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傀儡皇帝、外戚干政...东汉朝政走向昏暗,原因不止正史所言

 西一里2l6sluho 2022-04-27

东汉中后期奇葩政治内在机理解析

东汉后期的政局混乱,导致前述孔孟所说的“君臣关系”的条件性被触发了。面对惨淡的现实,士人们发现,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并非董仲舒所说的绝对天理;而是孔孟所说的,是有条件的。于是,名教信仰一点一点地崩塌了。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东汉中后期的黑暗政治,究竟里面有什么内在的必然性。

1、东汉中后期的奇葩局面:连续八个皇帝全都是短命的小皇帝

东汉王朝的寿命,理论上也维持了差不多200年,如果去掉汉献帝(在位25年)这个傀儡不算,也有165年。

在这当中,前面三个皇帝都是好皇帝,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维持了大约60年。

后面的100年,却都是弱主: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恒帝、汉灵帝。五个皇帝,每个皇帝在位大约都是20年左右,而且都是儿童或者少年即位,活到30多岁就挂掉了。

五个皇帝中间还插着三个夭折皇帝,分别是汉殇帝、汉冲帝、汉质帝。

具体如下:

汉和帝:9岁即位,终年27岁。

汉殇帝:婴儿,即位次年即夭折。

汉安帝:13岁即位,32岁死掉。

汉顺帝:11岁即位,活了30岁。

汉冲帝:婴儿,夭折。

汉质帝:8岁即位,次年被毒死。

汉恒帝:14岁即位,活了35岁。

汉灵帝:13岁即位,33岁死掉。

历朝历代,总是在王朝中后期出现弱主,这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像东汉这么一长串弱主小皇帝,还是比较奇葩的了。

简单地说,这绝非偶然,而是存在小皇帝、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三者的相伴相生,恶性循环。即:小皇帝产生外戚干政,外戚干政引发宦官专权,而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又支持下一任皇帝还是小皇帝。

文章图片1

2、小皇帝产生外戚干政:

皇帝的女人多,自制力不够强的话,容易纵欲,本来就死得快。

而皇帝年纪轻轻就死掉了,他的儿子当然就更小,甚至有什么根本就没有子嗣,没有直系的合法继承人。

皇帝一死,皇后就变成了太后。太后要维持地位,往往引入外戚,无非是自己的父亲、兄弟。

汉和帝9岁即位,窦太后听政,引入外戚窦宪专权。窦宪的权力一度达到了尚书讨论应该称他万岁的地步了。

文章图片2

汉安帝13岁即位,邓太后执政,这是个女强人,直接摄政13年,她死掉以后,汉安帝才得亲政。

汉顺帝10岁即位,他的皇位是由宦官从上一任阎太后和外戚阎显手上冒险抢过来的,所以汉顺帝先是倚重宦官,进而倚重他老婆梁皇后外戚的势力,由梁商、梁冀父子把持朝政。

尤其是梁冀,在汉顺帝死后,为了继续把持朝政,连续选拔了两任小皇帝------汉质帝(婴儿,随后夭折)、汉冲帝(8岁,随后被他毒死),随后又选中了14岁的汉恒帝。

为什么不用皇帝的叔叔伯伯主持朝政呢?

因为皇叔都姓刘,都是潜在的篡权者,基于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早就在汉武帝时期,把皇叔皇兄们从制度安排上挤出了权力中心。

又为什么不重用士人大臣辅政?

因为主持的皇太后是女人,不方便与大臣亲近,难以建立信任关系,可以当工具用,但是不能充分授权信任;

而从皇帝本人来说,小小年纪,被女人、宦官笼罩在后宫,而外戚垄断朝纲,断掉了与外界的联系,皇帝越小,越不可能与大臣有联系,更难得建立信任关系。

在太后的主持下,总是重用外戚的原因,除了对娘家人的天然信任以外,还有两点:

第一,东汉皇帝选择的皇后,基本上来自于几个开国勋贵家族:

阴丽华家族:阴丽华是刘秀在南阳老家起事时的原配老婆,地位相当于西汉的吕后,明朝的马娘娘;

