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尔逊柴胡系医案

 浪e飛舟 2022-05-02 发布于四川

《经方大师传教录》

虚痛诊治一得:

余治十二指肠溃疡喜用归脾汤化裁……。十二指肠溃疡之疼痛,多以久痛、饥时痛、喜温喜按、得食少愈为主要特征,当属虚痛无疑。……多伴面色白,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等心脾不足之症。……化裁之法有:兼肝郁者,加柴胡白芍;痛甚者,合丹参饮;吞酸者,加乌贼骨;便血(黑便)者,加自制止血散(含乌贼骨,白及,三七等);便血过多者,加红参(另炖);夹寒者,加炮姜;夹热者,加丹皮白芍;夹湿者,加霍梗、佩兰;痞痛嗳气者,加旋覆花、赭石;腹满者加厚朴半夏。

典型医案:张某,男,53,1984年11月就诊。患者胃脘饥时隐痛,间歇黑便4个月,伴吞酸、嘈杂、肠鸣、气短乏力,舌偏红,苔薄白,脉细弱。胃镜检查十二指肠部前壁一圆形溃疡,后壁一假性憩室形成。用归脾汤加自制止血散(含乌贼骨,白及,三七等),服12剂,疼痛消失,大便转黄,余症大减。用原方做蜜丸继服2个月,诸症消失。1985年2月复查后壁未见溃疡,前壁溃疡趋向愈合。遂不更方,续服此丸。

体会: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同是久痛喜按,胃溃疡痛常于食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发作,称“饱时痛”,属于胃气不降,虚中夹实;十二指肠溃疡痛常于食后3到4小时发作,即“饥饿痛”,无实证。两种溃疡均可见黑便,为脾虚不能统血。近人治此证之属于脾胃虚寒,多用黄芪建中汤。余以为方中桂枝最能动血便血呕血,慎用!余治此,用归脾汤加炮姜(干姜炮黑能止血),如果不伴出血,用归脾汤加桂枝白芍(寓黄芪建中汤),均获良效。

