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上)——汉末名士与党锢之祸

 金色年华554 2022-04-27

汉末群雄系列之刘表(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汉末乱世诸侯争霸烽烟遍地,到处都是豪强们拼杀的战场。袁绍、袁术、曹操、孙策等等,这些势力强大的诸侯们无一不在处心积虑扩张地盘,并且引发无数大战。然而却有这样一个人,明明统治着大片沃土,手下谋臣武将人才济济,更兼兵精粮足占有地利,却固守着他的地盘坐观成败直至去世,也没有真正参与到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这个人便是刘表。本期开始,就来聊聊历史上的刘表到底是怎样的人。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上)——汉末名士与党锢之祸

刘表重大事件之一——汉室宗亲,名士之范

刘表(142-208),字景升,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人,汉室宗亲,鲁恭王刘余之后。说到汉室宗亲,在汉末诸侯里有刘表、刘备、刘虞、刘繇、刘焉刘璋父子,因为绝大多数都是天下知名,起点非常高,只有刘备织席贩履靠亲戚接济才能读书,所以刘备的宗室身份成色要比别人差,其实不然。

刘表为鲁恭王刘余之后,刘焉也是鲁恭王之后,这两位关系稍近一点。鲁恭王刘余为汉景帝刘启第四子,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为汉景帝第九子。而汉光武帝刘秀为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发是汉景帝第六子。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刘彻为汉景帝第十子。也就是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季汉开国皇帝刘备都是西汉景帝一脉。刘虞为东海恭王刘彊后人,刘彊是光武帝刘秀长子,所以往上追溯也是西汉景帝一脉。而且刘虞是刘秀长子之后,远比那些追溯西汉的宗亲根正苗红,这也是袁绍等人曾经想拥立其为帝的原因。至于刘繇,则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刘肥为刘邦长子。

所以,论起血脉来除了刘繇,这些人包括东汉皇帝在内都是西汉景帝的后代,经过三百多年世代更迭,后代早就遍布天下数量庞大,根本谈不上尊贵。只能说漫长的时代里众多刘姓同族因为“推恩令”及各种原因出现贫富差距、地位有别,这也合情合理。

因为刘姓诸侯到刘表就该讲到最后一个了,所以这里进行简单的介绍,想告诉大家历史上的汉室宗亲身份并不像演义里表现得那么重要,至少比起什么四世三公之类的世家大族,皇室宗亲实在不值钱。至于是不是景帝之后,景帝的哪一支后人,这种意义更加虚无缥缈。真实历史上的这几个刘姓诸侯,都有某些方面的过人之处。

刘表通常被认为是个夸夸其谈,附庸风雅,虚情假意的座谈客,并对此纷纷嗤之以鼻。这种看法没错,但有些片面。因为刘表的座谈客、评论家形象,并不是他刻意营造出来,而是贯穿其一生的真实性格表现。

刘表年少时拜南阳太守王畅为师学习,对于儒家经典很有自己的见解,并不盲目赞同老师的一切做法。十七岁的刘表觉得老师平日里过于节俭,超出一般人接受的程度,于是向老师进谏:“奢侈不超过上级,节俭不压迫下级,这才是中庸之道。老师如果不尊崇孔圣人的教诲,而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那种极端的标准,是想遗世独立突显自己道德高尚吗?”刘表对老师的质疑说得非常直接而大胆。

王畅则回答:“因为节俭而犯下过错,应该很少见吧?何况我正希望以我的行为来矫正风俗啊。”

谢承《后汉书》载:表时年十七,进谏曰:“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盖中庸之道…府君若不师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遗于世!”畅答曰:“以约失之者鲜矣。且以矫俗也。”

这段刘表与老师王畅的对话,包含了哲学思辨。刘表认为王畅节俭太过分,就像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固然道德层面拔得很高但无法效仿,最终成了个人作秀没有实际意义。王畅则表示刘表小伙子太年轻,属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所谓中庸,按刘表的意思就是该享受时享受,该节俭时节俭,话是没错;不过单论节俭,个人不论节俭到什么程度,总归不是一件错事。正因为不会犯错,所以王畅才可以身作则,对南阳当地的奢靡之风发起挑战,以自己过分的节俭来带动其他人节俭。这包含着“矫枉必须过正”的道理。

至于刘表跟王畅谁更有道理,见仁见智。从这件事至少能看出刘表年轻时就喜欢研读经典,而且对儒学有着自己的观点,喜欢深入探讨。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上)——汉末名士与党锢之祸

刘表重大事件之二——位列“八骏”