邓禹家族:开国元勋;

西凉三大士族---马援、窦融、梁统:三家在光武帝、和汉明帝时期大都位至三公,家族枝繁叶茂。

【按:西凉三家是在刘秀大致平定了中原以后,才归顺了刘秀集团,本应处于刘秀集团的外围,但在东汉开朝以后反而地位跃升到最高层,且屹立不倒,可能是由于他们都是士人身份,而刘秀倚重打江山的都是武夫。“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一点没有考证过,只是一个推测。】

所以,他们都是强大的政治势力,足以做太后的政治援奥。

文章图片3

第二,外戚在法理上没有篡权的可能性,至少比皇叔的法理基础弱势太多。

3、外戚干政引发宦官专权:

外戚虽然在法理上不可能僭越皇权,却可以垄断朝纲,甚至对在任皇帝的人身造成威胁。

于是,就自然地引发了,另一个现象:宦官专权。

当小皇帝长大以后,觉得天下是我刘家的,却被为外人把持,当然不甘心,往往要反戈一击。但谁会是反戈一击的戈呢?

太后和外戚是一家,而外戚垄断朝纲,又把皇帝和大臣的关系给斩断了。

所以皇帝只能信任成日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太监,发动宫廷政变,几乎都是以太监为主力军。

所以从汉和帝开始,无一例外地,宦官都成了皇帝的命根子,最后一个汉灵帝甚至总说十常侍是他亲爹亲妈,其实对于每个皇帝来说,这都是真的如此。

比如,汉章帝一死,汉和帝即位(只有9岁),窦太后听政,外戚窦宪专权。窦宪的权力一度达到了尚书讨论应该称他万岁的地步了。后来外戚的人马随意出入宫廷,和窦太后淫乱,甚至想杀掉汉和帝,被太监郑众发动政变除掉。汉和帝从此亲政,干了十几年,还算不错,但是宦官从此可以参与政治了。

又如,汉顺帝(10岁),本是汉安帝的废太子,被阎太后和外戚阎显幽禁,服侍他的太监孙程率领太监冒险发动宫廷政变,除掉了阎太后和阎显势力,把汉顺帝推上了皇位,太监又一次立了大功,所以汉顺帝格外宠信太监,在他一朝,太监可以封侯,还可以有养子继承。

再如汉恒帝,当时是外戚梁冀和宦官势力联手做大,但是梁冀更加跋扈,已经威胁到了汉恒帝的人身安全,又是宦官集团合谋发动宫廷政变,诛灭了梁冀集团,成为汉恒帝唯一倚重的力量。

文章图片4

4、为什么宦官专权注定导致政治更加黑暗:

外戚专权,由于“法理”上的局限性,不大可能篡权。至于他们执政的初心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执政能力又如何,很难一概而论,也有非常好的,也有很坏的。

比如汉安帝朝,邓太后把持政局长达十三年,但是当时全国各地水旱灾荒一波接一波,全都靠邓太后励精图治,度过了危机。所以虽说她有贪权之讥,但她“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还是难得的好太后。

又比如汉和帝时期的外戚梁冀,虽然乾纲独断,但是他为了赎罪(他把他妹妹窦太后的情夫给杀了),亲自去北征匈奴,大获全胜,使得东汉在北方的势力达到了极致。武威赫赫,虽有各种非议,但大致不算荒腔走板。

又比如汉恒帝与汉灵帝代际交替之际的外戚窦武,与骨鲠士人站在一边,深深感悟到宦官的黑暗,决心发动宫廷政变,彻底铲除宦官势力,可惜功亏一篑,身败名裂,令人扼腕。

这是好的外戚,或者好坏参半的外戚。

坏的外戚当然也好几个。最坏的是外戚梁冀,其势力从汉顺帝末期,一直延续到汉冲帝(汉顺帝的儿子,夭折)、汉质帝、汉恒帝朝,利欲熏心,为了自己垄断权力的延续,在皇位继承人选择上,两次主持立幼不立长,立小不立贤;与宦官沆瀣一气,祸乱天下。东汉政局黑暗到完全不可收拾的局面,这个梁冀应该是“首功”。

