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邈思遐想 2018-03-08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宵节马上就到了,所以想跟大家分享一首过节的诗,这首诗其实《唐诗三百首》里没有选,但是它完全够得上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资格,所以咱们拿到这来算是编外奉送。什么诗呢?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是这么说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诗讲的就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现在其实没那么热闹了,但是在古代这算是个大节,又叫“上元节”。那上元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呀?绝不是吃元宵,因为吃元宵是宋朝以后才有的习俗,之前都没有。但上元节呢,有另外两大好处非常地吸引人,第一个好处,它点灯;第二个好处,它不宵禁。

这两个好处在今天看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在古代可是不同寻常。因为古代没有路灯,也没有霓虹灯,所以晚上照明就靠月亮,黑乎乎的,但只有在上元节这一天,包括这一天之前、之后的这两天,从官府到商家,再到私人,那是家家举火,户户点灯啊!一下子就把这个夜空给照亮了,那是平时完全看不到的景象。

那另外一点呢?中国古代其实一直实行宵禁政策。就是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规规矩矩呆在家里,街上是黑灯瞎火没有行人的。而且还有金吾卫执行监督,谁要是不回家,就把他抓起来。当然在这再补充一句,这个金吾卫当年是读金yù卫,但是现在我们都统一成金吾卫了。就是只有上元节这一天解除宵禁,让大家出来赏灯。所以这样一来呢,这一天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通通涌上街头。所以说上元节,又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那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写的就是唐朝上元节的狂欢。你看第一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形容什么?有人说形容焰火。不对,唐朝还没有焰火呢,但是唐朝的时候有灯啊,正月十五点灯的规模特别大。你比方说唐玄宗的时候,史料记载,在皇城前面竖一个灯轮,这个灯轮多高呢?是二十丈高,上面挂五万盏灯。你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漂亮啊!所谓“火树银花”,就是说在灯光的照耀下,树如火树,灯如银花啊。

那为什么叫“火树银花合”呢?首先是天上跟地下合,你看天上有银河,银河是亮的,地下有灯河呀,灯河和银河交相辉映,仿佛合在一起了。另外是什么呢?另外当时满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点灯啊,这个四面八方的灯也合在一起了,所以是天地上下、四面八方“火树银花合”。这个场景太旖旎动人了,太漂亮了。所以自从这句话出来之后,后人就全部模仿,你比方说辛弃疾他讲“东风夜放花千树”,那就是从这学来的。现在这个“火树银花”干脆已经成为成语了,这是“火树银花合”。

那“星桥铁锁开”呢,一听这句话,大家应该反应过来了,这是写洛阳城了。因为星桥又叫“星津桥”(星津桥,天津三桥之一,“洛水贯都,以像星汉”此处或以星津桥指代天津三桥。”东都洛阳,洛水从西面流经上阳宫南,流到皇城端门外,分为三道,上各架桥,南为星津桥,中为天津桥,北为黄道桥。开元年间,改修天津桥,星津桥毁,二桥合而为一。),是唐朝洛阳城著名的“天津三桥”之一。你要知道苏味道是什么时候的人呢?他是武则天时候的人,这诗是武则天时代写的,而武则天的都城就在洛阳,所以星桥也就是整个首都最重要的一道桥。为什么呢?这座桥北边是皇城和宫城,也就是皇宫和政府办公区,南面是老百姓的生活区,可想而知,平常这座桥是戒备森严,不允许随便出入的,但是正月十五狂欢节,所以这条河、这座桥上的铁索都给打开了。皇帝也罢,后宫也罢,文武百官也罢,都走出来,与民同乐。你看这一句话,所谓“镂金错彩”(释义 镂:雕刻;错:涂饰。意思是雕绘工丽,也用来形容诗文的词藻十分华丽。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整个给了一座全景图,节日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

那下一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什么呢?从宏观写到微观了。风流倜傥的美少年都骑马出来游街来了,把地上的尘土也都给卷起来了。你想没有灯的时候,土是看不见的,但是在节日灯光的映照之下,这种一团团的暗尘就随着马在跑,这是地上。那你抬头看天呢,正月十五是月圆之夜呀,天上一轮明月涌出,把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那你要是从骑马人的角度来看呢,就是地上的土追着他跑,天上的月亮也追着他跑。一个明,一个暗;一个是细小微尘,一个是又大又圆的月亮;一个去,一个来,对照也特别得好。

