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大陷胸丸 病理:半热 里热 里实 水实。 方解:大黄8 葶苈子8 芒硝8 杏仁8 甘遂末1 白蜜20 这个葶苈子是一味寒性的下水药,对肺部、胸部的一些热性的、实热性的停饮有比较好的治疗作用。杏仁在这个方剂当中其实也是用它的祛水的、祛胸水的一个功能,另外它还有宣肺平喘、镇咳祛痰。从药物组成上看,就是在大陷胸汤的基础上,加上葶苈子、杏仁和白蜜,但是由于它这个剂型很特殊,所以说药物之间的比例变化非常大:其中大黄、葶苈子、芒硝和那个杏仁呢他要求把它做成粉,但是一次的服用量只有“弹丸大”这么一点,也就是 1 克。你像“弹丸大”就是我们打弹弓用的,打的那个子弹,就非常小了,所以说重量非常少。但是它甘遂的用量和它那个大陷胸汤用法和用量都是一样的,都是用的甘遂末,而且用的都是一钱匕,那么相对的甘遂的用量就非常大了。所以说我们说这个方剂是一个以“下水”为主要目的的一个方剂,那么这个方剂里边的蜜就用来缓解甘遂的毒性,它也能缓解整个方剂的一个剧烈程度。 症状:胸膈疼痛、短气、烦躁、心中懊恼、汗出、项强不适。 舌质:红。 舌苔:黄腻。 脉象:滑、数、紧、沉紧、沉迟有力。 现代疾病:膈间留饮、感冒之后,饮食过量,胸脘结痛、癫狂等。 51.大陷胸汤 病理:半热 里热 里实 水实。 方解:大黄6 芒硝16 甘遂1。 这个方剂中的甘遂,它是一味寒性的药物,有毒,它的功能是破积逐水,这个“积”是“积聚”的“积”,有很强的祛水的能力,可通二便。那么在这个大陷胸汤中的作用主要就是祛水。虽然从用药上看它是粉剂,但是它用量只有一钱匕。这个一钱匕,现在关于这个剂量单位弄得很乱,一钱匕恐怕是跟那个一方寸匕,有的地方解释跟一方寸匕是一般大,就是说一般的这个草木类的药粉呢,大概是 1.5g 左右,1g 到 1.5g 左右的样子。这个钱匕呢,估计应该是一种什么样呢?那个古代有一种钱,它就跟那个,那个形状就跟一个砍刀差不多,古代有这样的钱,大概是用那个东西去跟那个一方寸匕,衡量药的方法应该是一样的,大概是这么一种情况。只是这个剂量的方式不同,后来他解释就是它们的量上不会差很多,估计也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那个大概也就是 1g 到 1.5g,或是一般不超过2g 的意思,恐怕是。相对于其它的药物来说,它这个药量就比较少了,但是从这个方剂的这个祛水和泄下的功能来看,可以看出甘遂这个药它既有毒,而且药性也非常强烈。 这个方剂还大量地使用了大黄和芒硝,那么,所以说这个方剂祛热和祛水的能力都很强,就形成了一个泻下的峻剂。由这个方剂也能看出,这个疾病的急迫程度也能看出来:芒硝你看,这个芒硝和这个大黄的量都非常大,大黄用到六两,可能这是经方里边用大黄量最多的一个方剂。 症状: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便秘、烦躁、发热、口渴、呕吐、腹胀、不欲食、小便黄赤、不能平卧、吐涎沫、短气、但头微汗出、胸膈痞满、头痛项强、头晕恶心、多痰、心中懊恼。 舌质:红赤、舌燥、舌干。 舌苔:黄燥、黄腻、黄、灰黄、白厚腻、薄、腻。 脉象:寸脉浮关脉沉、沉紧、沉弦、沉实、沉滑、洪大、洪数、脉形似和。 现代疾病: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轻度肠扭转、机械性肠梗阻、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忌:绞窄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胆管炎、肝脓肿、肝硬化腹水、肝硬化之胸水、胃溃疡并发胃穿孔、胃痛、急性胃炎、胃石症、绞窄性膈疝、急性胰腺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脉膜疾病之胸腔积液、腹膜炎、渗出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脑血管意外、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肾功能衰竭、肾炎水肿、肾炎之胸水。 52.小陷胸汤 病理:半热 里热 里实 水实。 方解:黄连1 半夏3 瓜蒌实12 。 黄连去半表半里之热;半夏去水降逆;栝蒌是这个方剂当中的一个主药,用量也比较大,栝蒌是一味寒性的药物,它有解凝、缓下、去水、清热的功能。它特别有作用于热结于胸或者上腹部的这一类的疾病。它和薤白如果合用的话,专门用来治疗胸部疼痛。这个方剂当中,这个栝蒌用量,写的是“一枚大者”,实际临床经验看,这个栝蒌用量宜大不宜小,如果你要是用量偏小了,它那个作用就不太明显了。 症状:脘腹痛、发热、便秘、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胸腹胀闷、呕吐、尿黄、胸痛、咳嗽、喘促、咳痰、口渴、口苦、烦躁、恶心、头痛、神疲乏力、失眠、便溏。 舌质:红(尖红、暗红、红绛)、紫褐、淡。 