腹胀医案四则 一、脾虚气滞 代某,男,44岁。1986年4月7日诊。腹胀半年余,近来日渐加重,弯腰亦感困难,午后尤甚,纳可,大便初溏,矢气臭秽,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沉。辨证为脾虚气滞。投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厚朴、黄芪各30g,法半夏、白术、干姜各10g,甘草5g,南沙参、茯苓各15g。服3剂,腹胀消失。 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丰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原治汗后脾虛,气机壅滞而生胀满,但临证不必拘泥。只要证属脾虚气滞,以腹胀满为主症者,即可用之。尝见治此证有习用香砂六君子汤者,往往取效较缓。虽二方同有健脾理气之功,但香砂六君子汤更长于温中散寒,而稍逊于宽中除满;此方重用厚朴为君,特长于宽中除满,取效迅捷。故余治脾虚气滞腹胀,恒首选此方,取效后辄可改用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善后。 二、心脾两虚 万某,女,20岁,教师。1985年7月8日诊。腹胀10个月余。因长期伏案工作,夜以继日,渐致头昏失眠,多梦纷紜,食不知味,脘腹胀闷。曾服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保和丸等乏效,腹胀反而加重。刻诊:面色苍白,头昏失眠,心悸、乏力,自觉脘腹胀满难受,但按之柔软而不拒,终日不知饥,勉强进食两许,便感胃脘堵塞,腹胀有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乏力。拟诊为心脾气血亏虚,胃气不降,投以归脾汤合六君子汤加味:黄芪30g,南沙参、建曲、麦芽各15g,茯苓12g,陈皮、白术、当归、酸枣仁、法半夏、广木香各10g,炙甘草3g。服4剂,腹胀明显减轻,已知饥,每日可食8两,余症亦稍减。原方加厚朴20g,干姜6g。又服4剂,腹胀消失。乃嘱其晨服归脾丸10g,晚服香砂六君子丸12g。未及1月,头昏、头胀、心悸、乏力诸症渐愈。 三、浊阴凝聚 于某,男,23岁。1970年6月30日诊。患者素体健壮,因常深夜自学,每饮苦丁茶解乏,未及1年,渐感纳食不香,食后胃脘满闷,腹胀。医予消导、理气皆不效。因见其舌苔黄腻,又予甘露消毒丹、中满分消丸,共服10余剂,黄腻苔未退,腹胀益甚,迁延半年,纳食日减,身体渐羸瘦。刻诊:面白神疲,气短懒言,腹胀凌晨加剧,伴胃脘满闷,无论空腹或食后,腹部均膨膨胀满,腹中雷鸣,连连嗳气,舌淡苔黄腻,脉沉弱。拟诊为脾胃阳虚,浊阴凝聚。投以附子理中汤:熟附片(先煎)党参、白术各15g,干姜10g,炙甘草3g。服2剂,腹胀稍减,后予附子理中丸,每次10g,日服3次,服至1月,腹胀惭消,余症亦渐消矣。 按:苦丁茶性味苦寒,病者竟日夜频频饮此浓茶,几近一年,未有不戕伐脾胃阳气者。脾胃腐熟,运化精微,浊阴易于凝聚。《内经》云:“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腹胀”,腹胀之作在所难免。而舌苔黄膩,似乎属热,实乃“茶客家”之常见苔;且舌质淡,更为寒伤中阳,阴霾上布之征。故而理气消导,徒伤脾胃;清热利湿,尤耗中阳。又前贤云:五脏之虚,穷必及肾。凌晨腹胀加剧,腹中雷鸣,是脾胃阳虚已涉肾阳矣。故予附子理中汤(丸)温中祛寒、补阳破阴,缓缓奏功。 四、寒实气滞 魏某,女,50岁。1986年8月20日诊。半月来少腹胀,微痛,不拒按,腰亦坠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沉。细询起病之由,知其夏日喜食冷饮瓜果、吹电扇。拟诊为虚寒腹胀,投以小建中汤加味。服2剂后,言纳谷不馨,胃脘满闷,时而嗳气、矢气,遂改投保和丸加味。服2剂亦不效,病者惶悚甚。又经西医多项检查,均未见器质性病变。其时病者已卧床不起,少腹胀甚,拒按,疼痛无已时,3日未解大便,腰部胀坠亦剧。乃放胆投以厚朴三物汤加味:厚朴30g,枳实12g,酒大黄(后下)、小茴香、台乌、细辛、干姜各10g。服1剂后解大便3次,少腹胀满、腰胀坠均大减,疼痛止。乃去大黄,厚朴减为15g,又服1剂,少腹胀满消失,腰亦不胀坠矣。 按:此案值得反思者有二:其一,忌乎“定向思维”。初诊时舌脉为寒象,腹不拒按,遂诊为虚寒腹胀,但服补中散寒方乏效;三诊时少腹胀甚,拒按,3日未解大便,才考虑为寒实气滞。由此可见,疾病有时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才逐步暴露其真象的。临证时贵乎审证精详,当机立断,方随证变。其二,宜乎活用经方。厚朴三物汤治腹痛,仲景虽有明训,但原治“痛而闭者”,其病机为实热内积,气滞不行,不宜于寒实气滞之证。但余加小茴香、台乌、细辛、干姜等辛温散寒之品,便成破气攻积、温散寒邪之方,投之奏速效。此亦活用经方,扩大其运用范围一法。

张某,男,65岁,渔民。
   两天前出现鼻塞头痛,恶风畏寒,手足酸软,精神委顿。
   今晨出现咽痛,咳嗽有痰,无汗,体温37.8度C,脉浮紧,苔薄白。
   证属风寒感冒,寒邪束表,拟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羌活、紫苏、黄芩、法半夏、生晒参、红枣,各10g;生甘草3g,生姜 2片。
   服1剂知,2剂已,3剂后诸症消失,即下海作业。

江尔逊治眩晕:某患者,女,61岁,患眩晕病10余年,1月之内必发l一2次,发时中西药并投,中药曾用过补中益气汤、左归饮、右归饮、三甲复脉汤等,效均不著,且停药数日,又复发如前。今眩晕发作已4日,起床即感天旋地转,频频呕

 恶,耳鸣有闭塞之感,泄泻水样便,纳呆,口干苦不欲饮,舌边尖红,苔白厚欠润,脉弦弱。此为风火上炎,挟痰饮上蒙清窍,脾失转输,迫水饮下趋大肠所致,投以柴陈泽泻汤加山药、滑石、白芍。处方:柴胡10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5g,甘草5g,大枣10g,生姜6g,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天麻10g,钩藤12g,菊花10g,山药30g,滑石30g,白芍15g。服药l剂,眩晕息止,3剂纳增,耳鸣止,上方去山药、白芍,加蔓荆子10g,竹茹12g,石菖蒲6g,北沙参15g,藿梗10g,续服3剂,诸症渐退。随访1年眩晕

 未再复发。方中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浊,二陈汤化痰降逆,泽泻汤涤痰利水,又寓有六君子汤运脾和胃以治其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