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三师吴凤祥——【铁兵散文】铁道兵的名字永远镌刻于劳动节

 老兵原创之家 2022-05-01 发布于黑龙江

欢庆五一劳动节


【铁兵·散文】(原创首投)

          铁道兵的名字永远镌刻于劳动节

                          吴凤祥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也将创造未来。是劳动,使浩瀚的荒原变成了万亩良田;是劳动,建成了今天的万丈高楼;是劳动,筑就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是劳动,让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新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人们都在赞美劳动,赞美劳动人民。

 然而,在铸造共和国大厦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不能忘却,还有一个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披星戴月、夙兴夜寐、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手足胼胝、劳筋苦骨、埋头苦干、发奋图施,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创新劳动的英雄群体——铁道兵。

 铁道兵用双手构造起新中国崛起的框架,用坚强的臂膀挺立起新中国不屈不挠的脊梁。在35年的征程岁月里,脚踏祖国的大地,挽狂澜于海疆,征林海于大兴安岭,气吞山河于云贵川,吞风饮沙于瀚海黄沙,迎风斗雪于青藏高原。

是铁道兵“移山填海”的忘我劳动,建造了新中国第一条跨海通道——鹰厦铁路。大陆的军援物资到达厦门后,美第七舰队退出了台湾海峡。

施工中,王震司令员亲自带领工作组进入倚天而立,石坚似铁的大禾山隧道,他和干部战士一样打风枪,一起研究改进施工方法,鼓舞士气,工效提高两倍多,提前118天打通了天然屏障的武夷山脉。施工部队大胆采用爆破扬弃法,加大药量,移山填谷,一次投放炸药234吨,一炮炸掉3座山头,把戴云山等山峰削平。填海中铁道兵驾着小船,鏖战大海。头晕、呕吐全然不顾,风急浪高,抛石不停,创造了一列式拖带和快速抛石法,硬是把一条长5公里、宽19米的长堤劈波斩浪,跃出海面。一条漂浮于碧海蓝天之间的白色玉带像海上的游子被祖国母亲伸出的手臂揽入温暖的怀中。这实实在在的忘我劳动,不是人间壮举吗?

是铁道兵不畏酷寒的艰苦劳动,修通了“高寒禁区”的嫩林线。不仅盘活了国家经济和资源脉络,而且使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跨越了千年的发展,融入了人类的现代文明。

1964年国家组织开发大兴安岭大会战,嫩林铁路的重担落到了攻坚克难的铁道兵身上。这里是难以涉足的“高寒禁区”,连强悍的游牧民族鄂伦春人都不涉足的“西里泥”。(即:“难以生存的死亡之地”)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期间,为了掠夺我国的林业资源,曾4次闯入未能站住脚,主要就是熬不过大兴安岭寒冷的夜晚。建国后国家曾两次开发,都无功而返。铁道兵知难而进,面对“滴水成冰,吐痰成钉”的大冰窖,他们创造性的发明了“地火龙”,在这人类“禁区”的“西里泥”站住了脚。

施工中逐步积累了一套严寒气候下的施工方法:利用高寒冰冻快的特点,采用逐层冻结、逐层剥冰的“冻结法”开挖桥涵基础;用“扒杆船架桥法”巧架便桥;以低温早强混凝土灌注桥梁墩台,或用铁板炒、开水烫为砂石料增温后搅拌灌注;用“爬坡车运土”、“穿心锤打桩”等技改方法加快施工进度;沼泽地施工反扣“塔头”,减少春融后换填土方的工作量;架起挡风墙,引寒风进基坑,降温促冻,解决基坑渗水问题的“引冷促冻加速桥基开挖法”;在路基冻包地段,采用爆破法开拓前进……。铁道兵以“铁锤砸开千重岭,壮志融化万年冰”的生命豪情;以“热血融化千年雪,钢钎凿透万重地”的豪迈气概,以“干劲横扫漫天雪,豪情似火化冰霜”的艰苦劳动,用热血和青春,用革命者主人翁的工作态度和精致优雅的科学创新精神,修筑了嫩林铁路。嫩林铁路干支线全长847.26公里,桥梁总长6552米,隧道山洞10573米,涵渠13529米,牺牲烈士207名,平均每4公里就有一名铁道兵战士为之献出了生命。