舌苔:黄(黄、黄腻)、白(白腻、薄白)、无苔、黑垢、浊干、焦黄起刺。 脉象:滑、数、弦、浮、微弱、沉、细、濡。 现代疾病:急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肠蛔虫症、粘连性肠梗阻、胃肠神经官能症、胆道蛔虫、梗阻性黄疸、慢性胆囊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性胰腺炎、副伤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肺不张、肺气肿、肺炎、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胸膜粘连、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肺心病、精神分裂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胁间神经痛、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食道炎、食道憩室、慢性胃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肾炎、腹膜炎、淋巴结核。 53.三物白散 病理:半寒 半实 里寒 里实 水实 血实。 方解:桔梗3 巴豆1 贝母3。 桔梗是个平性的药,寒热倾向不明显,那么它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的作用;贝母呢是一个偏凉性的药,微寒,有润肺、散结、止咳、化痰的作用;巴豆是一个热性药,有毒,有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的作用。 那么要想理解这个方剂的话,在《金匮要略》的“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的这个附方里边,有一个“桔梗白散”,有这么个方子。这个方子呢和咱们这儿的“白散”的药物组成和剂量是完全一样的,可以互参。 在《金匮要略》里边呢它的原文是这样的啊,“《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糜粥者,为肺痈”。这是“桔梗白散”它的适应证。这个地方要如果说我们的思路再宽一点的话,它跟那个苇茎汤可做一个比较:这一个治的是肺痈,那个治的是也肺痈;临床表现也非常相似,但是一寒一热,一虚一实,可以这么说。 在这个方剂的方后注里边,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一点的,就是说服了以后,它说这个药服了以后,如果说病在膈上的会吐,那么在膈下的呢会下利。要如果说不下利的话,不利的话进热粥一杯,那么利过不止呢进冷粥一杯,这个在临床当中呢都有验证,确实有效。 所以说这儿啊,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一个问题来。古人说的这个寒热,实际上最终还是一个温度的问题。里热,你用了热药你就下利,然后你喝点冷粥,它就马上利就止了,这不跟温度有关么?当然说温度的背后是一个病理的问题,但是它这说的寒热最终还是一个体现在温度上。 症状:厥逆、大便不通、心下硬满、咳痰、 呕逆。 舌质:红、淡红、暗红。 舌苔:白、腻、黄、厚、薄、干。 脉象:沉、滑、细、弦、数、微、浮。 现代疾病:慢性气管炎、急性肠胃炎并发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渗出性腹膜炎、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白喉重症、流行性出血热、痫病、狂乱、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急性喉炎合并喉不全梗阻。 54.柴胡桂枝汤 病理:表虚 半热 半虚 里虚。 方解:桂枝3 黄芩3 人参3 甘草3 半夏3 芍药3 大枣5 生姜3 柴胡8。 实际上是一个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那么,这些药物和方剂咱们就没必要过细地去讨论了,这个咱们都比较熟,没有什么很特殊的。而且它那个适应证,也就是这两个方子的适应证,或许这个多一点,或许那个少一点,方剂呢也没必要跟着变,这是比较常见的病。 但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一是,这个药物的量的问题。这个方子实际上是小柴胡汤取了一半,桂枝汤取了一半,都减了半,换句话说,咱们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想一想,我们眼前有一升桂枝汤,有一升小柴胡汤,如果病人是一个柴胡桂枝汤证,那么你取半升的小柴胡汤,取半升的桂枝汤。那么为什么绕这么一个弯子啊?这说明什么?没让你把这两升倒到一块全喝下去,这里边我们能看出一个问题来,经方的用药量基本上就是咱们常规用药量的一个上限。