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又称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了解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察舌验病,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有人称它是观测人体内脏变化的一面镜子,或检测人体各脏腑产生微妙变化的“寒暑表”。正如《辨舌指南》所说:“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现六淫之深浅。” ![]()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如舌尖部分多反映上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如舌尖部分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舌的中部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舌边(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据临床观察,如心火上炎多出现舌尖红赤或破碎;脾胃运化失常,湿浊、痰饮、食滞停积中焦,多见舌中厚腻苔;久病伤肾,肾阴不足,可见舌根苔剥;肝胆气滞血瘩常见舌的两侧出现紫色斑点或舌边青紫等。 ![]() 舌象能客观地反应人体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应位的浅深,病情的进退,在临床辨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两部分。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对辨证的检验。 基于这种认识,所以说舌象的状况,也是临床立法用药的主要依据。举例来说:如风温初起,外邪袭表,舌苔薄白,为邪在卫分,可用辛凉宣透的银翘散治疗。如果舌苔转为黄色,为邪入气分,同时伴有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症状者,可清气分之热,用辛寒清气的白虎汤治疗。假如舌质颜色变成红绛,标志邪热深入营分,宜用清营透热的清营汤治疗。一旦舌质颜色变成深绛或紫绛,为邪热深入血分,就应该选用凉血散血的犀角地黄汤来治疗了。 内伤杂病,如脾胃虚寒,则舌白无苔而润,宜用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炙甘草以健脾补气。心经有热,则舌尖红赤,宜用黄连、麦冬、竹叶以清心火。肝经有热,则舌边红赤,宜柴胡、栀子、丹皮等以清肝热。 胃有大热,则舌苔厚而黑燥,宜用石膏、知母等以清胃热。若肾阴虚较甚,则见舌质红绛而苔少,宜用熟地、天冬、麦冬等以滋补肾阴。 |
|
来自: 昵称76425749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