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市的顶与底判断技巧

 ╰*月朦胧*╯ 2022-04-26

文本摘要 (2022)0424


一、顶与底形成的原因

在牛市中多看底部,在熊市中多看顶部,顶与底是价格反转的结果。

在价格运行的过程中,当价格滞涨反转下跌,形成价格走势的高点,价格由高位下跌称为顶部。

当价格超跌反转上涨,形成价格走势的低点,价格由低位上涨称为底部。

底与顶是一个区域,不是点。

牛市买卖策略不能用在熊市中,相反亦然。

顶与底是相对的,只是价格趋势运行过程的转折点。价格趋势转折的低点是买进的机会;价格趋势转折的高点是卖出的机会。

顶与底是价格趋势衰竭反转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章图片1

在牛市中以方向确认买卖;熊市以有效点确认。

二、价格反转的模式

价格的反转分为两种,一破位反转,二衰竭反转。

牛市的幅度标准是20%,熊市的幅度标准是20%

1、破位反转∶价格走势创新高反转下跌或价格创新低反转上涨。价格走势与成交量、指标背离。在熊市里是最好的一种卖点,但是牛市里可能是回调然后继续。

·顶部,价格走势的高点抬高,价格与成交量、指标顶背离。底部,价格的低点降低,价格与成交量、指标底背离。

2、衰竭反转∶价格走势无力突破前期的高点反转下跌或价格无力突破前期的低点反转上涨。价格无力上涨,高点降低,价格滞涨反转下跌,构成顶部。价格无力下跌,低点抬高,价格超跌反转上涨,构成底部。

在顶部成交量放大比萎缩,更可怕。在底部与前一个低点相对较好

文章图片2

三、价格顶与底实战技巧

1、不要指望抄最低点

大部分投资者认为反弹即是底部,担心错过买入时机,次日无法追高。于是就冒风险抢反弹——高风险的行为。建议股民千万不要希望能买到一个最低点。要等底部确认后再大量买进,以免在跌势中被最低点的低点套牢。(底部反转K线出现后,再跟一个确认K线最好)

2、不要迷信底部量价跌量缩,大家都知道,但量缩了还可以缩。所以应等待大盘指数走稳后,价格反转上涨,量的放大买。在牛市中缩量是可以的,在熊市中都没人买,咋个有量嘛!(量缩是根据货币供应量决定的

3、不要认为底部是一日

俗话说'天价三天,低价百日'就是这个道理,底部持续运行的时间较长。底部不要急于买进。

四、股票顶部的基本特征

1、根据道氏理论原则和趋势运行阶段,市场趋势要完成对称或对等的运动,确认市场的压力下跌。对等是指幅度对等,方向相同,容易形成小的顶部;对称指的是一涨一跌,形成大的顶部。底部反之亦然。

2、价格上涨走势由强转弱,价格走势与成交量、技术指标形成顶背离,价格走势反转下跌。单一的量背离或单一的指标背离,都不能确认;要全部满足才能有效确认到底。三者共振才能有效。

3、价格走势要确认压力或诱多反转下跌,股票大趋势转折,月、周、日三个周期走势超涨共振,反转下跌。中等趋势的转折日、周两个周期超涨共振,反转下跌。短期趋势的转折日线超涨反转下跌。

4、股票价格走势具有破位反转和确认反转两种模式;价格上涨衰竭或诱多反转下跌,价量指标相互验证。

五、顶部研判实战技巧

1、破位反转下跌实战技巧

价格走势突破前期的高点反转下跌,价格的走势与成交量、MACD形成顶背离,收阴线卖出。

价格上涨速度快,创新高反转下跌,周线价格走势与成交量、RSI顶背离。顶部反转信号消失收阴线卖出。

2、衰竭反转下跌实战技巧

价格的走势高点降低,或价格上涨确认前期的压力反转下跌,收阴线,卖。价格跌破13日均线,指标高位死叉,卖点更可靠。

周线,收阴线,价格走势高点下降,MACD高位死叉,卖出。

六、股票底部的基本特征

1、根据道氏理论原则和趋势运行阶段,市场趋势要完成对称或对等的运动,确认市场的支撑。

2、价格下跌走势由强转弱,价格走势与成交量、技术指标形成底背离,价格走势反转上涨。

3、价格走势超跌反转上涨,大趋势转折;月、周、日三个周期走势超跌共振,反转上涨。中等趋势的转折日、周两个周期超跌共振,反转上涨。短期趋势的转折日线超跌反转上涨。

4、股票价格走势具有破位反转和确认反转两种模式;价格下跌衰竭或诱空反转上涨,价量指标相互验证。

七、股票底部研判技巧

1、破位反转上涨实战技巧

价格走势低点降低,价格与成交量、MACD形成底背离。出现反转上涨的大阳线,买进,指标金叉更好。

价格以大阴线破位下跌,创新低反转上涨,价格走势、RSI底背离。出现反转上涨大阳线,买进。

2、衰竭反转上涨实战技巧

价格走势低点抬高或缩量确认反转上涨低点,出现反转大阳线,成交量放大买进,指标低位金叉,收盘价位于均线之上更好。

周线,出现反转阳线,价格不创新低,买进,指标低位金叉买进更可靠。

这是技术反转的定义,一般来说市场存在三种三种上涨,反抽、反弹和反转。

反抽一般持续几个小时;反弹一般是3-15,亦可适当放开至一个月以内;反转一般维持3周到三个月,都是按照级别去论述的。

不过,技术还是逃不开“事前摸棱两可,事后一览无余”的诟病,希望运用技术时,多以宏观经济分析最为可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