当两个方剂合到一块的时候,这个药物的量就得减,从这也能看出来。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一个是古代的人,医疗条件不好,他不可能长期吃药,要求病人要好得快一些,这是其一。另外一个,古人呢,在体质上比我们现在人稍好一点,他们用药的量也会大一些。但是就是这样,从这儿我们也能看出来,这个药量已经是非常大了。你看桂枝汤这个方剂多么平和的方剂啊,小柴胡汤剂一旦要和它合到一块,要各减一半,要减量,从这个地方我们能看出来,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这个方剂的合方,它这是一组合方了,但是,这个合方的方式,从药量上看,它与那个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那种合法不一样。那种合法是简单的相加,大家可以去算一算,它是简单地相加,就是说相重复的药物把药量加到一块。但是这个方剂呢,不是。它是,凡是重复的药,只取一个方剂的,甚至像甘草这一味,它取的还是一个量少的,取的不是一个药量大的。这儿呢就是说,为我们经方的合方,又示范了一条新的方式。 症状:发热、恶寒、胸胁苦满、头痛、口苦、身疼(四肢关节疼痛)、呕吐、头晕、食少、胁痛(跟那个就是“心下支结”比较接近的)、胃胀。 舌质:淡红、红、嫩、淡嫩。 舌苔:薄白、薄黄。 脉象:浮弦、弦数、浮数。 现代疾病:胆囊炎,胆结石,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炎后综合症,脂肪肝,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术后腹痛,癫痫,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神经官能症,多怒,癔病,耳鸣,输卵管结扎后肢体麻木,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痛,胃酸过多症,或者说胃酸过少,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急性阑尾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合并慢性肝炎,肋软骨炎,心率失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心房纤颤,胸痹,还有一个中医的名字啊,咱说不太规范,这也没关系,我们能起到参考作用就行。高血压,感冒,流感,小儿扁桃体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性发热,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脂膜炎,急性心绞痛,胆道蛔虫,胃痉挛,肠痉挛,急性发作的胸腹痛,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夜半盗汗。这个夜半盗汗顺便跟大家说一下,特别是一些儿童啊,有盗汗的,他定时,往往有定时的这种特点。那么这个柴胡桂枝汤证的机会几率比较多。子时胸痹,急性胃炎,急性肾炎,急性泌尿系感染,面瘫,不寐,坐骨神经痛,无名高热,多囊肾发热,鼻炎,流行性出血热,术后肢体麻木,肺炎,肺结核,内膜炎,疟疾,眩晕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荨麻疹,夜尿症。 55.柴胡桂枝干姜汤 病理:阴性 半热 半虚 里寒 里虚 水虚。 方解:柴胡8 桂枝3 干姜2 瓜蒌根4 黄芩3 牡蛎2 甘草2。 方中的柴胡、黄芩可以解半表半里的热;桂枝、甘草这本身就是一个方剂,它可解太阳表证,也能降气冲;那么干姜呢肯定是温中补虚了;栝蒌根和牡蛎呢同用,有比较强的止渴的作用。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一个栝蒌牡蛎散,就等于说这里包括了这个方剂,用来治疗什么?治疗“百合病,渴不瘥者”。也就是说患百合病,以口渴为主要的症状反应。那么百合病本身就是一个虚证,可见栝蒌根它有比较好的补虚作用。 那么在这个方药当中,“栝蒌根”这个药值得我们注意。那么这个药性呢,不同的注家,换句话说不同的医家说法不一。那么胡老是这样解释:栝蒌根所主之渴,由津液枯燥所致,即所谓虚热证,故常伴有疲劳倦怠的证候,与石膏所主之渴不同。这是胡老在解释栝蒌根的时候,他写的这么一段文字。但是也有人认为这个药呢可以去痰饮。《中医辞海》里面呢对这个是这么说的,就说天花粉:性寒、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大家看《中医辞海》是比较权威的典籍了,但是对栝蒌根很重要的一个“特性”没有体现出来。