在汉朝能担任南阳太守的人都不一般,虽说同样是郡,但南阳作为汉朝人口数一数二的大郡,其太守当然和小郡太守不可相提并论。刘表十几岁能跟随王畅这种大人物学习,又很有主见,所以年纪轻轻便在士人圈有了名气。

所谓名士,也就是知名读书人。古代读书人的就业方向并不像今天有很多选择,除极个别隐士之外,读书就是为步入仕途而读。不过汉朝人才选拔主要靠察举,还并未建立统一的考试制度。察举也就是推荐,那么为了获得权威人士推荐,每个要往上爬的士人当然得频繁参加社交活动,努力扩大朋友圈,这样自己获得良好名声提高被推荐的概率才会增加。

刘表显然是个社交高手。《三国志》载其号“八骏”,《后汉书》载其号“八顾”、“八及”,张璠的《后汉纪》称其号为“八交”,《汉末名士录》中称其号“八友”。

笔者之前在网上阅读刘表相关文章时,发现基本上关于刘表“八骏”等等称号都一笔带过,这里就稍微做点补充介绍。

《后汉书·党锢列传》载:自是正直废放,邪枉炽结,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摽搒,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

根据上述史料,这些“八”什么什么的称号不光为好听,还有明确的等级次序,最高的是“三君”,然后是“八俊”等等往下排。而且“八”后面的字,也都有不同的含义。俊者,言人之英也。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显然名士之间尽管大家都在“商业互吹”相互提携,但通过给你定的称号,就能知道你大概的等级。之前开篇讲过的张邈,就位列“八厨”。

看到这可能有朋友会疑问:既然不同称号之间有等级差距,那刘表怎么会拥有多个称号?等级不是乱了吗?

乱就对了。笔者上面讲过,士人会频繁参加社交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声誉,可天下这么大,士人之间会因为地域、师承或理念等原因形成很多小圈子,若干个圈子再形成更大的集团。察举制下想要步入仕途也会参与竞争,而名士的数量肯定不仅局限在“八”这个数字,再说都是圈内人士互评,当然会同时存在多个版本的“八骏”“八及”什么的。

这种对名士的评价并不只存在于刘表的时代,而是早已有之,至汉末达到最高峰,评价的权威性与影响力高度集中,便有了许邵许靖兄弟的月旦评。

至于为什么通常称刘表为“八骏”,因为这是仅次于“三君”的称号,评价比其他要高。然而《后汉书》中记载了三个版本的“八骏”,却均未出现刘表名字,其他称号则都能查到带有刘表的八人名单。所以《三国志》没提“八骏”的说法,只说刘表为“八顾”。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上)——汉末名士与党锢之祸

刘表重大事件之三——党锢之祸

东汉末期大概三十多年时间基本处在名存实亡的状态,直接原因是黄巾之乱瘫痪了帝国的统治机器。然而两汉四百年来内外大小战争无数,为何摧毁东汉的偏偏是黄巾军而不是其他军事力量?因为实际上东汉的危机早在黄巾之乱几十年前就开始埋下,并持续扩大。这便是党锢之祸。

刘表相对于曹操袁绍刘备等其他汉末强者,应该算上个世代的人,毕竟年纪要大许多。当曹操他们还是个孩童甚至尚未出生时,刘表已经是天下知名的士人,自然也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党锢之祸。

简单来说,汉朝四百年来内部权力争斗的一大主题,就是宦官与外戚之争。多数士大夫通常不屑于跟宦官为伍,自然站在外戚一边,所以实质上也就是宦官与士人之间的对立。宦官将士大夫以“党人”之名即结党营私之罪予以残酷打击,自汉桓帝延熹九年(166)起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止。大规模的党锢之祸有两次,但直至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汉灵帝大赦天下为止,中间又有多次针对士大夫们的打压乃至清洗。

在上个章节笔者介绍过名士之间称号存在等级,这跟党锢列传有什么关系呢?关系极深。刘表有“八骏”、“八及”等称号且不谈,所有称号中等级最高的则不是八位,而仅有三位,被称为“三君”。他们分别是大将军窦武、虎贲中郎将刘淑、太傅录尚书事陈蕃。为首的便是窦武。

《后汉书·陈蕃列传》载: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

这里指的是东汉后期皆小皇帝继位,小皇帝会本能地选择与他更熟悉、朝夕相处服侍他的宦官去做事。这便造成宦官干政乃至专权。而苦苦支撑汉朝不倒的,便是像陈蕃这样层出不穷的有气节、有德行的士大夫,他们不断挺身而出与胡作非为的宦官作斗争,才使汉朝延续下去。又因为士大夫聚集在外戚麾下,外戚作为皇帝母亲的本家,宦官通常很难扳倒,所以两派势力百余年间维持着危险而微妙的平衡。但这个平衡在汉灵帝即位之初被彻底打破。

