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全国小语赛课教学设计:《第一次抱母亲》

 缘缘草堂 2022-04-29
  【教师简介】
  王晓辉,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深圳市南山区骨干教师,广东省阅读教学比赛特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同时在2008年、2012年代表南山区参加深圳市阅读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也曾到贵州、江西、厦门等地进行微型讲座、课题论坛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作为学校语文学科教研组长,能认真做好科组教研工作,勇挑重担,潜心研究,不断超越自己。
 
                苏教国标本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3课
           第一次抱母亲
深圳市南山区  王晓辉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爱心”为主题编排,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美。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阶段,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除了肩负着“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启下”的问题。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这个特点,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特别注重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特别注重语文意识、整合意识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美文。一个非常偶然的抱母亲的机会,引发了母子之间心灵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锤炼语感的好素材。但由于当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已使孩子们对父爱、母爱的认识变得淡化,加上文中人物所处时代久远,小学生的认知与文章之间有很大差距。因而,努力将文章中的母亲与自己的母亲产生关联,从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产生共鸣,唤起他们的真情实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力求引导学生在个体自学、小组研学、同桌互学、整合拓学的过程中走进文本,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辅以想象留白,谈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让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在课堂汇流,让课堂容量适度、结构优化、效率提高。从而实现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品读,受到心灵的启迪,感情的共鸣,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一终极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关注课文表达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体现自学互动,通过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在学生合作交流和教师导学中,相机渗透学习方法,将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入朗读之中。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用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唤起学生对母亲的崇敬、感恩、回报之情。
三、教学准备
1.预习单
2.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读   
 (二)引导初读,感知课文
结合预习单,明确初读要求
(三)检查初读,认读字词
结合预习单,检查读音词意      
(四)再读课文,要求读通
     结合预习单,梳理文章内容
 (五)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结合预习单,布置家庭作业
(另附预习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设置开放的自学
1.齐读课题,走进故事。
2.配乐读第一自然段
3.聚焦三处“没想到”,体会作者的心情;聚焦“作者的回忆”,体会母亲的形象。
学法提示:找→画→圈→品→写→议
先自读自悟,再小组交流
4.汇报交流
(1)聚焦三个“没想到”
出示句子: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
到我妈这么轻 。”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
担子。                                           
导学策略:
抓关  键词,体会作者吃惊、难过、愧疚的心情。
顺学而导,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学法。
(2)聚焦“作者的回忆”
出示语段: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
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语用选点:翻山越岭  年复一年
导学策略:对比词义  朗读想象
雨天,山路泥泞,一步一滑,母亲------;
夜里,摸黑赶路,行走艰难,母亲------;
夏天,烈日当头,酷热难耐,母亲------;
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母亲------;
  ……
(3)体会母亲的辛劳
语用选点:“我”的回忆。
这篇以语言描写为主的文章中,我回忆母亲过去辛劳的这段语言描写写得最
为详细,最为具体,突出了母亲当年的艰辛劳苦,也让作者的难过愧疚之意跃然纸上,是刻画母亲形象方面的浓墨重彩之笔。学生对这段回忆写了什么,不难理解。但为什么这样写?作者表达方法上的用意是什么?需要在此处停留,引发学生思维扎根,通过同桌互学讨论,解开作者的语言密码。
导学策略:
留白想象重担,体会母亲身轻担重。
妹妹考上大学,母亲……
哥哥要娶媳妇,母亲……
我在外地工作,母亲……
  ……
对比母亲变化,深化理解愧疚之情。
出示语段: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
这么差。”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品味对话写法,体会文章表达精妙。
(二)多法并用,升华母亲的形象
语用选点:两个反问句
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导学策略:理解护士眼中的母亲  联系自己的母亲
  小时候……
长大后……
拓展诗词中的母亲,渲染歌曲中的母亲
开掘“瘦”字意象,提示“瘦”字写法,强化“瘦”字书写,促进情感的升华
(三)对比两“抱”,解读泪水的内涵
导学策略:自读自悟,体会两次“抱”的不同
  出示句子:
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
我抱你入睡吧。”
  动情朗读,感受报母恩的真情
  出示语段: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
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创设情境,领悟行孝要及时趁早
(四)移觉练笔,言意兼得的训练
请你选择一个角色,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写下来。
母亲:我躺在儿子的怀里,忍不住流泪……    
“我”:我看着怀中闭眼流泪的母亲,感慨万千……  
护士:看着病房里这温暖的一幕,我……      
我:读着温暖的文字,看着感人的画面,我……  
(五)主题拓展,课堂内外的互通
推荐阅读书籍、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机动环节
读中发现对护士描写中,暗线潜藏的巧妙构思
  
