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节日是古代的情人节、狂欢节呢?又是那首诗描写的最好呢?

 流云诗词 2022-04-27

冬已尽

可期

流 云 诗 词

赏析《正月十五夜》

一首描写古代的情人节、狂欢节的唐诗

正月十五就是现在的元宵节,但是吃元宵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宋朝,唐朝的时候叫上元节。上元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美的一个佳节。因为上元节,第一个好处是点花灯,那时候没有路灯,到了晚上街上漆黑一片,只有靠月亮照明,这就是古人这么喜欢咏月。只有到了上元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商铺、衙门才都在门口挂上灯笼,官家还会做灯楼,花车巡演,把夜色妆点的五彩缤纷,歌舞升平,美不胜收。比如唐玄宗的时候,在皇城前面树灯轮,高二十丈,上面挂五万盏灯,可以想象何等壮观。。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基本上还原那时候的美好。

第二个好处是,不宵禁。古代的时候,一到晚上到大家都要呆在家里,还有金吾卫巡逻,谁要是无事闲逛,就要被抓起来。只有上元节这几天会解除宵禁,让大家出来赏灯。这样一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在上元节的晚上都涌上街头,就连皇上都要带着文武大臣,后宫佳丽出来赏灯,与民同乐。所以,上元节又是中国的狂欢节。

唐代是放假3天;宋代是5天;明代更是“放灯十天”;清代为5天。爱情总是人类最需要的情感,男女青年平时被压抑的对异性的向往,总算可以在几天释放了。被束缚的女子终于踏出闺阁,在年轻男子面前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这几天也就成了青年男女相识、相会的唯一机会。其实我们也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吸引人啊?就是因为这一天在大街上公开露面的不光是肆无忌惮的小伙子,还有平时深藏不露的姑娘。姑娘和小伙子在这么欢快的场合碰见了,难免就会有抛媚眼、捡手帕之类的事情发生。

所以元宵节又有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欧阳修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大家想想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能感受一二啦!

再说说苏味道吧。看过上期:赏析《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的诗友还应该有印象,就是被杜审言嘲笑的苏味道。他是武则天后期的宰相。武则天推崇文学,喜欢才子,所以选了好多大文豪当宰相,苏味道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家也知道,武则天经常搞政治清洗,所以大臣都很谨慎。苏味道有一句名言:“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故世号“苏模棱”。处事模糊,写诗却明明白白,风流潇洒,可见诗人和政治家还真不是一回事。还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宋朝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都是苏味道的后裔。当然,他们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比祖先更出彩。

下面我们就一块欣赏一下这首《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形容灯光绚烂。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形容焰火的吗?当然不是,唐朝还没有焰火呢。但是唐朝的时候,正月十五点灯的规模特别大。比如唐玄宗的时候,在皇城前面树灯轮,高二十丈,上面挂五万盏灯,可以想象何等壮观。所谓火树银花,就是说在灯光照耀下,树如火树,灯如银花。那为什么“火树银花合”呢?因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灯火连在一起,而且满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灯光也都连在一起,所以是天地、四面八方都合在一起了。这个场景太动人了,所以这句诗一出来,后人就反复引用和化用。比如,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是从这儿来的,现在“火树银花”已经是成语了。“星桥铁锁开”又是什么意思呢?星桥是唐朝洛阳城著名的天津三桥之一。要知道,苏味道这首诗是武则天时代写的,武则天时代的都城在洛阳,星桥是洛阳最重要的一座桥。因为这座桥北面是宫城和皇城,也就是皇宫加政府办公区,南面是老百姓的生活区。平时这里戒备森严,但是,正月十五举国狂欢,所以这座桥上铁索都打开了,皇帝、后宫佳丽、文武百官都走出来,与民同乐。这一联诗,等于描绘了一幅全景图,节日气氛立刻被烘托出来了。

下一联,“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从宏观到微观了。风流倜傥的美少年们骑马游街,把地上的尘土都卷起来了。如果没有灯,这种浮尘是看不到的,但是,在节日灯光的映照下,你就可以看见一团团的尘土随着马在跑,这是地上的场景。那抬头看天呢?正月十五是月圆之夜,一轮明月涌出,把月光洒在每个人身上。如果从骑马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地上的浮尘随着人在走,天上的月亮也随着人在走。一个明、一个暗,一个是细小的微尘,一个是又大又圆的月亮;一个去,一个来,对照也特别好。所以这里的“随”和“逐”用的真好。

再下一联更好了,讲到最美的地方了。从男性讲到女性了。“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游伎是什么?是歌女,唐朝的文艺工作者,大众偶像,她们个个艳如桃李。《诗经》里有一句话讲“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苏味道把它借过来了,说“游伎皆秾李”。美人出现,已经非常好看了。这还不够,这些美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她们是“行歌尽落梅”。

所谓“行歌”就是边走边歌,载歌载舞。唱什么呢?唱《落梅》。或者叫《落梅花》。唐朝有两支最流行的曲子,一支叫《落梅花》,一支叫《折杨柳》。所以李白写“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又写“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天我们还有一支曲子叫《梅花三弄》,就是从《落梅》演变过来的。这些桃李年华的歌女唱着《落梅花》走过来了,一方面是自娱自乐,另一方面也是给大众表演,给自己做广告,这就是狂欢节的高潮。

 到这里,宏观也有了,微观也有了,天上也有了,地下也有了,小伙子也有了,姑娘也有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达到高潮,接着就要考虑收尾了。

怎么收呢?“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卫,是唐朝的府兵十二卫之一,相当于今天的警察。平时金吾卫是执行宵禁,监督人们晚上回家睡觉的,可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连金吾卫都放松下来,让老百姓尽情享受节日狂欢了。可是玉漏这恼人的计时器,为什么还在一滴滴滴下水来,仿佛催促人们快点回家呢?玉漏啊,你能不能别再催了呢? 

这一句结束得真好,人生的感慨。出来了。上元之夜太美好了,谁不希望永远停留在这美好的一刻呀!可是时间就是那么无情,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分一秒地溜走,也一分一秒地催促着你,从今天的节日,进入明天的日常;从今天的狂欢,进入明天的平淡。乃至,从此刻的青春,最终步入白发苍苍的晚年。这就是人生的不得已,但是,也正因如此,更彰显上元之夜的迷人。从尽情欢乐到微微的惆怅,这正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普遍感受吧,苏味道把它表达得如此动人,如此微妙,所以历代都觉得,这是描写元宵节最好的诗篇。

预告:下期欣赏:熊东遨文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