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侠肝义胆喻嘉言(13) | 忧劳成疾,这些症状要重视!

 古朴中医 2022-04-30 发布于内蒙古
Image

20

22

今天这则医案,患者表现的症状,现在很多人都有,要引起重视!这些症状就是:“食饮减少,肌肉消瘦,形体困倦,口中时时嗳气”。

Image

话说有一位叫陆六息的患者,应该是一位官员,上任以后恰逢饥荒,盗匪猖獗,这当官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啊,可谓是忧劳百倍。好在这位是体伟神健,气旺血充,从来无病。就算是这样,因为忧劳成疾,还是得了本文开头说的病,而且是一日轻,一日重,缠绵三个月了,这应该就是中医说的疟病。

喻老师仔细看过以后(察脉辨证),知道这个疟病,和饥饱劳佚有关,受伤在阳明胃经。下面是一段关于这个病机的具体论述。

Image

本来阳明胃经受伤,邪气浅而易愈。至为所苦者,是没弄清病之所在(阳明胃经),药不对证,反而伤了正气。如果知道病邪专在胃,那么胃是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区,一调其胃,而疟立止矣。

下面喻老师详细讲解了为什么说病邪只在阳明胃经

饮食减而大便转觉艰涩,是因为胃病而运化之机迟也;肌肉消瘦,是因为胃主肌肉也;形体困倦,是因为胃病而约束之机关不利也;口中时时嗳气,是因为胃中不和而显晦塞之象也。至于一日轻而一日重,也属于阳明胃经的症候,但这一点是一般人所不了解的,也是这个病机中最应该注意的部分。

总之人一身的病,与天时相召,所谓天人感应。很多风湿病、呼吸道疾病,就有很明显的这种反应。这里喻老师大概讲了疟病为什么忽轻忽重的道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原文。

Image

如果前面的医生知道这些道理,稍知分经用药,何至于迁延成现在这个样子啊!

现在最关键的是,“全以培养中气为主”。人虽然只有一个胃,却有三脘之分。“上脘象天,清气居多;下脘象地,浊气居多;而其能升清降浊者,全赖中脘为之运用”。中气旺,就能上下无碍。

所用六味地黄丸,凝滞不行之药,大为胃病所不宜,况于浊气上干,反以阴浊之属,扬波助流,尤无所取”。看来是之前的医生给用了六味地黄丸,显然是吃错药了。 

Image

昨日学习徐灵胎的《医贯砭》,今日学习此医案,忽有感悟。可能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很多医家受《医贯》影响,喜欢用六味地黄丸和八味地黄丸。《医贯》的作者是明朝赵献可,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这遭到清代徐灵胎的猛烈抨击。可惜他俩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任凭徐灵胎怎么抨击,赵献可也是无话可说。再说那时候也没有互联网,要是有互联网,他俩又恰好生活在同一时代,估计会天天上热搜,对于我这样的菜鸟,必是一场视觉盛宴。

Image

喻老师开的方子是理中汤,“今订理中汤一方,升清降浊为合法耳”。

——古朴中医2022022113

Image

附《寓意草》原文

推原陆中尊疟患病机及善后法

陆六息先生体伟神健,气旺血充,从来无病。莅任以后,适值奇荒巨寇,忧劳百倍,因而病疟。食饮减少,肌肉消瘦,形体困倦,口中时时嗳气,其候一日轻,一日重,缠绵三月,大为所苦。

察脉辨证,因知先生之疟,乃饥饱劳佚所感,受伤在阳明胃之一经。夫阳经受病,邪气浅而易愈,乃至为所苦者,缘不识病之所在,药与病邪不相值,反伤其正耳。诚知病邪专专在胃,则胃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区,一调其胃,而疟立止矣。

故饮食减而大便转觉艰涩者,胃病而运化之机迟也;肌肉消瘦者,胃主肌肉也;形体困倦者,胃病而约束之机关不利也;口中时时嗳气者,胃中不和而显晦塞之象也;至于一日轻而一日重者,此人所不经见之证,病机之最当发明者,其候亦阳明胃经之候也。

《内经·阳明脉解篇》有曰:阳明之病,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及《刺疟篇》又曰:阳明之证,喜见火,喜见日月光。何经文之自为悖谬耶?不知此正更实更虚之妙义,而与日轻日重之理相通者也。夫阳明得病之始,则邪气有余,故恶人恶火恶木音者,恶其劫邪也。及其病久,则邪去而正亦虚,故喜火喜日月光者,喜其助正也。

若是则时日干支之衰旺,其与人身相关之故,可类推矣。盖甲丙戊庚壬者,天时之阳也;乙丁己辛癸者,天时之阴也。疟久食减,胃中之正已虚,而邪去未尽,是以值阳日助正,而邪不能胜则轻,值阴日助邪,而正不能胜则重也。夫人身之病,至于与天时相召,亦云亟矣。使当日稍知分经用药,何至延绵若是哉!

迄今吃紧之处,全以培养中气为主。盖人虽一胃,而有三脘之分。上脘象天,清气居多;下脘象地;浊气居多;而其能升清降浊者,全赖中脘为之运用,一如天地定位,不可无人焉参赞之也。先生下脘之浊气,本当下传也,而传入肠中则艰,不当上升也,而升至胸中甚易者,无他,中脘素受饮食之伤,不能阻下脘浊气上乾清道耳。

试观天地间,有时地气上而为云,必得天气下而为雨,则二气和而晴爽立至;若一味地气上升,天气不降,则太空窒塞,而成阴噎之象。人之胃中亦犹是也,清浊偶有相干,顷当自定,设有升无降则逼矣。

故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胸中何窒塞之有哉?此所以培养中气为亟亟也。中气旺,则浊气不久停于下脘,而脐下丹田之真气,方能上下无碍,可以呼之于根,吸之于蒂,深深其息矣。

所用六味地黄丸,凝滞不行之药,大为胃病所不宜,况于浊气上干,反以阴浊之属,扬波助流,尤无所取。今订理中汤一方升清降浊为合法耳。

胡卣臣先生曰:说病机处花雨缤纷,令观者得未曾有。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