是铁道兵以命相搏的英雄劳动,修筑了80年代被联合国评为20世纪代表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首的成昆铁路。

穿行于四川、云南的万水千山之间的成昆铁路,在大渡河、金沙江两岸,山高谷深,川大流急,线路迂回重叠,经过地区有气温高达四五十摄氏度的“火沟”,有常年积雪的雪山,有烈度7~9度的地震区,山体错落,岩石破碎,溶洞、暗河、断层、流沙、瓦斯、岩爆,一应俱全,工程之艰巨,地质之复杂,在世界筑路史上实属罕见。在堪称“地质博物馆”的崇山峻岭中开凿密集的隧道,有的地段桥隧相接,有的地段隧隧相连,有的地段蜿蜒盘旋,多姿多态,铁道兵俨然就是异形隧道的雕塑家。

脚下没有路就履尽蛮荒,铁道兵带上绳索,攀悬崖,走峭壁,俯瞰山河;机械设备上不去,就将设备拆成零件,众人协力抬上山。没有电力,就肩挑手扛盘山而上;没有住的地方,就牛毡盖顶、木板为墙,或栖身峡谷之间,或筑巢悬崖之巅。头顶危岩峭壁,脚踩万丈深渊;或满脸满身流淌着污泥淖水奋战于隧道深处;或直上直下高耸在桥墩将心悬挂高空。

为了节省时间,他们打着火把进洞,硬是用铁锤、钢钎这些原始工具,打通了千米隧道。越掘进,地质越复杂,有铁青钢硬的特坚石,有一触即溃的烂泥巴,一会儿是40多度的“火焰山”,让人汗流如注,一排跑过后,岩缝里又会水如泉涌,仿佛突然进入“水帘洞”,冰冷刺骨。为了节省时间,早日将隧道打通,放炮之后浓烟还未散尽,铁道兵即顶着浓烟往里冲;为了节约时间,打钻的时候经常关掉水枪,不戴口罩,冒着滚滚烟尘赤膊上阵,肺里装着粉尘,头上流着汗,脸上身上淌着粉屑与汗水,汇成道道泥浆,就这样夜以继日,昼夜不息的劳动啊!

是铁道兵不怕牺牲,在缺氧情况下,顽强劳动,修通了我国第一条通向世界屋脊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

曾有西方人言:“只要昆仑山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是的,这里海拔3600米,含氧量为内陆的60%,途经唐古拉山时,更是下降到50%。地处哈尔盖至南山口的藏北高原温差更大,冬季长,气候恶劣,沿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施工难度大。而铁道兵手中的机械十分寒酸,只能以血肉之躯,一寸寸地掘进,一车车往外拉,一米米地修。在“卡脖子”工程的4009米的关角隧道,这里多处断层切割,石质破碎,地下水昼夜喷涌,最多可达万余吨。五十年代铁路局曾开工修建,经济困难期间停工封闭。

铁道兵部队开工后,仅前期清理就用了一年半时间,先后处理大小塌方130余次。最大的困难是空气稀薄,火柴划不着,打火机打不着,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洞内昏倒,扶到洞外,稍一清酲又返身进洞施工。有一次隧道大塌方,一下子堵住了127人,连日理万机的周总理都被惊动了。在救人第一的口号感召下,各级领导率领部队排险情,闯难关,终于化险为夷。关角隧道平均每30米经历一次塌方,每80米牺牲一名战士,一个关角隧道就牺牲了50多名铁道兵,他们的青春热血,他们的忘我劳动,永远冻结在青藏高原上。

