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
——沙博理自述
翻译家、作家沙博理Sidney Shapiro(1915.12.23–2014.10.18),曾在1979年、1997年和2000年三度出版自传:
An American in China: Thirty Year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卅年》
My China: The Metamorphosis of a Country and a Man《情系中华五十年》
I Chose China: the Metamorphosis of a Country and a Man
从书名变化便可以看出,沙博理对中国的情感和依恋越来越深。他在中国度过了一生中三分之二的时光,逐渐融入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
沙博理出生在美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文名取「博学明理」之意。
他原是一名律师,后投笔从戎,转道入伍,被美国军方任命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退伍后他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继续中文学业。
1947年4月,带着对神秘东方的好奇,沙博理踏上了驶向中国的轮船,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上海之初,沙博理看到了倍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心生同情,在结识中共革命人士后决心支持中共革命事业。他曾帮助中共革命人士躲避国民党人的追击,也曾支持中国演员、作家凤子创办进步刊物《人世间》。
1948年,沙博理与凤子结为夫妇,而后他于1963年加入中国国籍。热爱中国文化、对待感情真挚忠诚的沙博理,一步步在中国扎根。
1949年,沙博理参加开国大典,担任新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局英文翻译。1951年,他与叶君健、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共同创办第一本英文版《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并担任译审。
工作之余,沙博理开始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完成的第一部译著是抗战小说 Daughters and Sons (原著为《新儿女英雄传》),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白洋淀抗日自卫队活捉汉奸的故事,这是西方出版的第一部红色中国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约16年间,沙博理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大多会先在《中国文学》连载,后由对外文化联络局下设的外文出版社发行,包括《家》(The Family),《保卫延安》(Defend Yan’an!),《林海雪原》(Tracks in the Snowy Forest),《创业史》(Builders of a New Life)等。他本人曾用「红色中国文学」来指代自己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
这些小说和中短篇作品,成为英语读者了解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中国和中国文学的重要窗口。
1967年起,沙博理全身心投入到《水浒传》(Outlaws of the Marsh)的翻译工作。译著于1980年出版,一经面世便收获国内外一致好评。曾有评论称,阅读沙版的《水浒传》,犹如品尝景阳冈上的「透瓶香」,一开酒坛便芳香绕梁,经久不散。
沙博理翻译《水浒传》是外文出版社于上世纪60年代所作的翻译出版规划的一部分,即由中外译者合作翻译四大名著:
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红楼梦》,美国汉学家罗穆士(Robert Moses)和任家祯翻译《三国演义》,英国汉学家詹纳尔(Francis Jenner)和汤博文翻译《西游记》,沙博理搭档汤博文和叶君健翻译《水浒传》。
翻译时,沙博理尽量保留原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读者展现真实完整的中国文化形象,传递出原作的「神」。
沙博理为《水浒传》的翻译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凭借这部译著于2010年12月获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1972年,沙博理调到人民画报社,任英文改稿专家。1983年退休后,沙博理继续参与国际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于2011年4月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4年10月18日,沙博理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9岁。
沙博理译著等身,一生共翻译了20多部作品,其译著总字数约一千万字。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他曾说,作为翻译家,他有责任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拥有最为丰富的文化传统。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但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园、我的家庭。中国社会有一种从容舒适的温暖和亲切感,我希望永远不要改变。
——沙博理自述
今天是沙博理先生诞辰106周年,谨以此文表达我们的敬意与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