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新版科学课程标准如何回应“科教兴国”战略需求?| 头条

 张福涛lu70kpm9 2022-05-0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版)》较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做出了很多修订。

我从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附录等方面,结合新课标修订的依据,将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与2017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对比研究,逐字逐句解读分析新旧课程标准之间的继承与发展、革故与创新。

图片

整体变化

对比《新课标》和《旧课标》,发现有以下变化:

1. 对应学段不同。《旧课标》内容只包括一年级至六年级内容,《新课标》内容包括了一年级至九年级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强调了学习进阶概念。基于科学课程的研究,整体概念的进阶设计不仅要考虑小学或者义务教育阶段,而要考虑从小学到高中到底学生的学习需要怎样的进阶。我想这就是课程标准内容由《旧课标》的小学部分内容改变为《新课标》的一年级至九年级的内容的原因。

2. 新增“前言”部分。详细阐述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和主要变化. 小学科学《新课标》与同时颁布的其他学科新课标目录体系上保持了一致,所有学科课程标准的前言内容是一样的。

3. 更新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强调除了科学知识,还应重视认知过程和研究方法以及立德树人。课程理念更聚焦核心素养、学习进阶。

4. 更新课程目标,首次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分为四个方面: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新增“科学思维”,其余三个概念更新。

5. 更新课程内容。由四个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更新为四个跨学科概念和13个学科核心概念。其中四个跨学科概念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思维,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旧课标》18个主要概念的整合、补充、提升。

6. 新增学业质量部分。

7. 课程实施部分新增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内容。

8. 附录部分新增以下内容: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课程内容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和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9. 删除了课程设计思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具体变化

1. 新增前言

《旧课标》也有前言部分,但其主要内容是阐述 “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新课标》的前言是教育部新颁布的所有学科课程标准统一的前言,内容一致。

前言开篇便提出课程教材的作用,指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强调新时期教育需求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新课标》在前言中重点介绍了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修订原则和主要变化。

2. 更新课程性质

《旧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界定为“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倡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教师使用探究法教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亲历科学实践,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并强调四个领域知识之间要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新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界定为“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尤其强调了什么是科学,指出“科学是人类在研究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系统,以及获得这些知识系统的认识过程和在此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

《旧课标》指出“科学素养”是“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新课标》则指出,“科学”包括了“知识系统”“认识过程”和“研究方法”。系统的知识就是科学观念,认知过程反映了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对应科学的探究与实践,另外科学的教育教学还需要考虑树人的品德,体现在态度与责任。

对比发现:

1. 关于“科学是什么”的表述,新旧课标是有区别的。

2. 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上,《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认知过程和认知过程中的方法应用,也就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和探究实践过程;《旧课标》也强调了探究实践,但是更多的是“探究”,对于“探究实践”所要把握的宽度、广度和深度还是远远不及《新课标》的。

3. 更新课程理念

《旧课标》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提出,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调动过去的“经验”主动内化新的知识,并为这些知识找到原始图式中的生长点,这是建构主义的观点。

有学者指出,《旧课标》中提出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人文主义者的关怀的体现”。人文主义者提倡学习的有意义性,要求学习对象对干学习者来说要是有价值的或者说是学习者所需要的,与学习者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学习要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对比发现: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立足素养发展” “科学安排进阶” “重视综合评价”等新理念,并将原有的“倡导探究式学习”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等理念通过“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 “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进行完善和加强。

《新课标》所提出的“立足素养发展” “科学安排进阶” “重视综合评价”是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思想。课标修订组专家认为,“目前整体上来讲基于产品导向的方向仍然占据主流,但我们需要以人的素养发展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同时,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处于什么水平,再根据学生思维的进阶设计课程,完成学生素养的进阶。”为了做到立足素养发展,《新课标》要求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增值评价。

图片
4. 更新课程目标

《旧课标》的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之后又分别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旧课标》在前言中设置的“课程设计思路”中介绍了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在学段目标描述时,按照四个目标,一个一个的进行分领域、分学段的描述。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首先界定了本次课标修订新提出的核心素养内涵,指出,“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四个方面,并对其进行了细致阐述。

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包括科学知识的认知,也包括对其的解释及其应用。这个概念远远大于《旧课标》中关于”科学知识”的界定。这一核心素养对标旧课标中的“科学知识”

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科学思维的概念是本次课标修订首次提出的。在科学教学中,最核心的教学方式就是探究式教学,其表面是探究的行为,实际上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之前强调的往往是探究的过程和策略,科学思维则是本次课标修订加上的本质成分——探究的思维,这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教学发展的结果。

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内涵强调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对标《旧课标》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对标《旧课标》中的“科学态度”。

《新课标》在阐述了核心素养内涵之后,提出课程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之后又分别从“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和“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四个方面进行描述“核心素养总目标”。其中,关于“科学思维能力”目标是首次提出,其他三个目标分别对标《旧课标》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和“科学态度”,并有所发展。