虽然说从不同的角度看这味药,认识不尽相同,但是这个方剂从经方的应用看,它有下面这几个功能是比较能够确定:一个是它是寒性药;再一个呢它有止渴的功能;另外一个它有“补益”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那么大家你去看一看吧,把所有含有栝蒌根的方剂你都看一看,都存在着人“虚”的问题。 症状:往来寒热、胸胁支满、心下悸动、自汗、食欲不振、口渴、胁痛、神疲乏力、大便不调(包括了便溏与便秘)、小便不利、眩晕、腹胀、口苦咽干、恶心、失眠、形体消瘦、腹痛、肩背酸痛、喘促、头痛、心烦。 舌质:淡。 舌苔:白、薄黄、黄腻、黄白相间。 脉象:弦、细、沉、数。 现代应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症、慢性结肠炎、急性腹膜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感染、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流感、疟疾、无名高热、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泌尿系感染、老年尿闭、神经衰弱、癔病、神经质、癫痫、肺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门淋巴腺炎、胸膜炎、肋膜炎、附件炎、乳腺肿瘤、乳腺增生、月经不调、子宫功能性出血、急慢性中耳炎、头部湿疹、疖肿(疖是疮疖的疖)、结膜炎、甲状腺肿大、糖尿病、美尼尔氏综合征、阳痿、放疗后胃酸缺乏症、特发性震颤综合征、瘰疬、黄疸、结核性腹膜炎、不眠症、更年期障碍、神经官能症、心悸、亢悸、蓄脓症、耳下腺炎、口吃、头疮、紫绀病、产褥热、湿疹、过敏性皮炎、淋巴结核。 56.半夏泻心汤 病理:半热 里寒 里虚。 方解:半夏3 黄芩3 干姜3 人参3 甘草3 黄连1 大枣5。 半夏、干姜、人参、甘草这些药放在一块,温中健胃补虚。我们可以把它视为“理中汤”去了这个白术加半夏。这个白术和半夏呢都有去饮的功能,但是呢半夏的止呕是白术没有的。这四味药放在一起的话,它不单单有理中汤的功能,同时它还有止呕的作用,比理中汤恐怕还要好一点,就是强调了这方面的功能。要如果说把这四味药看作一个方剂的话,这里边还包括了半夏干姜汤和干姜人参半夏丸,这都是温中健胃止呕的方剂。黄芩、黄连,它既可以去半表半里之热,同时又都有止下利的功能。 症状:肠鸣、胃脘痞满、纳呆、呕吐、腹泻、神疲乏力、胃脘痛。 “肠鸣”这个症状在“半夏泻心汤证”里是一个很典型的症状,其它的症状有时候不一定是典型的。但是你只要是出现肠鸣,而且没有明显的“甘草泻心汤证”和“生姜泻心汤证”的话,生姜泻心汤呢是干嗳食臭,他嗳出的那个气,有不消化的食物的味道,其它的症状跟半夏泻心汤基本上是一样的。那么甘草泻心汤呢,它常常是伴有口腔溃疡啦或者说是白塞氏症一类的,要如果说没有那个的话,凡是肠鸣再伴有腹泻,吃饭不好,胃肠不好的诸多胃肠疾病的话都是“半夏泻心汤证”。 舌质:红、淡红、暗、淡胖有齿痕、边有瘀斑。 舌苔:黄腻、白腻、薄黄、薄腻、白。 脉象:弦滑、弦细、弦数、弦、沉细、细弱。 现代疾病: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疣状胃炎、胃下垂、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肠淤积综合症、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消化不良、胃窦部溃疡、胃角部溃疡、胃大弯溃疡、胃小弯溃疡、上消化道出血、消化系统溃疡性大出血、喷门痉挛、急性肠炎、慢性痢疾、菌痢、慢性结肠炎、小儿腹泻、小儿消化不良、胃功能失调、便秘、胃扭转、胆囊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消化道肿瘤、胰头肿瘤、急性食道炎、食道癌、胆囊癌至肝转移、喷门癌、幽门梗阻、食道中段癌术后综合征、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转氨酶持续异常、胃粘膜脱垂多涎症、假性胰腺囊肿、慢性胰腺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炎尿毒症尿猝性肠炎、慢性肾炎后期、尿路感染、高血压、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心病心衰、心房纤颤、妊娠恶阻、子烦、子渴这些东西有点是中医的病名啊,妊娠泄泻、妊娠呃逆、行经口腻、不孕症、闭经、带下、慢性支气管炎、失眠、头痛、梅核气、阳痿、早泄、遗精、过敏性鼻炎、口腔溃疡、美尼尔氏综合征、顽固性智齿、手术后顽固性呕吐、湿疹、带状疱疹、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肝血卟啉病、小舞蹈病、午(子)时夜汗、神经失调、胃肠型感冒、黄疸、耳鸣。 57.十枣汤 病理:半热 水实。 方解: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大枣肥者十枚 芫花、甘遂、大戟这三味药是主药,另外一味药呢在方后注里边是大枣,它用的是十枚。