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回响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2-04-30 发布于山东

求知求智求实求美

山东省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姜莲玉

浮躁的时候,读余映潮。迷茫的时候,读余映潮。

2015年10月23日,济南铁道大酒店金色大厅座无虚席,全国第七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如期举行。

八点三十分,一位身材清瘦,头发微卷,面容慈祥,戴着深度近视镜的长者走上讲台,他就是余映潮——学养厚重,深度睿智,年过花甲仍活跃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中学语文界,余映潮老师较为特别:他是从中学语文教研员的角度切入课堂教学实践的;他是50岁以后才走向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台的。前者决定了他的高度,后者成就了他的深度。

余映潮老师当日执教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五言诗《石壕吏》一课,“求知、求智、求实、求美”的教学理念贯穿教学始终。下面着重谈谈余老师这堂课极具特色的三个环节。

首先是美读欣赏。余老师引导学生将《石壕吏》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听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事、物、景跃出文面,让学生多方面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之美。余老师的朗读教学不仅目标明确,训练方法具体,而且注重以声传情,让学生走进文本,去领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在高效的朗读中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逐渐融入故事,亲近故事中的人物。其次是板块教学。余老师将《石壕吏》一课分“篇”、“段”、“句”三个板块——“篇的理解”、“段的分析”、“句的品味”,三个板块既独立又联成一体,整个教学流程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形,动与静、急与缓相得益彰。三个板块既着眼全篇,又关注了细节;既有揣摩、品味,又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后是自由发挥与提炼归结。余老师让学生在话题的引领下,静读思考,重点品析。他总是舍得给足学生时间去自我发现,引导、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最后,余老师在学生自由发挥的基础上,对大家品析的内容作了精当的提炼归结。这一环节集中体现了余老师深厚的学养,高超的教学艺术,成为整堂课的点晴之笔。

余老师曾说:“课堂上少些华丽的包装和热闹的形式,要从对文本的研读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才真正是语文课堂需要的!回归语言文字才是语文课堂的本质。”纵观余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华丽的导入,没有热闹的表演,没有煽情的结语。有的只是充分利用课文,精细研读教材;有的只是学以致用,丰厚学生素养。余老师以其深厚的语文功底和精湛的驾驭课堂技巧,以诗一般严谨优美的课堂结构和儒雅的学者风度,引领着学生在读、写、品、悟中畅游美妙的语文百花园。

近年来,大多数优质课让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的舒展与释放,看到的是老师们的自我陶醉与个人魅力,学生一会儿这,一会儿那,感觉也活动了,文本却抛在脑后,丢掉了最本质的东西。余老师的课,是不事雕琢的本质回归,表面安静而思维高效。余老师的课,板块分明、层层推进、高潮不断,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丰富”的设计理念。余老师的课,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关注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余老师的课,始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课堂上,余老师从容淡定,时时释放出诗意和美感,处处彰显着慈爱与智慧。

余老师是当今公认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能人,他在三个方面堪称一流,即一流的教研工作,一流的论文写作,一流的教学艺术。他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他还极力倡导:“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细腻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他主张,教师要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余老师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七本专著,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

真正的大家是“顶天立地”的,既有高深的理论,又能接地气;真正的高端是洗尽铅华后的质朴与真实。

余老师虽然不再年轻却依然魅力四射。他就像一朵清新淡雅永寓芬芳的小花,赏心悦目,优雅大方。

余老师的课堂虽然结构简约却蕴涵着深邃的思想、闪耀人性的光辉。余老师的课需要慢品细味,那份淡淡却醇厚的味道才会渗进听课者的心头——初听似乎平淡无奇,再听始觉味上心头,课终令人回味无穷!

操千曲而后晓声

山东省济南明湖中学  刘  健

精通一门技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书亦然;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教书亦然。“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观摩了余映潮老师的课后,这是我由衷的感触。

在“第七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我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讲的《石壕吏》。《石壕吏》是一首叙写苦难的叙事诗,构思巧妙,表达了诗人浓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内容厚重深沉,作为初二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余老师举重若轻,处理得恰到好处,课堂异彩纷呈。

《石壕吏》是一篇内涵厚重的古诗,体现了杜甫“诗史”的特点。余老师在这堂课上充分展现了他独树一帜的“板块式”教学设计,他巧妙地把教学环节设计为“篇的理解”、“段的分析”、“句的品味”三个大的板块,引导学生用“理解一篇——分析一段——赏析一句”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篇的理解”重在朗读体味。余老师在朗读指导上很具体,很到位,要求学生一定读出“诉说苦难的语速”、“叙述故事的语气”、“以声传情的语调”。“段的分析”重在阐释每一段的作用。余老师要求学生细读每一段,写出自己阅读的感受。“句的品味”重在赏析表达效果。余老师要求学生以“这个诗句让人惊心动魄”开头写出自己读某一句诗的感悟。

余老师的设计非常巧妙,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个“板块”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解决一个问题,教给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如“篇的理解”这一“板块”,通过读词、读句、讲读、个别读、齐读、范读、自由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再加上细致入微的点拨和点评,引导学生先对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感知,让学生学会在朗读中理解内容,领会情感,品味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再如“段的分析”和“句的品味”两个“板块”,都设计了“读写结合式”的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阅读某个段落或句子的感悟。“读写结合”是一种最高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余老师身体力行,用教学实践启示我们: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孩子们读起来,还要让孩子们写起来,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在其中了。

余老师的这种“板块式”教学,“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教学结构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优化,教学过程也更加生动。它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魔方,组合在一起充满新意,体现了余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整合能力,同时又给学生设置了充分活动的空间,不禁令人惊叹余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通过这节课的观摩学习,我还有一个特别的发现,那就是余老师特别重视归纳总结,这其中不但有引导学生的精彩总结,更有教师本人的独到精辟的归纳。尤为可贵的是,余老师的总结并不是从教参上搬来的,而是他本人的艺术创造。比如在讲《石壕吏》“段的分析”板块时,余老师做了精当的总结:第一段——开门见山,直叙其事。点明时地,人物出场。情景突现,扣人心弦。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生动描述,对照分明。概写场景,承上启下。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听字领起,展开故事。反常笔法,深写灾难。藏问于答,虚写差吏。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第四段——照应开头,收束全篇。写声写形,意味悠长。这是故事的结局。余老师这种独创的、精彩的总结性语言在课堂上比比皆是,令人叹服,敬佩他丰厚的文学底蕴和课堂语言的表现力。

聆听大师的课堂教学,目睹大师的教学风采,我觉得我是幸运的。课堂是短暂的,但留下的思考是无穷的。厚积才能薄发。余老师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500余篇,出版了十几部专著,在全国各地讲了几百节课,丰厚的积淀使他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千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余老师又是特别勤勉敬业的,正如主持人在授课前介绍余老师所说的那样,前一天晚上他还在认真地准备课件,为第二天上课精心备课。真的,你永远不知道别人有多努力!愿以此自勉。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3)》,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