血与险又岂止是关角隧道,铁道兵还需在高原上,一层层洞穿如被海水煮沸而冻结的山脉,并以桥隧相连,或沿谷地穿行于冻土之上。浩瀚的盐湖有密布的岩溶岩洞,有硬似花岗岩的岩盐,还有状似海绵、质地松软,稍一晃动就会下陷的盐地。铁道兵勇敢接受盐湖的挑战,身居盐块垒砌“盐宫”,顶住盐卤极强的腐蚀,吃着从外地运来的脱水菜,呼吸着带有咸味的空气,夜以继日,展开了一场以沙石治盐的顽强战斗!他们先用机械压实地表盐壳,再挖掉盐壳回填沙石料,打挤密砂桩处理基底,然后在湖面上铺筑路基。战士们称这样的路基是看不见桥墩的“砂桩盐桥”。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施工部队在32公里的盐湖区和57公里的超重盐渍土地段,共打进密砂桩5.7万根,挖掉盐壳,回填片石、卵石6.4万立方米,就这样一条世所罕见的不见晶莹桥墩的“万丈盐桥”,在铁道兵的顽强劳动中,横贯在浩瀚盐湖。

风火山不仅空气稀薄,而且气候严寒,素有“冰雪仓库”之称,是施工部队环境最艰苦的冻土地段,这里“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情况瞬息万变,常常狂风呼啸,大雪纷飞,铁道兵不顾严重的高山反应,在头发脱落,头晕脑胀,心慌气短,胸闷无力,指甲下陷,心脏扩大甚至移位的情况下,克服生理极限,以命相搏的顽强劳动,把铁路修到了拉萨,向世人奉献出这条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和自豪!

可以说,国家把最艰苦的劳动,最危险的劳动赋予了铁道兵,而我们铁道兵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在劳动中建功立业,在劳动中铸就锻造了伟大的铁道兵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铁道兵在建设新中国的征程岁月中,先后主持参与修建了:黎湛、鹰厦、包兰、嫩林、贵昆、成昆、京原、襄渝、京通、青藏、南疆、通霍、兖石等52项铁路建筑和北京地铁,连同其他国防和各种专用铁路在内,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多公里。当时科学技术落后,没有盾构机等大型机械,国家又一穷二白,铁道兵用汗、用血、用命,用大锤、钢钎、大锹等原始工具,以血肉之躯,一米米修、一寸寸地凿、一铲铲地挖、一车车的运。

在“钻”、“凿”、“炸”、“运”、“填”、“架”的劳动中有8000多名干部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多少好男儿风枪手患上矽肺病,有多少好男儿负伤致残,有多少默默无闻的战斗英雄在劳动中把人生最美好的青青,无私奉献给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

试问:在世上,在人间,还有什么劳动,比铁道兵的劳动更苦?更累?更危险?这样的劳动,如果在当今,能不能评“劳模”?能不能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共和国大厦,何以壮丽成诗篇?是无数劳动者竞折腰的结果,铁道兵位列其中,其功勋泣血丹心,其重筑山河之功,彪炳中华史册,历千秋而光辉不散。

今天当新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的时候,当我们祝贺新的劳模出榜的时候,我们怎能忘记当年攀悬崖、走陡峭、跨山涧;凿顽石、钻隧道、铺路基、架天桥;征酷寒、斗盐海、战风沙,在雨中“夜战”,在雪中“冲锋”,在缺氧中“拼命”的铁道兵。

        铁道兵的名字永远镌刻于劳动节!

作者:吴凤祥:男,江苏省如皋市人,高中文化程度,下乡知青,1978年入伍,铁三师十一团十连战士,退伍以后,在国营江苏省如皋罐头冻菜制品总厂工作,先后任厂团委副书记,企业管理科专职安全员,先后在《中国劳动报》、《人民消防报》、《江苏工人报》、《江苏消防》杂志、《江苏劳动保护》杂志、《南通日报》等报刋杂志发表文章八十余篇。退休以后,在“新华网”、“人民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网”、“腾讯网”、“铁道兵战友网”、铁道兵“老兵原创之家”、“铁道兵公众号”等媒体发表作品一百余篇,现落户于上海浦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