这三味主药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去水的功能比较强。而且这三味药放到一块,去水的功能就很强了。同时呢你看这个病人啊,为什么弄了这三味药?那大陷胸汤为什么不用这三味药?你看这三味药啊去水的能力很强,但都有毒,能少用就少用。那个大陷胸汤,它有芒硝、有大黄,去水的力量那个芒硝大黄啊跟着什么药下什么东西啊,下热、下实,同时有甘遂在,下水的力量就已经很大了,所以没有用芫花和大戟。但是这个地方有里虚,而且这个水呢,还有水结,得把这个水去掉,那么怎么办呢?就加强了去水的药。可是去水的药加多了以后里边毒性就大了,都有毒这三味药。其它的像什么茯苓啊、白术啊那类的药,那类的药解决不了这问题,就非得这种药。那么这种药如果用得多了以后,毒性相对的就增大了,毒性增大了以后呢你看用了什么办法?用了大枣。这个大枣啊,即能补里虚、又能缓解这个药的毒性,同时呢它大枣本身也能下水。你看这古人这组方,就非常精妙。 症状:胸痛、腹胀大、呼吸急、不能卧、纳呆、浮肿、尿少。 脉象:弦、沉、滑、有力的脉、实、紧、大、浮、细、弱、小。 舌质:淡、红、紫红、暗红、瘀斑、胖大。 舌苔:白腻、薄白、滑、薄黄、黄白。 现代疾病: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肺癌、腹腔积液、肝硬化腹水、急性肾炎、急慢性肾炎水肿、肾小球肾炎水肿、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心源性水肿、类风湿、神经分裂、自发性气胸、腹膜炎、红斑狼疮、晚期吸血虫病、小儿耐药菌珠肺炎、顽固性便秘、慢性肥厚性胃炎、良性颅内压增高症。 58.大黄黄连泻心汤 病理:半热 里热 里实。 方解:大黄2 黄连1 黄芩1。 这个方子在《康平本》由三味药物组成,但是在《宋本》里面只有两味药,这个还可以详细的讨论。这三味药是: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这个《宋本》里面为什么会变成了两味药?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当时宋代的校正医书局的林忆他们,在方后注解的后面加了一个按语,这个按语我们看一看,里边可以给我们好多的启示:“臣忆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两味,又,后附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视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那么他后面呢加了一段按语。那么我们看看在这个按语里边,我们能看出些什么来?《康平本》和《宋本》我们把这两个版本如果说对照一下的话,可以发现这么几个问题,从这个方剂方面,我们发现几个问题? 宋代校正医书局在校正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只用了一个版本。因为这个按语里边说的很清楚:“诸本皆二味”。什么意思呀?就是说他用的不是一个版本。他很可能就是说在他当时能找到的所有的版本,都做了参照。校正嘛,就是看里边还有什么?版本之间还有什么?版本与版本之间进行校对,有哪一个更合理一些?有哪一个缺少东西?哪一个多了东西?也就是说校对一下。但是从这儿,我们明显能看出,它绝对不会包括《康平本》这个版本。“诸本”也就是说,他能找到的版本都没有,都是两味的。但是《康平本》却是三味的。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没有见过《康平本》这种版式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呀?能够看出王叔和第一次整理《伤寒论》之后啊,虽然是被抄出去了,但是流传的范围非常的小。那么后来呢,随着第二版比较盛行以后,这个第一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的这个《康平本》,这个版式的就慢慢地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不如第二版全。恐怕在当时啊,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人,认为全了,就比较好了。至于说它原来是什么?见到的就很少。另外呢,就是说有见到的人,恐怕他也会搜集第二版放在那儿,因为第二版内容比较全嘛。加入了很多的“可与不可”等等的,加了很多的内容,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呢,《金匮要略》当中也有这个方剂,它的方名呢是“泻心汤”。药物组成与剂量和《康平本》中的这个方剂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可以佐证《康平本》这个方剂不是错的,绝对是对的。