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笔记

 一利阳光故事会 2022-04-26

93个想法

自序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理智脑发达的人更能:·立足长远,主动走出舒适区;

                                     ·为潜在的风险克制自己,为可能的收益延时满足;

                                    ·保持耐心,坚持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无用之事”;

                                     ·抵制诱惑,面对舒适和娱乐时,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选择……

第二节 焦虑:焦虑的根源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第三节 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一旦觉察自己开始失去耐心了,就温和地对自己说:“你看,我身体里那个原始人又出来了,让他离开丛林到城市生活,确实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

>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学霸”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勤奋的程度上,还体现在努力的模式上:谁更愿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

>> 如果我们再积极些,学会从一开始就主动正视它、拆解它、看清它,或许那种紧张就不困扰自己了,我们甚至能从容地“享受”比赛。

但有些事一旦进入潜意识,可能很难消除,比如童年的不幸经历,虽然意识早已将其淡忘,但潜意识却始终保留着这些印记,并隐蔽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和行为。一些严重抑郁或精神失常的患者有时需要接受催眠治疗,而心理催眠师在治疗时使用的一切手段其实都只为做成一件事:唤醒潜意识里的痛苦事件,让患者重新面对它、看清它、从而将其彻底化解。

记住,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虽然直面情绪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痛苦,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当你开始反观自己的思考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第一,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工具需要从“过去”端获取,包括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第二,自身的经历更是一种独特的财富。我们每天的生活像河水一样流过,如不做停留

>第三,如果说学习和反思是静态的,那处于当下的、动态的自已又该如何主动运用元认知呢?很简单,启用你的“灵魂伴侣”啊!让“灵魂伴侣”一直在监控你,你就能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过程中跳出来,告诉自己:“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还是先忍一下,等做完重要的事情再说;停下来,先想清楚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不能盲目地做那些容易但不重要的事;

>第四,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下面这条——冥想。冥想就是那种只要静坐在某处,然后放松身体,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动

第二节 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这段话非常好地阐释了元认知能力在大脑决策中的作用,就是这个零点几秒的间隔,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

在生活中更是如此。早上醒来时,如果能有几秒的时间用来思考,我们就可能在起床和看手机之间做出更好的选择;看到微信有未读消息提示时,如果能先停留几秒,我们就可能决定先去做重要的事,而不是点击那个小红点……总之,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比如我们希望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那么遵守一个原则:想两遍再说。脱口而出的话往往出自本能,如果我们能在那句话说出口前先停一两秒,用理智脑再审视一遍,或许马上就会改变主意、换一种说法,甚至选择保持沉默,毕竟有时候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

同样,早上醒来的那一瞬间、拿起手机的那一瞬间、回到家的那一瞬间……我们都要面临新的选择,要主动消耗脑力去审视它们。虽然这样做会更累,但这正是锻炼元认知能力的最佳时机,就像是在举思想哑铃,让自己的理智脑变得更强大。

要想清楚,不仅要审视第一反应,同时还要有清晰明确的主张。

综上所述,成为思维舵手有3种方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高尔基曾经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因为每克制自己一次,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相当于进行了一次锻炼。元认知能力要是能经常锻炼,我们理智脑的自控力可不就越来越强大了嘛!

>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那他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

>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让感受回归行动。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慢慢练习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慢慢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平和,身体就会更加柔软,感知就会更加灵敏,思考就会更加深入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第二节 学习专注:深度沉浸是进化双刃剑的安全剑柄

>人们因能感知太多信息而感到心神不宁,或因产生过多欲望而痛苦不堪,又或因担忧能力不足而滋生焦虑,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不得安生。

能力强者则正好相反,他们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甚至会主动练习,比如有人会故意在声音嘈杂的地方锻炼专注力,这使他拥有了随时随地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状态的能力。

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比如你要练琴,那就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以前一直以为多花时间才能学好、才能达到效果,其实那是因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现在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虽然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坚持最终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

“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

>只要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多走走、多看看,多阅读、多反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常说一句话。总有一些话让人听过一次就难以忘记,比如李笑来的这句话我就一直记在脑中:“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所以你不妨也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第六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所以你的学习行为都能得到即时反馈:要么帮自己或他人解决了一个问题,要么产出了一个有价值的作品,这些反馈带给自己的必然是强烈的成就感和继续行动的欲望。

第七节 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如果起床后我们能刻意避开轻松和娱乐的吸引,先去读书、锻炼,或者做些重要的工作,精力就会呈聚合状态,并自动增强。比如起床后先去锻炼,就能让自己头脑清晰、精力充沛,在这种状态下做重要的工作就会非常顺利,工作越顺利,状态就越好,回路逐渐增强;再比如早起后先去阅读,读得越多,脑子里的问题和感触就越多,反过来又会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欲望,回路逐渐增强。

