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饮食”的几则医话

 孙郎中 2022-04-28



平日里常有一些各类慢性疾病患者向我咨询,如何才能正确饮食,从而早日康复?我的建议是,不妨调节一下饮食习惯,试试不吃煎炸、烧烤、辣椒、火锅等物,并且最好能多素少肉,清淡饮食。其理由如下:一则这样可以养脾胃,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旺则气血化生充足,可以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二则,可以避免代谢出过多的痰浊、水饮、热毒等产物,从而避免多种慢性疾病;三则不少慢性疾病患者尝试过多吃素食,且尽量少吃或不吃多盐,或多脂,或有多种添加剂的超加工食品,一段时间后诸症缓解,甚至不药而愈。
我们饮食是为了生存及追求健康,那么,应该如何吃饭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我的观点是,吃的简单些,摄入的量少些,种类也少些,这样最利于养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后让脾胃健旺,自然气血充足而健康。吃的丰富和营养不如脾阳健旺,饮食的种类少一些,人体能少化生痰浊水饮热毒,反而不容易生病。反之,若一味贪求吃的复杂,花样多,种类多,量多,表面上看摄入了充足的营养,其实反而耗损脾胃阳气,脾胃一虚,百病丛生。另外,我们尽量吃本地和本季自然出产的食物,简单来说,就是吃市场上最多且价格最便宜的食物。清代大医黄元御说,“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胃气即水谷所化,食为民天,所关非细也。”这也在提醒我们,过食过多蛋类、肉类不一定就身体健康,吃过多水果、蔬菜不一定就营养全面!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换言之就是我们是靠天地而养着。我们之所以健康的活着,就要吸收天地的能量。就食物而言,天地的能量有两种,一种是植物,包括五谷、蔬菜、水果等,其中的能量是第一手的,因为直接来源于天地。动物吃了植物,我们再吃动物,那么动物肉里的能量就是第二手的。我的观点是,我们要想健康,就尽量多吃第一手的能量。我们能健康,源于阴阳平衡,脏腑和谐,气血和畅,精神健旺,而素食完全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由此说,肉食并非人人必吃。当然,对于那些精气神皆衰之人,必要时还是可以吃些肉食的。肉食属于血肉有情之品,能补助人体精、气、神三宝,填补下元亏损,适用于精气神不足,需要滋补强壮、填精益血之人。当然,食用肉食的前
提是你脾胃健运。一切以健康为原则!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鱼与肉属于血肉有情之品,虽然能以形补形,但亦会生火生痰,若脾胃运化功能不足,不容易造成痰、火积滞,化为病理因素。平日里,我常建议病人尽量多素少肉。为什么呢?既然已经患病,当然要养气血,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食能养脾胃,这是气血化生的基础。虽然肉为血肉有情之品,但我以脾胃为本。肉食多偏滋腻,不容易运化,反会耗损脾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