它不可能那个流传到日本的这个版本,然后又它错了,然后反倒是,又跟我们大陆的版本传下来的这个《金匮要略》不谋而合?这个是不可能的事儿。所以说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它可以佐证《康平本》当中的这个方剂没有错,它同时也能佐证《康平本》本身的真实性。理由呢跟刚才是一样的。另外它还能证明什么?还能证明当时的校正医书局在校正《伤寒论》的时候,还没有发现《金匮要略》这个书。我们现在知道的史料记载,这个《金匮要略》是在书库里边一个角落里边放着,被虫蛀了。后来偶尔发现,偶然的机会发现的。但是看这个情况,估计林忆他们在校正这个《伤寒论》的时候,恐怕那个《金匮要略》在库房里边还被虫子咬着呢,没人知道呢还?估计是这么一种情况。那么要如果说《伤寒论》刚刚校正完,就发现了《金匮要略》,在《金匮要略》当中,又发现了“泻心汤”这个方子,他反过来还来得及对《伤寒论》再进行修改。但要如果说一旦刊行出去了,那就没法修改了。发行出去了就没法修改了,这肯定是发行出去了以后,才发现了《金匮要略》。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呀,就是“甘草泻心汤”这个方子,咱们后边马上就要学到了。“甘草泻心汤”当中缺了人参,缺了人参呢,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因为什么?因为《金匮要略》里边“甘草泻心汤”有人参,也能说明这个问题,这是第二个问题。 那么第三个问题,我们从林忆他们所加的按语当中,我们能看到啊,对于方剂中这个药物缺味的这个校刊过程,是非常严谨的。甚至我们可以一直延续到?就是宋代及其以后的这些历代的注家对《伤寒论》所持的态度,非常慎重严谨。大家想想作为宋代官方的权威机构校正医书局那些人,都是专家呀,按我们现在说,是国家的一流的对医书校正方面的一些专家。他们在明显地看出有问题的情况下,没有采取加补的这种办法,而是宁愿加这么一大堆的按语也不做更动,而且还一直延续到今天。这就说明后来的人,对这个《伤寒论》本身这个态度非常的严谨。 这个方剂当中黄芩黄连都是寒性的去热的药物,两味药呢特别是对半表半里的热也包括里热了,有很好的清除作用。那么这个大黄在这个方剂当中呢,主要的作用就是助黄芩黄连清泻浊热,我们从大黄在这个方剂当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个药物的理解。这个方证因为没有里实,方中只用了大黄,它没有像那个承气汤,那个枳实、厚朴之类的一些行气消胀的一些药。可见什么呀?可见这个大黄呀,它不是去里实的一个专用药。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强化和它配伍的药物的泻下的力量。你比如说它和那个清瘀血的药物配伍它就能强化下瘀血的作用,比如抵挡汤、抵当丸;那么它要如果与温热药配伍的话呢,它可以下寒,你比如大黄附子汤;它要与那个行气消胀的药配伍呢,它还可以下实,你比如像三个承气汤;那么它要是如果说跟那个去水的药,如果说配合的话,它也可以加强去水的力量,你比如说像大陷胸汤之类的;那么这个方剂呢,就是去热。所以说呢它跟黄芩黄连配伍,它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下热。 那么这个方剂呢也应该是属于一个汤剂,但是它这个煎法呢比较特殊。他要求把这三味药,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沸水,就是开了的水进行冲泡,而且侵泡的时间也不长,像这个啊,像这儿要求的,咱们在临床当中啊可以灵活的应用。你要是如果说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像病如果说重一点啊,如果说体质好一点,那个你直接为他熬汤剂也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症状:心下痞满、胸痞满、胸痛、胸中滞痛、脘痞、胃痛腹胀满、衄血:鼻衄、肌衄、目衄,吐血、呕血、咳血、便血,口干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质:绛红、淡红、晦暗瘀点,舌稍褐色,舌面溃疡。 舌苔:黄、干燥、少津、苔厚、苔薄、苔腻。 脉象:数、弦、滑、有力、无力、濡、涩、沉、缓、大、浮、虚、弱、微、洪、迟、芤、紧、实。 