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高粱家族:三十岁的莫言,写出了最负盛名的封神之作

 少读红楼 2022-05-01

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个荣誉有多高呢?我们不妨看看之前都有哪些人获此殊荣。

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有:罗曼·罗兰、萧伯纳、罗素、海明威、加缪、川端康成、索尔仁尼琴、鲍勃·迪伦……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莫言真的够格吗?要知道莫言到底有没有获得诺奖的实力,咱们还得去读他的作品,作品最有说服力。

莫言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二十岁左右就开始文学创作,三十岁出头就写出了成名作《红高粱家族》,这是多少人根本达不到的文学高度。

这本书也被誉为“莫言最负盛名的小说”,《纽约时报》书评也说:通过这部小说,作家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这本书有多牛呢?时隔二十年后,莫言重读此书,不免感慨:人老了,书还年轻。他自己也坦承:《红高粱家族》虽是少作,技术上有诸多粗疏之处,但文中那股子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气魄,却正是借住了那股子初生牛犊之蛮劲儿才喷发出来。

读完这本书,更加印证了我对于一件事的看法:任何行业,都有天才。如果天才比常人还努力,将是无敌的存在。毫不夸张地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就是这样的天才之作。

对于这本书,更多人可能首先熟悉的不是原著,而是1987年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这部电影最终拿到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也是首部获此荣誉的亚洲电影。

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分很高,有多高呢?豆瓣超过二十万人打出了8.5的高分,这当然跟张艺谋个人的能力分不开,他完全有自己的一套电影语言和叙事逻辑,也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

但同样重要的是,张艺谋碰到了一个好的剧本,一本牛逼哄哄的原著小说。没有原著小说的人物、情节做支撑,谁又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拍出带着浓郁乡土气质和民族风格的电影来呢?

莫言1986年写完《红高粱家族》,张艺谋1987年就拿来拍电影,莫言还是编剧之一,当时,两人都是三十多岁,正是干一番事业的黄金年龄,正是天才遇到天才的强强联合。

电影好看,但原著小说更精彩,荒诞,离奇,神秘,厚重,字里行间倾泻着作者天才般的奇巧构思,流淌着喷薄欲出的荒蛮野性,充满着悲愤苍凉的英雄气概和巧取豪夺的流氓匪气。

《红高粱家族》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一句话可以概括,它说的是高密东北乡的百姓如何抗日的故事。但这个故事,被作家给拆解成了若干部分,打乱了时间和空间,进行了重新的排列组合。

小说分为五个部分,在情节上完全打乱了以往的线性叙事结构,你以为的开始,也许是结束,你读到的结局,也许是故事的开始。初读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很快就会被作家精心编织的高密东北乡那一段荡气回肠浑厚苍凉的民间抗日事迹所吸引、感动。

初读此书,我惊讶于作家丰富的生活体验,细致的生活观察,无论是田野万物,还是农家诸事,作家都驾轻就熟,用他精准老到的语言,刻画的真实可感,仿佛亲眼看到了经历了一般。

作家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既粗犷厚重,又精密细致,既充满着火炮枪弹的抗日余响,也塞满了浓浓的乡愁之思,既有对高密东北乡同胞浴血抗战的讴歌与褒扬,也有对我苦难深重的民族大地的沉痛与哀悼。

这本小说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我丝毫不觉得是在读一本小说,我以为是在读一本洒满了热血和传奇的地方志,那些经作家之口之心编织出的锦绣故事,家族往事,就像是真实发生过的一般。

作家将其称为“家族小说”,人生第一部长篇,多多少少都会有自传的影子,就像写出巨著《红楼梦》的曹雪芹一样,因为人生很多事,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写得真实可信。我也相信,作家正是要用自己手中之笔,为滋养他的那片热土树碑立传,问世传奇。

墨水河桥上的浴血奋战,高粱地里的累累白骨,被毁灭的咸水口子……都在诉说着那段悲愤沉痛的抗日往事,余占鳌是土匪,也是英雄,是王八蛋,也是好汉。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民族大义面前,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绝对的好人,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

被活剥的罗汉大爷,藏于枯井下的倩儿姐弟,被侮辱的二奶奶,被刺刀挑死的香官,倒在送饭途中的九儿,被捅了十八刀未死的老耿……每一个平凡的他们,都在用生命诉说着那段惨痛的历史。

莫言获诺奖十年,我才第一次打开了他的文学世界,走近他从未走出的高密东北乡,忽然被他笔下各种荒诞离奇、阴森可怖,却又分明像发生过经历过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它似乎在重启我早已不再喷发的荷尔蒙,令我浑身忽然充满了某种神力。

那段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了,遥远到故事里的人物像是沉睡了多年,但就像莫言说的,人老了,书还年轻。每次重读,我们都能再次感受到来自“我爷爷”的扑面而来的匪气,来自“我奶奶”的永远迷人的青春。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