但是,相比于好坏参半的外戚来说,宦官则几乎注定是把朝政导向更加黑暗的政治势力。从道理上来说,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必然的恶性循环的宿命:

首先,宦官和士大夫类似,也对皇帝绝对忠诚,但是宦官和士大夫的忠诚在性质上却有本质的不同。

士人对皇帝的忠诚,是经受过儒家伦理教化的忠诚,他们与皇帝的私欲,在抽象的方面是一致的,在具体的方面却是矛盾的:

皇帝出于公心,励精图治,如尧舜禹一样受万民敬仰,那么当然就永葆刘家的江山万万年,也算是成就了皇帝的私心,这是儒家士人与皇帝私心一致的地方,这样的私心,与儒家为了天下的公心没区别。

而皇帝利欲熏心,祸乱朝纲,当然失去民心,天下就不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士人就一定要基于儒家名教的教诲,冒死犯言直谏,这就是矛盾的方面。

所以,总的来说,士人对皇帝的忠心是有原则讲是非的。

而宦官不然,宦官之为宦官,他的职业性质,就是伺候皇帝的吃喝拉撒睡,怎么让皇帝舒服怎么来,至于皇帝的这个欲望合理不合理,这不是他们该管的。

其次,宦官的利益所在,也导致他们对皇帝更加“忠诚”。因为宦官参与政治,乃至专权,在“法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只能借助皇帝来狐假虎威。没有皇帝的支持,宦官就啥都不是。所以,越是这种人,对皇帝越是忠诚。

第三,但是官宦的这种忠诚,显然是有毒的。皇帝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如果成日和宦官这种小人鬼混在一起,按照贾谊的观点,在此种情况下长大成人的皇帝,必然容易纵欲,也必然没有深谋远虑。

文章图片5

如此一来,皇帝和宦官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太监把小皇帝培养成没有是非、毫无理性的纵欲者,皇帝长大以后,偏好纵欲,就特别喜欢能满足他们的宦官,他们不大会找外戚,更不可能找总是犯言直谏的士人。

宦官里面其实也有明达事理的好宦官,但是偏好纵欲的皇帝,总是会淘汰掉这种好宦官。

典型的比如宦官孙程,冒险带头组织宦官发动宫廷政变,除掉了外戚阎显,扶持汉顺帝上位,对汉顺帝可谓居功至伟。但是孙程的性格刚烈,为汉顺帝所不喜欢,于是就把他给疏远掉了。

总的来说,对于皇帝来说,外戚势力常常是一种无奈,不得不接受;宦官势力却是一种温情脉脉、舒舒服服的,永远也离不开、也不想甩掉的拐杖。

所以到了最后,汉灵帝就喊十常侍是他亲爹亲妈了。

5、宦官专权如何把朝政推向昏暗不可收拾呢?

一个纵欲的皇帝,本身当然倾向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比如汉灵帝,本来已经是天子,富有四海了,却还要另外建立一个西苑,专门用来给自己搜刮钱财。官僚升迁,都得给皇帝行贿。你看昏庸到什么程度。

而宦官就会顺着纵欲的皇帝,把这股坏水成百倍上千倍地放大。

宦官的势力并不限于中央朝廷,而是会向地方延伸。他们有亲属,有养子,还要拉帮结党,卖官鬻爵,肆意搜刮钱财,欺凌百姓,包揽词讼。

孔子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宦官专权的情况下,百姓不仅是寡------民脂民膏都被搜刮走了;而且是不均------司法不公正,没有天理、穷民无告。

再加上东汉后期确实灾害频仍,还有羌人犯边,引起的军费开支。

于是社会基础就动摇了。从汉顺帝开始,各地就有逐渐官逼民反的迹象, 到了汉恒帝和汉灵帝,基本上是乱象已成,难以逆转了。黄巾军大起义,实现都准备了十好几年了。口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