现代疾病:急性溃疡性口腔炎、口腔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胆道出血、急慢性胃炎、急性胃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细菌性痢疾、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胆道出血、伤寒(这个伤寒不是咱们书中说的伤寒,是西医说的那个副伤寒之类的那一类的伤寒)、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酒客热痞(这应该是中医的说法)、贲门撕裂(这个贲门撕裂包括狂暴出血、下血如注,这是很重很急的病,咱们一般其他的方证,涉及到这类疾病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我们通过临床统计资料,你要如果说现在目前有一个印象,等你将来碰到这一类的疾病的时候,你会考虑有没有这种方证,可以帮助你辨证)、高血压、高血脂、动脉血管硬化、脑溢血、脑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症、血卟啉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结核、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肺性脑病、支气管扩张、胸膜炎、多种原因所致的咯血、鼻衄、精神分裂症、癫狂、失眠、头痛、肝豆状核变性、白喉、急性咽炎、化脓性腮腺炎、急性口腔溃疡、口鼻生疮、鹅口疮毒、三叉神经痛、面瘫、耳疖、眼痈、针眼、风驰疮疖、风弦烂眼、天行赤眼、急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眼外伤、目衄、鼻衄、齿衄、牙痛、唇肿、急性结膜炎、表层巩膜炎、沙眼性角膜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子宫内膜异位、多汗症、脂溢性脱发、急性湿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烧伤、肾盂肾炎、糖尿病性肾功能不全、银屑病、慢性骨髓炎、乙型脑炎、急性扁桃体炎、疮疡、子宫出血、痔疮出血、牙龈炎、外伤前房积血、失血性休克。 59.附子泻心汤 病理:阴性 半热 里热。 方解:大黄2 黄连1 黄芩1 附子2。 黄芩、黄连都是寒性的去热的药物,特别是对半表半里的热也包括里热了,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大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助黄芩黄连清泻浊热,我们从大黄在这个方剂当中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个药物的理解。这个方证因为没有里结实,方中只用了大黄,它没有像那个承气汤,用那个枳实、厚朴之类的一些行气消胀的药。可见这个大黄呀,它不是去里结实的一个专用药。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强化其它药物,和它配伍的药物的泻下的力量。如果和治疗血瘀的药配伍呢,它就能强化下瘀血的作用,比如抵挡汤、抵当丸;如果与温热药配伍的话呢,可以下寒,比如大黄附子汤;它要与那个行气消胀的药配伍呢,它还可以下实,比如像三个承气汤;那么它如果跟去水的药配合的话,它也可以加强去水的力量,比如大陷胸汤之类的;那么这个方剂呢,在这个地方主要就是去热。所以说呢它跟黄芩、黄连配伍,它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下热。附子呢,说明机体陷于阴证,机能沉衰。 症状:心下痞满、恶寒、便秘、恶心呕吐、口苦咽干、手足不温、食欲不振、自汗出、神疲乏力、心烦、脘腹痛、腹胀、下利。 舌质:淡、红(暗红、尖红)。 舌苔:黄(黄腻、黄干、黄厚、薄黄)、白、灰腻。 脉象:沉、弦、数、细。 现代疾病:慢性胃炎、肠炎、溃疡出血、食物中毒、流感、菌痢、鼻衄。 60.生姜泻心汤 病理:半热 里虚 里寒 水实。 方解:生姜4 甘草3 人参3 干姜1 黄芩3 半夏3 黄连1 大枣5 。 这个方子实际就是半夏泻心汤加了一味生姜,生姜的量加得比较大一些,是四两,把干姜的量减少了,由三两减为一两。所以这个方剂的适应证和病理状态与半夏泻心汤非常接近,但这两个方剂之间的区别,也就是一个“干嗳食嗅”这个证,是一个鉴别点。 另外从这个方剂的干姜和生姜同用的这种配伍当中,可以显示出经方组方的严谨性。同时我们也能从这一点上,可以想到许多的问题。你看,虽然说干姜就是由生姜加工而来的,通过日晒或用微火烘干制成的,但是两者的药性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咱们中医界解释最多的就是干姜温中,守而不走;那么生姜哪则是走而不守。实际它就说明这个干姜温中补虚的力量大于生姜,而生姜解表的作用又大于干姜。但尽管是这样,我们仔细再去分析下的话,这种解释对生姜泻心汤里边干姜生姜同用的这个药物之间的差距,还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也就是说,从这个方剂里边生姜和干姜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差距?恐怕不太容易解释得非常恰当,而且还得说是生姜的比例大于干姜。