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鹿鼎记》中隐藏着怎样的翻译历史?

 译品译味 2022-04-27

看过金庸先生封笔之作《鹿鼎记》的小伙伴们,想必对《四十二章经》这部经书并不陌生,毕竟小说中的各种明争暗斗都是由这本神秘的经书而起。

《四十二章经》的存在可不是金庸先生信笔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书。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四十二章经》于汉代传入中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佛教经典译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然而,就是这遥遥的两千多年,让这本经书的真伪问题变得扑朔迷离。有人怀疑,这本书并非东汉时期的汉译本,而是由后人伪造。

这本书到底是真是假?季羡林先生曾提过“佛”与“佛陀”这两个术语产生的先后顺序问题。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再比照《四十二章经》当中的用词,对于经书的真伪问题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佛”与“佛陀”这两个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说起佛经翻译,很多小伙伴都会想到梵文。但是你知道吗?早期汉译佛经所用术语多半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以其他语言作为媒介,间接翻译而来。这些语言大多来自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图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我国译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所据原本大都是西域文本,这些文本后来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作“胡本”。按“胡本”译出的经书难免受到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隋朝之后越来越多的梵本佛经传入中国,译经人自然就对“胡本”失去了兴趣。

“佛”和“佛陀”这两个词产生的先后顺序问题,就是一个因汉译“胡本”产生的问题。一般观点都认为“佛”就是“佛陀”的省略。

但季羡林先生通过对各种语言的“佛陀”和“佛”的古文发音进行对比研究判断,梵文的Buddha先是被译作西域文字,再从西域文本转译为汉语。所以他认为,“佛”字是从西域文本转译而来的。而且在“佛”出现之前,“佛陀”这一名词是找不到的。所以,“佛”并不是“佛陀”的省略,但可以说“佛陀”是“佛”的加长。

弄清楚这两个词的先后关系可不是咬文嚼字。季羡林先生指出,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判断《四十二章经》的真伪,研究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



本期翻译小百科就到这里啦,有没有觉得自己又博学了一点呢?如果大家有想要了解的翻译小知识,欢迎留言告诉我们。译品译味会在后续的周五推文中给大家安排上!咱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