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有顺 简历

 阿年282 2022-04-29
 

谢有顺 - 个人概述


详细介绍:谢有顺,1972年8月生于福建省长汀县。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起,在《文学评论》、《花城》、《作家》、《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刊发表当代文学批评及思想随笔近百万字,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文学评论集)、《活在真实中》(思想随笔集)、《我们并不孤单》(文学评论集)等。主编有《文学新人类》、《爱情档案》、《新媒体女性》等丛书。2001年2月获'冯牧文学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现居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有顺 - 所获荣誉

1. 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

2. 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3. 第二届“冰心散文奖”。

4. “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2005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等奖项。

5. 《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评论奖。

谢有顺

6. 《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等。

7.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会秘书长。

谢有顺 - 个人著作

《我们内心的冲突》(文学批评集,广州出版社,2000)

《活在真实中》 (思想随笔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我们并不孤单》 (文学批评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话语的德性》(文学批评集,海南出版社,2002)

《身体修辞》 (文学随笔集,花城出版社,2003)

《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 (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于坚谢有顺对话录》 (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先锋就是自由》 (文学批评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此时的事物》(文学批评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散文二十讲》 (散文理论专著,2006年底完稿,待出版)

《小说的正统》 (小说理论专著,2007年底完稿,待出版)

谢有顺 - 真实写作

谢有顺强调“写作的尊严”的同时也渴望“真实”,他认为“真实在折磨着我们”他甚至不无偏激地认为“发生在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革命事件中,绝大部分都是由卡夫卡、普鲁斯特、博尔赫斯、罗伯·格里耶等人的文本经验直接诱

发的,从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作家对生存的确切体验,也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对艺术对生存的清晰态度。他们的立场都隐藏在上述大师的面影中而显得暧昧不清。”然而何谓'真实'呢?作家所看见的真实也许只是一种表象;每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呈现真实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的关于真实的本质,一个作家要接近这个真实,运用他的心灵显然必须多于他的眼睛。只有用'心'才能体验真实。

从谢有顺对当代作家诸如余华、北村、韩东、张炜、迟子建、格非等作品的细致分析,可以看出谢有顺的批评视角始终是对存在的追索。然而谢有顺在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写作时,失望难以避免。于是谢有顺写出:'我怀疑张炜以土地为中心的田园乌托邦、王安忆虚构的家族史,史铁生的冥思,张承志的愤怒能使人居住下来。我怀疑'的话语(《不信的世代与属魂人的境遇》),如此真实的写作又如何成为可能;写作又如何直抵存在的本质?谢有顺先生无法给出答案。尽管谢有顺说过:“在这个荒凉的大地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些真正的大师,用他们的勇气、人格、受难的姿态,尽其所能地在废墟上把人类残存的希望与信心聚拢起来,以获得一个完整的基础关怀人,解释未来新的生存。”但让我们灰心的是这些真正的大师都有是外国人,诸如福克纳,埃利蒂斯、英格玛·伯格曼等等,审视当下的写作,大师何在?也许人们内心的冲突'就緣于'真实的写作毫无可能的痛苦罢。绝望之后,希望在废墟中站立起来。

谢有顺 - 多彩人生

 《活在真实中》
谢有顺告诉记者,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靠近心灵中神圣部分的写作。而真正有力量的语言,也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到达心灵和事物的本身,而非远离它。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有顺的导师孙绍振说:“他以小小二十几的年纪,为什么就有了对中国当代文学条分缕析、挥斥方遒的气魄?只有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他的出发点不是世俗的人生的感叹,而是从精神天国投射向世俗人生的一道救赎之光。那个精神彼岸,是那样纯洁、崇高、风烟俱净。”
  
孙绍振指出:“正是因为这个精神向度的存在,谢有顺的文章中,才有我们所缺少的对于精神救赎的追求。他的诚惶诚恐、抵制谎言、拒绝游戏、为真实所折磨、为怯懦所折磨、为烦恼所折磨的主题,正是他的信念的真诚而自然的流泻。也正是因为自然、真诚,他的文章中才有了理论文章难能可贵的激情,或者叫作情彩。他那种行云流水的气势,他纷纭的思绪,像不择而出的奔流,绝不随物赋形,而是充满浩然之气,横空出世,天马行空,行与所当行,止于所不得不止,来不及作学院式的引经据典,好像他自己汹涌的思路已经流布了他整个篇幅,舍不得把有限的空间再让给那些死去了的权威哲人。”
  