汉桓帝驾崩,无子,皇后窦妙临朝听政。窦武作为窦妙的父亲,以外戚身份挑选了年仅十岁的汉章帝玄孙、解渎亭侯刘宏即皇帝位。没错,这个后来的汉灵帝刘宏当时仅是世袭的亭侯而已,如果不是窦武把他从河间国找来当皇帝,历史根本不会记住他。

正因为如此,窦武以及陈蕃一众人纷纷成为最高级别官员,窦武大将军,陈蕃太傅、录尚书事,辅佐年幼的小皇帝很有希望让东汉朝纲重新振作起来。具体施政怎么做是后话,首先自然要铲除可恶的宦官集团。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上)——汉末名士与党锢之祸

大将军窦武

窦武掌军权、陈蕃掌内政,携拥立之功,加上窦太后临朝听政,天下士人皆甘为所用,这样的组合对付宦官用“捏死”应该不为过吧?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不是这样。窦武打算把绝大多数宦官全除掉,为此于建宁元年(168)五月与窦太后商议,因窦太后犹豫未能行动。拖到八月,窦武终于采取行动。太过自信的窦武先是拘捕了一名狡猾的宦官,然后写了一封弹劾全体宦官的奏折,打算第二天早朝时当众将宦官集团拿下。结果拘捕行动引发负责传递奏折的宦官疑心,将之拆看。然后宦官集团就都知道了。

窦武按部就班把奏折递上去就回家准备睡觉了,浑然不知另一边宦官集团正在宫内歃血为盟。宦官的行动非常迅速,先挟持灵帝紧闭宫门,再劫持窦太后抢夺印玺,然后逼迫尚书官下诏书将要害部门主官换成宦官一派,接着马不停蹄持节前往军营宣布窦武谋反。节仗、印玺在手,宦官们便能以皇帝名义下令,事出突然的窦武及其追随者一夜之间便被反杀,拥有绝对优势的外戚集团土崩瓦解。

自此汉朝宦官与外戚的危险平衡被打破,汉灵帝一朝基本处在宦官把持的状态,直至何进再次打算铲除宦官,经历“十常侍之乱”后,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也把东汉最后的希望摧毁殆尽。

说了半年,跟刘表有什么关系呢?窦武、刘淑、陈蕃这三人作为外戚集团同时也是士大夫的领袖,等被评为“三君”,说明他们收到士大夫们的崇敬。下面的“八顾”“八及”之类显然也是窦武的支持者。当“三君”先后身亡,新一轮党锢之祸便迅速降临,刘表作为有名号的士大夫也遭到追捕,多亏跑得快逃得一命。

谭词同著名诗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张俭与杜根便是党锢之祸中逃往的两位名士。其中张俭与刘表还并列在“八及”之中。

《后汉书·党锢列传》载: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望门投止的典故出自于此,张俭为逃避追捕四处逃往慌不择路,无奈之下只能投奔平时并不相熟的人,但不论是谁,都因为张俭的声望与品行,冒着生命危险接入家中。结果也很惨烈,史料后面半句的惨状就是受张俭牵连的结果。杜根的典故与张俭也差不多。

至于刘表逃往的具体细节史料未载,既然并列“八及”之中,显那刘表一旦被抓下场必死无疑。《党锢列传》“三君、八俊等三十五人”刘表位列其中,是这个外戚名士集团的骨干成员,由此也能大概想象当时逃往生涯的惊心动魄。

作为宦官集团欲除之而后快的死对头,刘表逃亡期间肯定很不好过,而且要尽量低调,所以自汉灵帝即位之初直至黄巾之乱爆发,十几年间刘表的经历史料未有记载。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上)——汉末名士与党锢之祸

众宦官挟持汉灵帝

直到中平元年(184),何进任大将军指挥镇压黄巾军,强大外部压力之下汉灵帝不得不解除党禁赦免当年通缉的士人,刘表才“重见天日”,而且立即被何进征入大将军府做幕僚。

本期讲述了刘表早年间的相关历史事件,在东汉尚未天下大乱时作为名士而非诸侯的经历,对后来刘表的行事风格、重大决策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谈论刘表时都知道他喜欢高谈阔论、招揽名士、固守领地等等,至于为什么刘表会这样,谈论得比较少。在后续文章中笔者会继续尝试分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敬请点赞加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