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20期

 杏坛归客 2022-04-27
诗论词学精粹

杂谈诗词创作

钟振振

作者简介: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一、什么是“词”?

词,从它本初的意义或原生态来说,就是“歌词”。但它又不是一般的歌词。从上古歌谣开始,从《诗经》开始,中国诗歌与音乐就是密不可分的。上古歌谣基本都是哼唱出来的。《诗经》也是配乐可歌的。汉魏六朝诗歌,更严谨地按照历史学的科学概念,是“汉、三国、晋、南北朝、隋”诗歌,再到唐诗,其中也有不少是入乐可歌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的“歌词”都算作“唐诗宋词”的那个“词”,岂不是乱了套了?因此,对“唐诗宋词”的那个“词”,我们还要进一步加以界定:它不是一般的歌词,而是唐宋时期(包括与南宋同时并存的金)流行、流传歌曲的歌词。当然,也有相当大数量的作品是“拟歌词”,即仿照此类歌词的形式去创作,却不一定真正得到过歌手的演唱。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差异,风俗有差异,文化有差异,乐器有差异,其流行音乐、流行歌曲的旋律、节奏、风格等等,自然也有差异。随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这里还要特别注意“交通”的发展变化,不同地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民族的交往乃至融合也越来越普遍。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包括乐器、音乐、歌曲等在内,越来越积淀丰厚,越来越多姿多彩。

具体到词所配合的唐宋时期的流行、流传歌曲音乐,最突出的、不同于此前其他时代的主要特点,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除了汉民族的本土歌曲音乐,更有大量自隋唐以来经由丝绸之路传入的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歌曲音乐,乃至中亚其他国家和民族,主要是印度的歌曲音乐。不排除其中还有一些歌曲音乐糅合了汉民族本土歌曲音乐与外来的歌曲音乐。

2、这些歌曲音乐的伴奏乐器,除了汉民族本土音乐中传统的琴笛笙箫之类,更常用的是由西域传入的琵琶、觱篥之类。琵琶是弦乐器,觱篥是管乐器。它们虽出自“胡乐”,但传入汉民族本土后,也与本土类似乐器相结合,有所改造、改良。

任何一个具体的歌曲乐调,仅靠口耳相传,在没有录音设备的古代,如果其乐谱之类文献又由于种种原因而散佚,那么,不管它曾经怎样风靡一时,也终究是会失传的。到了元代,随着北曲的兴起,词乐渐渐失传,词也就不再能够歌唱。但是,由于唐宋时期的许多词集还以纸质文本的形式保存着,流传着,其中那些经典的作品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仿效着它们的文学形式去创作,一直到现当代。

总之,在唐宋时期(包括与南宋同时并存的金),词乐盛行,词主要是当时流行、流传歌曲的歌词。从元明清一直到现当代,词乐失传,词便演变成一种讲究格律的诗歌文体。

二、我们今天依据什么来写词?

可供选择的答案有两个:

1,依据词谱。

2,依据唐宋名家词。

   这个2,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有点“二”。他们固执地只相信词谱,认为只有依据词谱才“靠谱”,而不明白今天我们可资选用的任何一部词谱,都主要是根据唐宋词分析、归纳出来的,都只是“流”而不是“源”。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了当地溯其源,而非要沿其流呢?

当然,依据唐宋名家词,是要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前提的,一般作者很难做到。因此,我也只能无奈地推荐答案1作为诸位的首选。因为它比较简便易行,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当然,对于有条件的、有更高追求的作者,我还是建议直接依据唐宋名家词。

北宋晚期,宋徽宗时,中央朝廷的音乐机关大晟乐府曾经编集过词的音乐谱,但未能流传下来。

在词乐盛行时,精通音乐、音律的词人直接依据不同词的音乐曲调来写词,用不着词谱。

不大懂音乐、音律的作家仿效著名词人词作的句度、分段、平仄、押韵方式来写词,也用不着词谱。

三、我们今天写词用什么韵?

我们今天写词用什么韵?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1、现实的角度。现在全国各地的各种诗词大赛,公告中多半会明确规定:词作用韵,以清人戈载所编《词林正韵》为准。如果您参赛,问题很简单,请遵照公告执行。如果您不参赛,只是自娱自乐,或与词友们交流,那么我想告诉您:《词林正韵》并不是填词用韵的“金科玉律”。它只是“最不坏”的一部词韵!