那么咱们从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泻心汤要做一下比较的话,只有生姜泻心汤这种组方的方式,而且得是生姜大于干姜,非得是这么一种组合,它才能治疗“干嗳食嗅”。其他的两个方剂治这种有类似症状反应的疗效就不如它,这里边区别就在干姜和生姜的药性方面。我们再进一步地分析,还可以发现什么?这个经方的组方的变化,完全是从临床实践而来的。大家看,经方里面这两本书,你把它全部都研究透,它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解释药性的,就只有《金匮要略》里边有一个地方提到了本来应该用麻黄,但是不用麻黄用了杏仁那个。但是恐怕那个解释不是出自仲景原文,那是后人加的。你像生姜泻心汤这个方剂,它的药物变化在于两味药性基本一致的这个药物地变化上,而且出现了这种变化以后,这个方剂的适应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如果从这个角度,我们再回过头来再重新审视一下时方的组方特点的话,你不难发现,它实质上就是医者许多地方是主观臆想。自认为是随证加减,越加药味越多,自己心里感觉很好,因为凭着他自己掌握的对药物认识的那些知识,他感觉这样下去以后,用他的那套辨证理论,归经理论,按照他对药物的理解,他感觉到我辨证的这个人加上那些药以后肯定疗效很好,但是实际上常常临床当中越加药味越多,到最后自己都感觉老是得不到要领。有时用这个方子,时方里有一些方剂,它说我这方剂是治里虚的等等,你按照它说的指征去用,时效时不效。就是说这种总结常常是跟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接轨。还有一些现象,比方说时方里边,用时方的理论组方的也有跟这个生姜泻心汤类似的这类的情况,比如说,白芍、赤芍同用,白芍多少?赤芍多少?常常是白芍 15 克,赤芍 15 克;有的是苍术、白术同用,这一类的情况很多;独活、羌活同用。但是这种同用,比如说白芍、赤芍同用,什么意思哪? 症状:胸脘痞满、泄泻、肠鸣、恶心、胃脘胀痛、纳呆、干噫食臭。 舌质:红、淡红、胖大、齿痕、暗淡。 舌苔:白、白腻、薄白、黄、滑。 脉象:弦滑、弦紧、沉滑、弦细。 现代疾病: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十二指肠吸收不良综合症、胃窦炎、胃扩张。 61.甘草泻心汤 病理:半热 里虚 里寒。 方解:生甘草6 黄芩3 干姜3 半夏3 大枣5 黄连1 人参3。 实际上它就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把甘草的量加大。 它的适应证呢,也就是半夏泻心汤证虚证更为明显了。那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方剂中的甘草,虽然方剂当中要求是用炙甘草,但是在实践当中证明,特别是在治疗口腔溃疡这一类疾病的时候,使用生甘草的效果要优于炙甘草;而且实际用量呢,往往比原方里的四两这个量还要大一些,常常是在六两以上。由此可见,这个甘草不单可以补虚缓急,它还有治疗因为虚热而导致孔窍部位的这些粘膜溃疡性疾病的这一类功能。那么,现代医学研究,说这个甘草啊,能刺激人体这个粘膜粘液的分泌,从而起到一个保护修复粘膜溃疡面的这么一个作用。这只是说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可以看得到的这一块。说它为什么有这个作用?实际上还是不知道。但是呢,这也毕竟是一个进步,可以让我们对甘草这一味药的功能理解得比较具体一些。所以说,对于像口腔溃疡、白塞氏综合征之类的粘膜性溃疡疾病,像这个方剂就有比较好的疗效。 症状:泄泻、心下痞满、纳呆、口腔及阴部溃疡、肠鸣。 舌质:红、淡、淡嫩、胖大有齿痕。 舌苔:白腻、薄白、黄白、黄白腻、薄黄、白、无苔。 脉象:虚数、细沉、弦数、滑数、弦细。 现代疾病: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窦炎、胃下垂、消化不良、溃疡病、胃脘痛、慢性胰腺炎、肝胆疾病、肠道易激综合症、严重腹泻导致的低钾症、食道裂孔疝、胃脘颤动、噤口痢、白塞氏综合征、口腔溃疡、淋病、尖锐湿疣、急性尿道炎、外阴龟头溃烂、女性阴周或前阴溃疡、舌溃烂、不眠症、神经官能症、癫痫、心房颤动、心力衰竭、艾滋病、外阴腐蚀。 我们把这三个泻心汤简单地说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心下痞硬、偶尔肠鸣下利”这一类的症状,这是“半夏泻心汤”的主要的症状反应;同时也是这三个泻心汤的常见的症状反应。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出现“干噫食臭”并偏于“下利”的,那么就可以确定为“生姜泻心汤证”;如果出现“粘膜性溃疡”类疾病的,或者说是阴虚而造成的“精神方面疾病”的,即可认为这是“甘草泻心汤证”。这就是它们之间主要的区别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