行动回路一旦增强,我们就会进入高效和充实的状态,此时我们哪还有精力去关注那些可看可不看的消息呢?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一切源于“想清楚”

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大脑要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么同时想做的事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实现。

不管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拿出笔和纸,写下目标、写下时间,你的元认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会动力满满。归结起来还是那句话: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第二节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第三节 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当我们领悟“一天不看手机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时,头脑一下子就清醒了,对手机信息的危害看得无比通透,然而没过几天,再次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又会把书放到一边,掏出手机开始玩。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急于求成,焦虑丛生

>这么多欲望就像多线程任务同时在电脑中运行,心智带宽被占用殆尽,自然就没有心力支撑自己的远见、耐心、行动力和自控力了,最终只能让自己在痛苦中彷徨,甚至做不好当下的小事。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时主动安排娱乐活动,尽量保持日程的闲余

>即使下定决心奋起追赶,自己也很容易陷入盲目尝试、乱学一通、急于求成的陷阱,因此,他们在看不到效果的时候就会马上放弃,最终让自己更加焦虑。这种感觉很不好受,究其原因,就是自己陷入了成功稀缺状态,心智带宽急剧降低——既有人生未知的后台程序,又有各种急于实现的多线程任务。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是很难走出来的,因为已经没有资源来支撑他的远见、耐心、行动力和自控力了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少即是多”的真正内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免于盲目奔波,才能让自己从忙碌中解脱,才有时间使用心智带宽审视自己,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第三节 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把这句话套用到其他场景中是这样的:

·我并不是在做跑步测试,我只是在玩追逐游戏;

·我并不是在写作业,我只是在挑战自己的速度;

·我并不是在洗衣服,我只是在活动自己的手脚;

>我并不是去见领导,我只是和一个普通人聊天;

·我并不是为老板做事,我只是为了提升自己。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只会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努力进取,这样的人很难被困难击倒。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如果想玩得更尽兴,最好记住这个小技巧——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情拆解成小块。就像我在跑步的时候,把1 500米拆解为一段段10米的距离一样。当要做的事情小到自己可以轻松完成时,我们就会跃跃欲试。

第二节 冥想:终有一天,你要解锁这条隐藏赛道

>开始冥想,时常练习,你就能渐渐走出情绪困境,成为一个凡事心气平和、稳若泰山的人。

第三节 阅读:如何让自己真正爱上阅读

>真正读好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

>一个是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如果一个知识点让你想起了其他的知识、引发了关联,一定要留意,并把它记下来。

>第二个是读写不分家。如果你在阅读后还能把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甚至将它们教授给他人,那这个知识将在你脑中变得非常牢固。

第四节 写作:谢谢你,费曼先生

>翻译,即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第五节 运动:灵魂想要走得远,身体必须在路上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长此以往,一些不愿意运动的人则更容易滋生焦虑、抑郁、消沉、低落等各种不良情绪,并且压力产生的毒素会破坏大脑中几十亿个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逐渐使大脑的部分区域萎缩,这表明,一个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可能会变“笨”。

>运动能够使大脑长出更多的新的神经元,这意味着运动可以在物理上让人变得更“聪明”。要知道我们每个人在遗传父母的基因时,大脑

>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

>“运动+学习”的模式需要坚持,因为新的神经元从生长到成熟通常需要28天

>人们一旦习惯久坐之后就再也不愿意活动了,不知不觉进入了生活质量的下行通道——越低落、消沉,越不想运动,越不运动越低落、消沉,而打破怪圈的最好办法正是去“挥洒汗水”——穿起跑鞋狂奔,拿起球拍挥打……

“每日反思”方法:

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不管这个点是令人欣喜的感悟,还是令人难受的困惑,只要它在心头燃起火花,就把它摘取下来,记录到文档里复盘。而复盘的方式也极为简单,通常只需3点:

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比如有一次被领导批评。他用词刻薄,让我当场就想回击。在当天的反思中,我认真分析了他的批评,觉得他指出的问题还是很到位的,虽然他情绪不好,但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他对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脾气,并非单独针对我。想到这里,我当即就释然了,并且学会了一招: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它和反思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没有触动点,少有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提炼,只是在舒适区内释放情绪,所以这样的日志无法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好的反思是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难受的、欣喜的、念念不忘的……这些点正是处在自己成长的舒适区边缘的感悟,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成长是最快的。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复盘当时短暂的思维过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优化,找出更好的认识角度,同时还能启动理智脑,消除情绪的模糊地带,改变本能的默认选择,使我们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不会陷入情绪,无法自拔或是无力做出更好的决策。

当头脑中有什么想法或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记下来,哪怕是记一两个关键词也行,回头再整理打磨,把这个认知放大,就相当于节省了一段生命。

>只要有困难或不舒服的事情出现,心里就会暗喜,知道自我提升的机会又来了。这是多好的人生状态啊,这种状态可以消除人生很多的烦恼,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