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顺治和康熙口中的“汤玛法”,还是一名翻译?

 译品译味 2022-04-27

在许多关于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都能见到一位外国长者,他有时身着黑袍,有时又会穿上清朝官服,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都尊称他为“汤玛法”。

“汤玛法”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著名耶稣会来华传教士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的故事。

《鹿鼎记》中的汤若望

《孝庄秘史》中的汤若望

同利玛窦一样,汤若望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中的代表人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他出生在德国科隆,20岁时加入耶稣会,并加入灵采研究院学习天文学和数学。在那里,他常读到传教士在中国的成就,也萌生了来华传教的想法。

1619年,他来到澳门,开始按照利玛窦的方式传教。

三年后,他换上了中国服装,把名字中的Adam改成发音相近的“汤”,Johann改为“若望”,动身前往北京,随后进入中国朝廷。

清朝时,成为皇家天文机构钦天监的第一位洋监正

汤若望画像

汤若望在中国一共生活了47年,历经明清两朝。在此期间,他留下了大量的宗教著作,并在翻译科学著作、修改现代历法和制造火炮等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

翻译《坤舆格致》

在明末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士大夫普遍开始接受和研究西方科学,其中不少人还与西方传教士合作,将各种西学著作翻译成汉语。

1638年前后,在李天经的主持下,汤若望与黄宏宪和杨之华等人也开始合作翻译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克拉(Agricola)的《矿冶全书》(De re metallica)

《矿冶全书》以拉丁文写成,是第一部系统论述欧洲中部采矿和冶炼技术的专著,涵盖矿产种类、勘探技术、选矿、通风、排水、矿场管理等内容。

汤若望等人将其翻译为12卷本的《坤舆格致》,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又一代表作。

不过,汤若望并非完全按照原文翻译,而是结合明代的文化背景,对内容进行了挑选和删改。

现存《坤舆格致》抄本

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教授傅汉思曾研究对比现存的《坤舆格致》抄本和汤若望当年使用的《矿冶全书》原本,并分析改动内容背后的原因。

他指出,通过分析《坤舆格致》的译文,或许能更好地了解东西方煤矿利用的差异。

修历之争

汤若望在天文方面造诣颇深,曾因成功预判两次月食,而得到明朝朝廷的赏识,受命与徐光启等人合编《崇祯历书》。

清朝时期,他负责修正历法,并最终说服摄政王多尔衮,从顺治二年开始颁布新历,称为“时宪历”。这就是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农历。

但新历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1658年,杨光先上奏弹劾汤若望,指出新历法谬误,还把顺治的驾崩也归因于此。

最后,汤若望被判凌迟处死,新历被废。不过幸运的是,由于当时天降彗星被认为不祥之兆,加上京师地震,汤若望被赦免。

1666年,汤若望辞世,如他生前所愿被安葬在利玛窦墓西侧。三年后,清廷恢复使用新历,并为汤若望颁布祭文。新历从那时起便沿用至今。

今天的百科分享就到这里啦~

如果大家有想要了解的翻译小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推文中给大家安排上!

让我们下周五再相聚“翻译小百科”栏目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