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翻译必备手册】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傅雷《贝多芬传》译者序 傅雷(点击蓝字,了解傅雷生平故事)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译著恢弘,译文流畅,一生致力于用翻译抒发个人理想和艺术理念,激发民族精神,向青年人和广大读者传递希望和力量。 ![]() 傅雷(1908-1966) 青年时期的傅雷钟爱西方浪漫派文学,性格较为敏感激烈,不时感到狂躁或脆弱,但在读了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的《贝多芬传》(Beethoven)后,他便觉豁然开朗,「如受神光烛照」。 为此,傅雷决心翻译该传记,振奋同样处于苦闷与彷徨的年轻一代。 作为傅雷的初次正式译作,《贝多芬传》的出版并不顺利,1932年译完,1946年才正式出版。但傅雷并未因此受到打击,而是一鼓作气,继续翻译了罗兰「巨人三传」(Celebrity Biography)的另外两部——《弥盖朗琪罗传》(Michelangelo)和《托尔斯泰传》(Tolstoy)。 ![]() 「巨人三传」书影 1957年,傅雷接受《文艺报》采访时曾说,文艺工作是一项崇高事业,如果「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 由此可见,傅雷在翻译时会极大看重原作的内容,挑选自己认可并适合的风格,传递原作的精神。 1937年至1941年,傅雷完成了《约翰·克利斯朵夫》全四卷一百多万字的翻译,他通过流利自然的文笔,向当时处于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人民介绍了这部人类伟大的史诗,给处于黑暗的人们点燃了精神火炬。 ![]() 《约翰·克利斯朵夫》书影 1944年后,傅雷的翻译重点逐渐转向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翻译出版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幻灭》等15部作品。 在翻译时,傅雷十分严谨认真,常常「一改再改三四改」,始终坚持「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形成了繁而不杂、脉理清晰、层次分明的「傅笔」。 重译《高老头》时,傅雷感到「心长力绌,惟有投笔兴叹」,但本着对艺术的坚持和对自己的负责,他从未真正放下笔墨,将重译版改得「体无完肤」。 翻译《幻灭》时,傅雷先花了一年半时间做译前准备,阅读原著收集资料,后又花了一年半时间翻译、反复修改译文。三年翻译一部五十万字的作品,足见傅雷对翻译和艺术的真心与用心。 今天的百科分享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其他想要了解的翻译小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推文中给大家安排上! 让我们下周五再相聚「翻译小百科」栏目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