一句话,谢有顺为什么这么红?是因为谢有顺“活在真实中”。
  
冯牧文学奖得主
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得主中,29岁的谢有顺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和谢有顺共同获奖的有莫言、乔良等著名作家。
  
冯牧文学奖的授奖词是这样评价谢有顺的:“谢有顺的朝气、锐气和才气令人欣喜。他的写作保持着文学批评的批判性品格,以鲜明的立论和泼辣的论辩介入纷繁的文学现状,表现了提出问题的眼光和勇气。他以犀利的思想评论见长,直面现代人的灵魂冲突,以批判的立场探讨当下复杂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矛盾,使批评呈现为一种激越、敏捷、具有冲击力的思想交锋。但同时,他也相对忽视了深入、细致的文本感受和艺术分析。”
  
谢有顺获奖的感受是:“谈不上意外,因为我对自己的写作有信心。此前有一两个理论杂志的主编对我说,由于你还太年轻,你得奖的时间有可能还会再往后推,我就反问他们:我年轻也成一种罪过了吗?他们就笑。你知道,中国的很多事情都与年龄有微妙的关系,评奖大概也不例外。但我还是很感激冯牧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在我还这么年轻的时候就给了我如此重要的肯定。说出来也许你不会相信,我不认识评委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多是文学前辈,也从来没有见过我,却对我并不成熟的文字有罕见的宽容。我想,他们是一帮真心想把评奖做好的人。”
  
多次为老师“捉刀”
在《活在真实中》的序言里,文学评论家孙绍振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谢有顺多次为他“捉刀”。第一次是谢有顺完全“捉刀”,署名为“孙绍振、谢有顺”。孙绍振说:“有一次,《文艺理论研究》主编徐中玉老师约我写一篇文章,写了亲笔信来。我刚刚从美国回来,对于中国当代文论,一时有些生疏。不得以请他(谢有顺记者注)试试,用我们两个人的名字合作一篇文章。他交来的稿子,不管我如何以挑剔的眼光去推敲,也只改动了两个字。稿子寄出的时候,本来是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的。但是编者张德林先生来信,出于某种不成文的规格,必须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我很为难,他却爽快地同意了。”
 
第二次依然是谢有顺完全“捉刀”,而且一写就是10多篇,署名是“孙绍振”。孙绍振透露说:“《小说评论》的王愚先生又约请我为他们写评论专栏。由于连续出访,我对于中国当代小说的熟悉程度已经远不如前了。我又一次请他代笔。这一次由于是连续性的专栏,而他当时大学本科还未毕业,用两个人合作的名义,怕在编辑部很难通过,暂时就用了我的名字。” 在当代文坛的某些领域里,谢有顺的名气甚至比他的导师孙绍振还要大。
  
曾是失学儿童
一位经常称“我的朋友谢有顺”的朋友告诉记者,谢有顺有私人飞机,这私人飞机是他的妻子的,他的妻子非常漂亮,也很有钱,却爱上了家中贫困却才华横溢的谢有顺云云。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求证谢有顺时,谢有顺哈哈大笑:“根本没这么回事,我妻子是个普通职工。” 但谢有顺家贫却是个事实,他还曾经是个失学儿童。谢有顺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经因为祖母去世等家庭变故而辍学了近一年,跟随父母到了外地。
  
谢有顺说:“当时连我自己都以为不可能再有读书的机会了,于是,小小年纪便开始自暴自弃。后来是我的语文老师和我的大伯坚持要我回去读书,我才回到老家,重新坐在教室里。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刚去世的祖母简陋的墓地就在我教室背后的山坡上,黄土是新的,很抢眼,连上课时我也忍不住往那里张望。每次目光与祖母的墓地相遇,我孤单的心便会被恐惧和悲伤深深地攫住。我就是在这种境遇下读完小学最后一年的,这样的记忆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谢有顺失学时年方11岁,他跟一个乡村老中医当学徒,背了一大堆的“汤头口诀”。谢有顺至今还问自己:“假如我成了一个乡村中医,又何尝不能过上幸福的人生呢?医生面对的是人的肉体,而写作更多的是面对人的精神,显然,后者要比前者艰险和痛苦得多。”
  
改变新生代批评家现状
在“文人相轻”的今天,年轻的谢有顺受到了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的普遍好评。贾平凹认为:“北方的评论家如下象棋,南方的评论家如下围棋,谢有顺的文章似有综合的味道,真好!”
  
