人的物品,也激励后代工匠复建城墙、城楼,更要一丝不苟。

复建城楼的工程日夜施工,住在仓街上的陈大头也没闲着,有空就到工地上来转转,问问工人们:“我家铺在天井里的这些城墙砖,你们啥辰光来收走呢?”

陈大头的祖上是苏北兴化人,清光绪年间因里下河水灾坐船逃难到苏州,就在城墙脚下把船翻过来成为“滚地龙” 住下,经过几代人打拼,才盖上瓦房安顿下来。他在仓街上是有点儿小名气的。50 多年前,一到秋天,老街上就时兴斗蟋蟀(苏州人叫“赚绩”),大头养有十来只蟋蟀,头黑尾尖, 咬口都十分厉害。与他的蟋蟀斗,咬不上几个回合就会败下阵来。他的蟋蟀盆里充满瞿瞿瞿的得意叫声。大头的蟋蟀都是从相门城墙脚下的毛豆田、辣椒田里捉来的。半夜三更, 他就拿支手电筒到城墙上去转悠,两只耳朵贼尖,一声瞿瞿的叫声再低微,也逃不过他的耳朵。

陈大头最大的收获是从城墙上拆回家不少城墙砖头,铺在天井地上,落雪不滑,浇水不积,砌成台子还能洗衣裳。

1958 年,苏州像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干劲十足热度飞升, 急切地想着一夜跨入共产主义。就城市规模来说,人们急切希望打开大门,让古城尽快长高长大。与此相配的就是动员民众,大张旗鼓地拆除城墙、扩展道路,打开城市门户。陈大头晚年回忆说,“我那时年轻力壮,从位于卫道观前的街道工厂下班回家,饭碗一放,就去参加扒城墙的义务劳动,干得十分卖力。因为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古城要长大,大门要打开,城墙最是束缚城市扩展的障碍。一根扁担,两只箩筐, 爬上爬下挑城墙泥,拆下来的城墙砖用卡车一车车运到盘门、胥门去砌炼铁的小高炉或者就倒在野地里。”

那年头,相门城墙下,不分昼夜地大干快上,工地上灯火闪亮,繁星点点,从葑门到相门到娄门连贯的城墙就像一部被拆散的厚重线装书,满地都是抛撒的书页。陈大头多了个鬼心眼,看看这些城墙砖不碎不裂,可以运点回家铺地搭台的。他借辆小板车,偷偷运回家十几板车城墙砖用来铺砌天井的泥地。左邻右舍看见后都笑他“戆大”,这种拆下来的烂砖头没人要的,运出去还要付运费呢。

陈大头不是戆大,因为他挖回家的城墙砖,被人踩来踩去半个世纪,表面依然平滑光亮。他最能吹嘘的是挖相门城墙时,挖到过几截类似枪头的铁器,还有一支折断的箭矢, 不知道是南宋金兵攻城时失落的还是太平军占领相门时留下的。时光不知不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到2012 年重建相门城墙、城楼时,他已经是奔八的老人了,头发完全白了,腰背也直不起来,走路要拄竹节拐杖了。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年拆城墙时的热闹景象,锹挖筐抬,挑灯夜战,说起城墙脚下的蟋蟀更是不肯歇嘴。城墙重建方希望陈大头把铺在天井里的城墙砖捐出来,他二话没说,就让工人把城墙砖一块块从天井里撬走去砌进重建的相门城楼。

老人临终前脑子不灵了,今天的事都忘光了,拆城墙这段往事却还牵记着:“相门不该拆掉的……要重建了,我看不见了……我好像听见城墙脚下有瞿瞿瞿的蟋蟀叫声呢……”相门城楼在护城河边高高站起来了,与北面的娄门城楼

遥相呼应。苏州市政府在 2017 年 7 月特地立碑记事:相门,古作“匠门”,又名干将门。《吴郡图经》:“将门者,吴王使干将于此铸宝剑,今谓之'匠’,声之变也。”

后又讹“匠”言为“相”,遂称“相门”。相门有水陆两路, 水路通大海,沿松江,下沪渎,为水上交通要道。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寇侵华,相门封闭。新中国成立后,城门被拆除。2012 年国庆前夕,重建相门城墙城楼,并对外开放。