再下一句,更好了。讲到最美的地方了,为什么说最美呢?从男性讲到女性了,“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游伎”是什么?歌女呀,就是唐朝的文艺工作者呀,大众偶像。她们是个个浓妆艳抹,艳如桃李。这句话其实从《诗经》里化出来的,《诗经》里讲“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苏味道把它借过来了,说“游伎皆秾李”。这美人出现了,已经很好看了,可是还不够呢。这些美人啊,她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她们是“行歌”嘛。所谓“行歌”就是边走边歌,载歌载舞啊。那她们载歌载舞唱什么呢?唱《落梅》(《梅花落》属乐府横吹曲调,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别名《落梅》、《落梅花》、《大梅花》、《小梅花》等。“横吹”属古乐府中的鼓吹部,《梅花落》就是鼓吹部中的“横吹曲”。“横吹”不仅是横吹曲的简称,也是乐器的称谓,其形类于笛子。《梅花落》是汉横吹曲《摩诃兜勒》二十八解中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几代一直流传的曲调之一,和《折杨柳》一起成为笛曲的代表。),或者叫《落梅花》啊!唐朝有两支最流行的曲子,一支叫《落梅花》,一支叫《折杨柳》。所以你看李白写“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他还写什么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这两首曲子。

那你看这些桃李年华(桃李年华,指20岁女子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艳如桃李的歌姬,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落梅花》就走过来了,她们这是干什么呢?一方面当然是自娱自乐,另外一方面也是公众表演,这是给自己做广告呢!所以她们一出来,那周围就都轰动了,这是狂欢节的高潮啊!

其实我们也知道,正月十五在古代为什么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一天在大街上公开露面儿的,不光有那些肆无忌惮的小伙子,还有平时深藏不露的大姑娘啊。那小伙子和大姑娘,在这么欢快的场合相遇了,难免就会有一些丢丢手帕呀、捡捡手帕呀这一类的事情发生。所以呢,元宵节又有中国情人节的说法。你看欧阳修讲“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你看到这里头,宏观也有了,微观也有了;天上也有了,地下也有了;小伙子也有了,姑娘也有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了吧?这时候啊,该接最后一句了——“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是什么呀?金吾卫是唐朝的府兵十二卫之一,相当于今天的警察呀。平时金吾卫是执行宵禁的嘛,监督人们晚上回家睡觉,可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连金吾卫都放松下来了,不管老百姓了,让老百姓尽情享受吧。可是“玉漏”呢,也就是古代的计时器呀,铜壶滴漏啊,为什么你还在一滴一滴地滴下水来,滴滴嗒嗒,好像在催人们快点回家呢!所以苏味道在讲啊,玉漏啊,你别再催了,好吗?

你看这一句结束得真好,把人生的感慨给结出来了。上元之夜太美好了,谁不希望这个美好永驻啊!可是时间呢,就是这么无情,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分一秒地溜走。也一分一秒地催促着你,从今天的节日要走进明天的平常了;从今天的狂欢要走进明天的平淡了;乃至从今天的青年要步入明天的白发苍苍了。这就是人生的不得已呀,但是呢,正因为有这种不得已,才更反衬出上元之夜的美好啊!短促的美好嘛。所以你看,从尽情欢乐到微微的惆怅,这其实正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普遍感受,而苏味道的本事就是把它如此动人、如此微妙地表达出来了。所以历朝历代都觉得呀,这是所有描写元宵节里头最好的诗篇。

那最后呢,再跟大家说说苏味道。苏味道首先是大诗人,当时的“文章四友”之一嘛,另外他也是一个大宰相,是武则天后期的宰相。武则天这个人推崇文学、喜欢才子,所以选了好多大文豪进入朝廷当宰相,苏味道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家也知道,武则天时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治上比较残酷,经常搞清洗,所以大臣都很谨慎。苏味道因为他是文人出身,手无缚鸡之力呀,他尤其谨慎。他有一句名言就说,你为人处事啊,说话呀,千万别太明白,就是总是持两端。就是让别人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也可以。你这样呢,就永远不会出错,永远不会犯罪,所以当时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苏模棱”。政治上其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宰相。但你看呢,处事模糊,写诗却写得非常地明白,写得非常地风流。可见这个诗人和政治家还真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一件事儿。

当然还有一件事儿,跟苏味道有关,值得提一提。苏味道呢,有几个好后裔,谁呢?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那就是苏味道的后裔。这几个后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那就比祖先出彩多了,其实这也是祖宗最愿意看到的场景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13: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