板书设计:      



阅读课:第一次抱母亲

广东:王晓辉



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下)课堂实录
执教者:深圳市南山区  王晓辉
第二课时
   课前谈话:
  1、出示古文体,这是什么字?生:孝。理解字的意思:上面是老人,下面是孩子。
  2、师谈24孝中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引出新25孝“花布抱母”。(出示图片)你想到什么?
  生畅谈想法。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设置开放的自学
  (一)齐读课题,走进故事。
  师:读的时候要强调“第 一 次”,再读课题。
  (二)生配乐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读儿子的话:“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三)聚焦三处“没想到”,体会作者的心情;聚焦“作者的回忆”,体会母亲的形象。

1、师:没想到“我”这么一抱,竟然抱出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感受。请同学们在自由读课文中,要特别留意带有“没想到”这三个句子。一边自由读,一边找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圈出关键的词语,用心去品味一下当时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下来,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完成后,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2、学法提示:
  (出示:    没想到
    (找—画—圈————品—写—议)
    
        关键词语      作者心情
  板书:没想到
  3、学生自读自悟
  4、小组交流。
  5、汇报交流
  (1)生汇报句子,并谈感受,师点评。
  (2)相机出示三个带“没想到”的句子。
  出示句子:“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自由读这段文字。
7、生紧扣“翻山越岭”“年复一年”等语句来谈感受。
(四)再次出示句子: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师:这两个词都写出了母亲的辛劳,但他们所强调的意思一样吗?
生谈理解。
师:这里强调了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时间漫长。作者只用了两个不同的词语,却使母亲辛劳的形象跃然纸上,体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五)体会母亲的辛劳
1、生继续紧扣关键词“力大无穷”补充对该段的理解。
师:正是这种爱,使母亲能够……
生:翻山越岭。
师:还能够……
生:年复一年。
  2、创设情境读句子
  出示: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酷暑天,炙热难耐……
   寒冬夜,大雪纷飞……
   就这样,年复一年……
   指导读出慢镜头的感觉。
  3、再次齐读“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4、指导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读出低沉、缓慢的语气。
5、出示句子,配乐师生读。
  师:我早就该想到——
  生:母亲轻轻的,
  师:我早就该想到——
  生:我妈那么轻。
  师:我早就该想到——
  生: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想象其它情境。
7、用一个词概括母亲的身体。
生:轻飘飘。
生:瘦弱。            
生:我还想到了弱不禁风。
  8、指导书写“瘦”(田字格)
师范写,生练写。
  9、这个段落用的笔墨最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谈感受。
师:这段话写得越详细,就越能感受到母亲当年的劳苦,也更好地刻画出一个母亲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没想到”和万般愧疚之情。因此,根据写作的内容,详写一部分内容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六)出示句子:母亲笑了笑:“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师:从这两个反问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谈感受。
  2、师:读文章就是读自己。静静地回想,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
  (出示)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总是……
  3、生想象画面。
  4、汇报交流。
  二、多法齐用,升华母亲的形象
1、引读《诗经》《游子吟》《墨萱图》等古代经典里面赞颂母亲的诗句。
2、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
3、出示句子:
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报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1)生齐读
  (2)两次抱有何不一样?
4、动情朗读。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终于闭上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1)从“两行泪水”,你读懂了什么?
  (2)生答。
  (3)再次配乐齐读,读出对两行泪水的感受。
(4)文章的结尾有个省略号,究竟作者省略了什么?假如你是文中的作者,你会对天下的母亲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5)生想象画面,动笔写话。
    三、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
    
      没想到              报亲恩
                (冰雁、春天的足音、刘伟栋、章晓、曲曲现场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