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糖尿病方 【组成主治】 熟地12g,生地12g,淮山药60~90g,黄芷30~60g,山萸肉15g,泽泻10g,茯苓15g,丹皮10g,玉米须30g,仙鹤草30g。功能滋养脾肾、益气养阴,降糖止渴,主治糖尿病。 【用药心得】 糖尿病的主要病机为脾肾同病,气阴两虚;滋阴益肾,健脾益气乃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而六味地黄丸其立法以肾、肝、脾三阴并补,在此基础上加强益气之功,则符合临床治疗之要求。本方熟地、生地并用,滋肾阴,益精髓;山萸肉酸温滋肾益肝;山药、黄芷健脾益气。用量要大,有气复津还之意,共成三阴并补以治本之功,亦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丹皮消虚热,虽然补泻并用,但以补为主。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地配熟地、山药配黄苗有明显降血糖作用,且山药能抑制胃排空运动及肠管推进运动,能增强小肠吸收功能,抑制血清淀粉酶的分泌,而仙鹤草、玉米须降血糖作用亦早被人们所公认。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脾肾、益气养阴、降糖止渴之效。 消谷善饥明显加生石膏、玉竹;口渴多饮明显加沙参、天花粉;气短自汗加太子参;小便清长加桑壕蜗、巴戟天、肉桂;尿混浊如脂膏,盗汗加知母、黄柏;头晕头胀加钩藤、白芍、牛膝;胸闷心悸加丹参、石菖蒲、郁金;形体肥胖加佩兰、荷叶;视物模糊加谷精草、青箱子;瘀血重者加桃仁、红花、水蛭。 合并症的处理:末梢神经炎黄芷桂枝五物汤,加针灸治疗;糖尿病合并肢端溃疡,除内服中药外,可用白砂糖外敷法。不仅可高渗杀菌,更重要在于给溃疡面有一个营养的环境,这符合中医学扶正祛邪的法则,故能生效。详见外治法章节。 同时,对于消渴病的治疗,除服用药物外,还应配合饮食疗法,以提高疗效。可嘱患者用猪胰2条、淮山药30g,清水适量煎后饮汤食渣,或者用南瓜、洋葱头、山慈菇、黄豆、惹茵仁等适量做菜,多食代饭,对消除糖尿病症状、降低血糖有一定帮助。在治疗期间或治愈之后,都必须保持心情舒畅,节制房事,注意饮食,以提高疗效与巩固疗效。 【临证经验】 糖尿病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可出现多尿、烦渴、多饮、多食、消瘦、乏力等表现,重者容易发生爾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血管、神经等慢性并发症。属中医学“消渴”证的范畴。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多饮,中灼脾胃则消谷;阴虚阳亢固摄失司,故小便量多。《石室秘录·消渴篇》曾明确指出:“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故治消之法,以治肾为主,不必问其上、中、下之消也。”可见,消渴病以肾气阴两虚为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阴气即肾气,含肾阴、肾阳。中老年消渴证患者,对他们来说肾虚真水不足是三消之本,水亏、命门火衰乃下消之因。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阴不足,胃热亢盛,则多食多饮;脾气虚,不能摄水谷精微,则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说明脾隔圍气阴亏虚与消渴病发病密切相关。 邓教授治疗消渴,既遵经典之理,又有发微索隐,辨证用药,独具一格,特别是对于中老年消渴证患者,应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每获良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