著名评论家、澳大利亚《澳华日报》总编朱大可认为,从终极关怀出发展开文学批评,这令谢有顺成为商业时代的一个独特的声音:犀利、无畏,并且饱含着内在的精神性。他的努力改变了新生代批评家的现状。
  
著名作家、青岛市作协主席尤凤伟认为,谢有顺总能一针见血地道出一些真言。著名评论家洪治纲认为,在同时代的青年人中,谢有顺的智慧和学识几乎无人可攀。 著名作家格非说,谢有顺为人的诚挚、文章的才华、道德上的勇气都令人钦佩。“能够成为他的朋友,我颇感到荣耀”。 著名作家叶兆言认为,印象中,福建人天生适合批评。功成名就又身居要位的,大有人在。然而年轻人中,除了谢有顺,不知道还有谁,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谢有顺与他的前辈们截然不同,这或许是大家要关注他的缘故。

谢有顺 - 人物评价

谢有顺,阅读这位年轻文人的文字和心灵,常使人产生少有的感叹和沉思,是什么原因使这位青年文人在不到30岁的年龄就写出了如此深厚的作品?惊讶之余,不禁又有一种深深的敬仰,而对谢有顺所有的认识,都来自于他的这本名叫《活在真实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7月版)的作品集:有杂文、有随笔、有文学评论。在谢有顺的文字中,沉积着的是一位年轻文人在浮躁的世事中对人生真义的深沉思考。他的抵制谎言,拒绝游戏,为真实所折磨,为怯懦所折磨,为烦恼所折磨的主题,呼唤着、重塑着做人的应有的尊严、勇敢、真诚、良知和责任。他的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无不深入骨髓,震撼人心。

他的老师、著名评论家孙绍振这样评价他:“如果说。在我们这个多山的省份,人们的艺术和学术的目光,免不了为高耸的武夷山和太姥山所阻挡,乡土观念奇重的福建人一辈子把大王峰当作喜马拉雅山的大有人在,而谢有顺却以1.73米的个子,站在大学本科嘈杂的宿舍的窗口,目光一下子就超越了武夷山的大王峰,到达了天安门广场,到达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核心。”对自己的学生,孙绍振未免有钟爱之情,但若细读谢有顺的文章之后,你会对孙绍振的精确表述击节称赏。

谢有顺,1972年8月出生于福建长汀,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1991年起在《文学评论》、《花城》、《作家》等刊物上发表当代文学批评及思想随笔近百万字的青年文人,用自己厚重的作品,逐步赢得了众多文坛重量级作家的关注与好评。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从终极关怀出发展开写作,这令谢有顺成为商业时代的一个独特的声音:犀利、无畏,并且饱含着内在的精神性。”

著名诗人于坚说:“作为当前最年轻的学者之一,谢有顺具有敏锐、独立、不同凡响的眼光,未被图书馆和学院损害的艺术直觉以及真正的智慧和勇气。”当前,在这个看惯了评论家对作家和文本无关痛痒、蓄意奉迎的评论文字的时代,这些对谢有顺的评论显得是那么的贴切和恰如其分。

在这个金钱在各个行当叮当作响的商业时代,注重内心精神生活的作家,已如沙漠里决绝的独行者,但他们却“一意孤行”,苦苦跋涉,探寻着终极目标,构建着人类全面发展的精神大厦。有人说,这个时代鲁迅已经过时了,人们更注重的是消费和享乐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脆弱的心灵已承担不起任何社会、历史的责任,文化、艺术的追求,甚至做人的道义和尊严了。正因为如此,精神大厦的构建才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般艰难。而谢有顺就是这样一个不畏艰难的人。

真正有价值的写作,是那种不断地靠近心灵,靠近心灵中神圣部分的写作。

谢有顺 - 作家风采

谢有顺 - 相关词条

福建省长汀县福建师范大学广东省广东省作家协会
中山大学中国孙绍振作家张承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