这就引出了第2个角度,即学术的角度,学理的角度,科学的角度。这是我的个人见解,是否够“学术”?是否符合“学理”?是否称得上“科学”?先听我说完,大家再思考,再评判。

我之所以说《词林正韵》是“最不坏”的一部词韵,而不说它是“最好的”一部词韵,是因为它基本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不能无条件地加以肯定。说它“最不坏”,意味着与其他词韵相比,它还是优点较多,也比较实用的。它最大的功劳,是把近体诗106/107个韵目的诗韵,合并为19部的词韵,大体上能够反映唐宋人,特别是宋人填词押韵的一般情况。例如,“东方”的“东”与“冬天”的“冬”,在近体诗的诗韵里,不是同一个韵目,不能通押;在《词林正韵》里,归并到了第一部,可以通押了。“长江”的“江”与“太阳”的“阳”,在近体诗的诗韵里,不是同一个韵目,不能通押;在《词林正韵》里,归并到了第二部,可以通押了。“鱼虾”的“鱼”与“虞姬(霸王别姬的那位虞姬,楚霸王项羽的爱姬)”的“虞”,在近体诗的诗韵里,不是同一个韵目,不能通押;在《词林正韵》里,归并到了第四部,可以通押了。“萧何”的“萧”,“菜肴”的“肴”与“豪杰”的“豪”,在近体诗的诗韵里,不是同一个韵目,不能通押;在《词林正韵》里,归并到了第八部,可以通押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的“庚”,“青年”的“青”与“水蒸气”的“蒸”,在近体诗的诗韵里,不是同一个韵目,不能通押;在《词林正韵》里,归并到了第十一部,可以通押了。如此等等,不多举了。

四、我们今天写词用什么韵(续完)

因讨论《词林正韵》,顺便说一说已故毛泽东主席《西江月·井冈山》词的用韵: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〇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所押之韵,“闻”“遁”等字,《词林正韵》收在第六部;而“重”“动”“隆”等字,则收在第一部;“城”字,更收在第十一部,三部不能通押。据此,有人认为毛主席这首词押韵错误,是不懂词律。而有人为毛主席辩护说,毛主席并非不懂词律,他是有意摆脱词律的束缚,不以文害意。

其实,批评者与辩护者都不明白,毛主席这首词,押的是他的家乡湖南话的音韵,符合宋人填词押韵可用方音的先例。湖南话的语音,“闻”念wen,“重”念cen,“动”念den,“城”念cen,“隆”念nen,“遁”念den,用湖南话的语音来念这首词,押韵完全是正确的、和谐的。

如果说,林外在宋词里只是小作家,可以忽略不计;毛主席是现代人,不好用来作证。那么,下面我们就举宋词里第一流的大作家的作品为例,来论证《词林正韵》的过失。

例如周邦彦,他在北宋曾任国家最高音乐机关大晟乐府长官,是举世公认的宋词格律派大家,谁敢说他不精通音乐,不精通音律?然而他所作的《品令》梅花词:

夜阑人静。月痕寄、梅梢疏影。帘外曲角栏干近。旧携手处,花发雾寒成阵。〇应是不禁愁与恨。纵相逢难问。黛眉曾把春衫印。后期无定。断肠香销尽。

所押之韵,“静”“影”“定”等字,《词林正韵》收在第十一部;而“近”“阵”“恨”“问”“印”“尽”等字,则收在第六部,两部不能通押。

又如姜夔,南宋格律派的大家,既能创作乐曲又能创作歌词,号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三足,谁敢说他不精通音乐,不精通音律?然而他的词,代表作之一的《长亭怨慢》:

渐吹尽、枝头香絮。是处人家,绿深门户。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许。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〇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翦离愁千缕。

所押之韵,“絮”“户”“许”“树”“暮”“数”“付”“主”“缕”等字,《词林正韵》收在第四部;而“此”字,则收在第三部,两部不能通押。

又如张炎,南宋末年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其人与姜夔并称“姜张”,其词集《山中白云》与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并称“双白”,所著《词源》对词的音律有深入探讨,谁敢说他不精通音乐,不精通音律?然而他所作的《忆旧游·大都长春宫即旧之太极宫也》一词:

看方壶拥翠,太极垂光,积雪初晴。阊阖开黄道,正绿章封事,飞上层青。古台半压琪树,引袖拂寒星。见玉冷闲坡,金明邃宇,人住深清。〇幽寻。自来去,对华表千年,天籁无声。别有长生路,看花开花落,何处无春。露台深锁丹气,隔水唤青禽。尚记得归时,鹤衣散影都是云。

所押之韵,“晴”“青”“星”“清”“声”等字,《词林正韵》收在第十一部;而“寻”“春”“云”等字,则收在第六部;“禽”字,更收在第十三部,三部不能通押。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也只好点到为止,不能放开细细说了。试想,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宋词已经成了经典,是我们今天填词的范本,而周邦彦、姜夔、张炎等又是最精通音律,最讲究格律的宋词大家,如果他们活到今天,写词来参加各种以《词林正韵》为用韵标准的大赛,恐怕连“格律审查关”都过不了,第一轮便淘汰出局,更甭说入围、获奖了。这难道还不荒唐吗?难道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诗词讲坛

温馨提示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

编委会主任:林建华

副主任:张维刚、胡桂海

委员:顾元隆、王来宾、刘业玲

主编:胡桂海

副主编:顾元隆、王来宾、刘业玲

编辑:王勤、谢洪英、王明兰、李传芬、吉洪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