《新课标》取消了《旧课标》前言中设置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因此在“课程目标”之前都没有关于课程内容的介绍,在学段目标描述时,按照学段进行了课程目标的罗列。

新旧课标相对比,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第一,《新课标》在本部分内容中,先介绍了“核心素养内涵”,再介绍“总目标”,最后罗列了“学段目标”。在学段目标中,按照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的顺序,分年段进行阐述。

第二,《新课标》中关于科学观念的描述比较概括,没有细述有哪些项目。其他目标的描述比较详细的。

第三,《新课标》的学段目标中直接使用了后面要介绍的课程内容。

对比发现:《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提出“科学思维”,并在学段目标中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体现了学习进阶的理念,这是一个创举。对比表述方式,《新课标》没有分领域描述学段目标,而是统一叙述,显得上下文更有联系。

对比具体内容,《新课标》的“科学观念”和《旧课标》的“科学知识”相比,更加强调学生要联系“生活”,通过“描述” “说出” “定义” “界定”等完成对于科学的认知。《新课标》的“探究实践”和《旧课标》的“科学探究”相比,大多去除了“在教师指导下”字眼,更强调学生“能基于所学知识,从……角度提出……问题”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将《旧课标》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合并到了“探究实践”部分。新旧课标的“态度责任”和“科学态度”相比较,新课标更强调“在好奇心驱使下”,去倾听、分享、表达、质疑、沟通、反思、调整等。18个主要概念4个跨学科概念13个学科核心概念

5. 课程内容

《旧课标》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选取了18个主要概念。其中物质科学领域6个,生命科学领域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旧课标制定了主要概念的知识结构图,并按照18个概念的顺序依次进行分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描述,以表格方式进行。每个概念描述完成后,给出了一段活动建议。

《新课标》课程内容取消了四个领域的维度界限,设置了4个跨学科概念: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设置了13个学科核心概念,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跨学科概念。

这一点上而言,《旧课标》更加重视知识领域的界定,而《新课标》则更希望教学中发生综合性、跨学科探究。

本次改革要实现在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概念的理解,这也是本次改革的难点,因为跨学科概念对比学科概念来讲还有更大的迁移性,更有利于教师的创新,国际上的原创成果基本上都是基于跨学科概念来得到的。

新课标所提出的4个跨学科概念,我认为这四个概念更多是发挥聚焦学科概念思维的作用,如“结构与功能“,本身结构决定了功能,功能反过来改变和创新结构,这中间涉及到创造。再如”稳定与变化“,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从这个角度说,又饱含哲学意味。“系统与模型”也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4个跨学科概念都指向了思维发展,只有思维发展了,才能理解这些概念。课程标准是希望通过学生的学习,达到对这4个跨学科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对比《新课标》的13个学科核心概念,对标《旧课标》的18个主要概念,如果按照旧课标的四大领域划分的话,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领域有4个,生命世界领域有4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有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有2个。但是对比新旧课标的概念,表述上改变很大,具体的联系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比发现:在学科核心概念的确定上,从18个主要概念到13个核心概念,《新课标》显得更为凝练、简洁。《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每个学科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学习内容,并列表呈现。接着,按照13个概念的顺序依次列举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分为教学策略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其中,内容要求用数字序号列举,学业要求以“能……”的句式体现,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则分别针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指导。

我关注到,在学习内容的描述上,新课标将原有的概念进行了整合,如“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就是将旧课标关于水和空气的两个概念进行了整合。在描述方法上也更贴近生活,尽量避免概念的生涩,如“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代替了旧课标的“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对比学习目标描述,《新课标》以数字序号的方式,教师解读时更为方便。

6. 新增学业质量

《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是新增内容,描述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业质量描述的语句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等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出发,进行了详细阐述。每一个方面成一段,以“能……”句式,陈述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业质量水平。

1-2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分为三段。第一段体现科学观念目标的实现,多用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观察描述、比较分类、描述现象、“知道……”等语句表现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解释及其应用。第二段体现科学思维,多用认识、提出观点的意识、表达想法、发现解决方案等语句表现对于科学思维的提升。第三段体现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课程目标,多用在好奇心驱使下的记录观察、质疑、尝试、倾听、分享、表达等语句。

3-4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分为五段。第一、二段体现科学观念目标,使用描述、设计、探究、解释、认识、说明、观察、比较、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分析、讲述、反思等语句表现科学观念的获得。第三段体现科学思维目标,使用分析关系、找出特征、使用模型解释科学现象、利用知识分析结构、比较特征、区别事实与观点、提供证据、控制变量等方法构建科学思维。第四段体现探究实践目标,通过提出观点、构思、设计、实施、检验、发现问题并改进等方法达到学业质量标准。3-4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四方面课程目标之间有交叉和融合。