陈大头没有看见竖在相门城楼下的这块立碑,更不会想到在城楼中间还内含了一个“城墙博物馆”。博物馆分上下两层,面积近 1400 平方米,分“序厅”“城纪千年”“城门故事”“城里城外”“城头记忆”和“城墙复现”六个展厅,展示苏州古城墙的历史变迁和考古成果。一块块似乎还沾有黄泥的城墙砖,可能也有陈大头捐献出来的某一块,都像沉默无语的历史见证者,生动地诉说着古城墙的前世今生。修复好的相门城墙,大约用了 40 万块城砖,其中大部分为陆慕御窑烧制,还有一部分则是像陈大头这样的热心市民所捐赠。相门城楼站起来后,十多位文史学者相聚在城楼上,兴致盎然地为城楼撰写匾额,最终是潘君明老先生所撰“钩邑相徽”最为贴切而被选用。这四个字,“钩”取自吴钩越剑, 暗指干将莫邪在此炼剑;“邑”为城池的意思;“钩邑”反映的是相门历史特征;“相”和“徽”都有美好的意思,其中“相”又借指这座城楼。城楼上,还有一副大型对联,上联为“古堞标分野,牛斗垂天,有龙光夜射”,下联为“雅韶绕画梁,闾阎扑地,看紫气东来”。“古堞”指古代城墙,“分野”指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我国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牛斗”指一种天相,“垂天”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指非常明亮的意思,牛斗垂天即指非常美好的地方。下联中,“韶”指一种乐器,“闾阎扑地”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形容房屋众多、街区繁华。

要饱览姑苏城的古韵今风,登上古城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从气势恢宏的相门城楼向东遥望,时尚的环球 188、东方之门等摩天大楼高高矗立,回首是小桥流水的街区美景。由于城楼多用老石材、老墙砖,所以整段城墙藤葛蔓蔓,苔色斑驳,极具古典沧桑感。

伍子胥规划阖闾大城前曾经“象天法地,相土尝水”, 起造六城门的大小格局,大约也是与古城廓相适应的。急于让古城长大长胖长高,打破古城廓的布局,结果是缘木求鱼得不偿失。改革开放后,城市管理者终于学得聪明了,最初的“一体两翼“(工业园区、高新区)发展思路是把文章做在城外,把现有的苏州古城悉心留存和保护下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威尼斯”。参加平江路保护改造工程规划设计的专家曾经风趣地说,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因为其“古”“水”“桥”和宗教文化特征,每年前来观光的世界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文旅经济收入完全可以比肩米兰、都灵、热那亚等工业城市的GDP。如果苏州的古城楼、古城墙依然保持不变而留存至今, 古城内河道疏浚后可通游船用作交通,修缮后的街巷民居保持苏式的民俗风情,那么,苏州就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保留完好的古城,它的文旅经济绝不亚于其他项目。

入夜,相门城楼上环绕灯链与天上的星子交相辉映,勾勒出古城墙的秀丽身姿,更显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从老街巷到古城墙,从拆毁到复建,我们终于懂得“留下”所应承担的城市责任,这不能不说是在治政理念上朝前跨出了一大步。

2021 年初,《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 年)》发布公示,不仅肯定了包括相门城楼在内的平江街区作为古城核心保护区的历史和文化定位,而且对保护水陆并行的街区格局、古建肌理、园林风貌、生态旅游、商业业态等提出了多项指标。

规划中明确框定平江街区是古城的核心区域,城河围绕城垣,呈现“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保存基本完整;苏州园林和古城内水系关系密切,水影响了园林选址、理水手法和园林景观,苏州古典园林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清后期“一府三县同城治”的古城城市行政功能布局独具特色,相关遗迹保存较多;塔殿相峙、以点控面,生动而有韵律的天际线形成了古城立体轮廓空间;一城粉黛,半城园亭,园林融入苏州古城城市空间。街区是淡雅朴素、粉墙黛瓦、尺度宜人的院落式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地,现存各类建筑遗产对古城历史景观与肌理的延续起着重要作用。

规划还明确了包括街区在内的古城保护目的:“为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保护和弘扬苏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的苏州基因,推动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彰显苏州名城价值特色,凸显苏州文化自信。”

规划对老街区确定了 24 字的保护改造原则:“全面保护, 专业保护;合理利用,有效利用;特色发展,协调发展。” 从现在起到2035 年,还有十几年时间,这是一个“城市责任期”。街区保护改造的内容更丰富、工作更细致、前景更灿烂。

(摘自《城市责任》 已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