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惜字纸也是敬畏文化

 xianfengdui111 2022-04-29

近来,“敬畏文化”这个关键词成为“热搜”。我则认为,敬惜字纸也是敬畏文化的行为。白纸上写了文字,纸张就承载了文字的尊严。因此,字纸就有了文化的灵魂,就值得人们持敬畏之心。

含有敬畏意识的民间传说很多,比如凡写过字的或印有字的纸,是不可随意丢弃在地上的,防止被人践踏,更不能带入茅厕充当解手纸。甚至恐吓儿童:若用字纸垫屁股底下坐着,屁股必生疮无疑;若用字纸书页扔入粪便污之,必将瞎了双眼。如此云云,都是为了彰显仓颉所造汉字的神圣与不可亵渎。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百姓的思想大都处于封建迷信的愚昧中。是年,《申报》居然登载这样的新闻消息:一女子用字纸拭秽扔入便桶遭雷击。还让官方当真,竟明文禁止在可能用来拭秽的纸上印字。1873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令各纸坊铺:不准在草纸上加盖字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成各类生活用纸,以免亵渎文字神灵。

其实,民间敬惜字纸的习俗早就形成了。《燕京旧俗志》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清朝时,一些民间出版商还大量出版《惜字律》《惜字征验录》《文昌帝君惜字律》等书,把对文字的尊重提到了神圣的高度。

文字从竹简中走到蔡伦发明的纸上后,承载中华汉字的纸就显得有尊严了,民间百姓对文字产生的敬畏心理盖出于此。鲁迅对民间敬重字纸的习俗也做过生动剖析:“中国的字,到现在还很尊严,我们在墙壁上就常看见挂着'敬惜字纸’的篓子。”

如何让神圣的字纸有个尊严的归宿?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有慎重处之的做法。百姓家中必备纸篓,接纳那些破损废旧的字纸。那么,积在纸篓里的字纸,又往何处送呢?送到焚纸炉里焚化。这些焚纸炉不是一般的垃圾销毁点,而是有身份的建筑,往往与社、祠这些公共建筑的礼遇一样。

焚纸炉有的建在文昌庙内,有的建在村口街头重要位置。武夷山有座镇国庙,庙里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敬惜字纸”炉,炉壁上的砖雕故事与科举考试相关,如独占鳌头等。据当地史料载,清代武夷山东部几个村落的秀才们,准备科举应试时所用过的旧废字纸,一律要送到镇国庙的化纸炉里来焚烧。

有的焚纸炉门两侧刻有对联,如“向吾还字债,俾尔继书香”“一炉纸化氤氲气,万古人存爱护心”“案有残篇须烂熟,都因字迹付鸿炉”,表达了人们的美好心愿。

笔者在江西省沿山县的鹅湖书院采风时,亦看到了书院东面设置的一座焚纸炉,上面刻着“敬惜字纸”四字。焚纸炉是专供书院内近百名师生焚烧弃之不用的文稿字纸。当年办学时,书院主管对师生用纸管理得很严,师生用纸不仅限量,而且要做到纸尽其用,纸需写满无法使用后才能投入焚纸炉。书院的这一做法,除体现师生对人类文明的文化载体——字纸媒介的敬重外,还体现了师生的节约用纸意识,确保废纸归炉的环境卫生意识。

古代书院的管理者尚且能以敬惜字纸为重,当下与之相比,民众的敬惜字纸观念则淡化了许多。走进一些公共场所,仍能看到遗弃的报刊纸、公函纸、广告纸。一些文字纸竟然被充当揩拭污秽的手纸扔在公厕里。就连垃圾堆里,也有大量被丢弃的书刊、广告之类的字纸,与生活垃圾沆瀣一气。且不说这些行为亵渎了文昌帝君的神圣,就其举止来说也不文明。

网络科技的发展,迎来了无纸化办公的新时代。虽然我们的纸张使用量与过去相比是越来越少了,但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文字与纸张仍会长期存在。只要纸媒还与我们的生活相伴一天,我们都要敬惜它们。要唤起大众敬畏文化的意识,就要从文化自觉开始,用行动来维护文化生态的洁净环境。

清代山东籍戏曲家曾衍东画过一幅“敬惜字纸”的条屏,题诗道:“惜字当从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难成;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古人对文字和纸张的敬畏与爱惜,留下了风范美德。敬畏文化,不妨从敬惜字纸做起。(邹全荣)

来源:福建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