5-6年级学业质量描述分为五段。第一、二段体现科学观念目标,大量使用区别、说出、比较、总结、描述、分析、解释、说明、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地调查等词汇表现科学认知的过程与应用。第三段体现科学思维目标,通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展示对……的理解、形成……的愿景、抽象概括属性、建立联系、构建解释、分析变量等方面体现科学思维的发展。第四段体现探究实践目标,提出具体质量标准。第五段体现态度责任目标,通过兴趣、想法、质疑、沟通、尝试、交流、辩论、反思、调整、伦理道德等方面达成态度责任目标。

《新课标》的学业质量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对于科学知识的获得,除此之外,还用了大量词汇强调了科学知识获取过程和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同时,《新课标》强调了“科学思维”目标的落地,要求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更要重视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从核心素养的发展角度开展教学。学业质量还强调了“真实情境”的运用,要求教师要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奇迹,解决真实问题。

学业质量是评价标准的依据,课标能够明确提出学业质量标准,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一线教师可以对标质量标准,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展开教育教学。

7. 更新课程实施

《旧课标》中标题为“实施建议”,分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四部分。《新课标》将标题修改为“课程实施”,分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建议等五部分。

图片

 教学建议

《旧课标》分为教学目标建议、教材使用建议、教学活动建议、科学学习场所建议、学科关联建议、教学媒体建议等六部分。《新课标》分为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究实践为主要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等四部分。

对比发现:《旧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进而给出了教学目标建议,《新课标》则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前文中,我们对比了科学素养和核心素养,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进阶。新课标还有机整合和提升了旧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活动建议、学科关联建议等内容,更聚焦核心素养、核心概念、学生主体、探究实践,同时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提出了教学建议。  

2.2

 评价建议

《旧课标》的评价只限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学习情况和质量水平的评价,分为学习评价的原则、学习评价的内容和学习评价的方式三部分。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要求做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还要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表现。学习评价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

对比发现:《新课标》的评价变化比较大,没有将评价界限限定在“学习评价”的范围,而是提出,以课业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原则倡导跨学科融合、校内外结合,体现评价的综合性、增值性及过程性。新课标继承了旧课标评价多元和方法多样,定性与定量结合等。新课标改变了旧课标的描述方式,详细列举了课堂评价(旧课标为教学过程评价)、作业评价、单元与期末评价的具体要求。《新课标》新增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建议,并对考试性质和目的、命题原则、命题规划、题目命制等进行详细说明。从这一变化可以明确感受到小学科学的学习质量检测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教材编写建议

《旧课标》分为教科书编写建议、学生活动手册编写建议、教具开发建议、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建议等四个部分叙述。《新课标》分为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选择、教材内容编排和呈现等三部分,舍弃了学生活动手册、教具、教师教学用书等内容。

对比发现: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原则上再次明确“把握方向性”的问题,提出要符合科学性和体现适切性,这些都与旧课标有很大区别,政治站位较高,强调教材的育人功能。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提出“突出核心概念的理解应用”,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通过动手动脑,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旧课标》分为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利用与管理;校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分为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和开发与利用建议两部分。其中在“原则”中强调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试行多元主体开发和贴近教与学的实际。在“建议”中将《旧课标》的四个部分进行了整合与拓展。


 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建议”

新课标的修订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路径,在课程标准培训建议中提出培训方案要有规划性、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培训方式要有实效性。在教学研究建议中提出要基于实际整体设计教研活动、聚焦关键问题开展主题教研、采用多样化教研方式,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校本教研建议中提出,要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机制、聚焦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基于研究结果改进教学等。

8. 新增附录项目

《旧课标》附录内容只有教学案例一项,列举了6个教学案例,分别为物质科学领域2个,生命科学领域1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1个,技术与工程领域2个。《新课标》分两部分保留了旧课标的“教学案例”部分,列举了10个案例,其中小学7个,初中3个。附录内容增加了另外三个部分,分别为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课程内容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教学案例和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是按照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四个核心素养目标的顺序,用“能……”的句式,分学段列举了每个学段的核心素养特征。这一部分内容与学业质量相比较,实际上学业质量就是在这个学段特征的基础上,加入了各学段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课程内容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是按照思维层次描述了认知型、技能型、体验性的行为,其中,认知型动词是指引教师思考“科学观念”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水平。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进阶的理论,通过学习达到高层次水平。技能型动词对标“探究实践”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水平。体验性动词对标“科学思维”和“态度责任”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依次递升。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部分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观察、实验、记录、测量、制作、调查等活动,其中,1-2年级有13项,3-4年级有34项,5-6年级有34项。新课标通过表格列出探究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内容进行演示、分组实验的设计。必做探究实践活动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要求,教学中不能短斤少两。方便起见,教师可以对标教材,进行一一对应。

总体来看,《新课标》强调课程育人功能,将课程目标界定为核心素养导向,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简化和整合了科学核心概念,调整了课程内容,新增了学业质量,进一步强调了过程性评价等。《新课标》的设计相比《旧课标》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研读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标》提倡的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贯彻到以后的教学之中,对小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2017.

2. 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2022.

作者 | 高春艳(深圳市宝安区龙腾小学副校长)
责编 | 靖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