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审美激发人的审美能力 ![]() 文明社会以降,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通过求真向善逐渐丰富了精神世界,体现了一般的认识规律和实践规律;而审美实践与此不同,审美活动并非一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而是审美的情感活动,也是一种悦智、悦神、悦情的特殊精神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中能够产生奥妙无穷和非常愉悦的审美体验,这在一般的认识活动和一般的实践活动中是无法体验到的。 我们应该学会对审美客体进行感性观照,入乎其内,获得身临其境的美感,通过审美激发审美力。在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观照时,从审美态度上来看,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主体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二是非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在第一种状态下,主体通常在时间上比较充足,如在闲暇娱乐期间欣赏名山大川,参观博物馆,欣赏各种艺术展,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等。主体往往能以自由轻松的心情,悠然自得,慢慢领略和体验审美客体的美。第二种状态下,主体通常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偶然发现非常美的事物,情不自禁地把注意力从别的对象和环境中转移到审美境界中来。但由于主体处于非自觉审美状态,不一定能够长时间保持审美的注意力,有可能很快又转移到本来进行的认识世界或改造世界的特定活动之中,从而影响正常的审美效果。比如,人们在匆忙赶路时看见路边的美丽鲜花,因时间紧迫,不可能停下来慢慢欣赏鲜花的美;人们面对自己刚创造出来的产品,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劳动成果的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而不是产品的美上。因此,主体对审美客体感性观照时,应该入乎其内,沉浸和融入审美客体的生命之中,在与对象形成共鸣、共振中进入忘我和无我的痴迷境界,在情感陶醉和心灵解放过程中拓展审美能力。 审美激发人的审美力,我们应该学会对审美客体进行理性辨析,出乎其外,居高临下俯视审美客体的本质。审美经过感性阶段以后,审美主体不能长时间沉浸在审美境界之中,仍然要回到生活,回到现实,理性对待审美客体,从而进入审美的理性判断阶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其实,就审美而言,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同样应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通过“入境”和“出境”的循环往复,反复体验、玩味、吟咏,实现情感和思想、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统一,领略对象的内在意蕴及其对人生的启迪。王蒙说:“文学的方式与科学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文学重直觉,重联想,重想像,重神思,重虚构,重情感,重整体,重根本;而往往忽视了实验、逻辑论证、计算、分科分类,定量定性。但是文学的方法与科学的方法又有很大的一致性:珍惜精神能量,热爱知识热爱生活,对世界包括人的主观世界的点点滴滴敏锐捕捉,追求创意,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力图对国家民族人类作出新的哪怕是点点滴滴的贡献。”[王蒙:《科学·人文·未来》,《王蒙研究》2004年创刊号,第2页。]实际上,文学确实具有启人心智的巨大作用,聪明的读者完全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发现审美客体质的规定性,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审美激发审美力的过程中,在入乎其内的第一阶段,审美主体感悟和体验到了对象的美,但还不知道对象美在何处,对象为什么美;在审美出乎其外的第二阶段,审美主体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还应该从理性上理解事物美的内涵,事物为什么美。通过对审美客体的深入思考,认识审美客体的审美特点,发现审美客体促进人才发展的积极价值。 ![]() 二、审美激发人的想象力 ![]()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关键,因此,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从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审美非常有利于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要促进人才发展,就必须学会利用审美,促进人才想象力的发展。 从人才开发角度来看,审美客体的模糊性能够激发审美主体的自由联想和想象,而这恰恰是开发创造性的想象力所不可缺少的。达·芬奇曾经指出:“请观察一堵污渍斑斑的墙面或五光十色的石子。倘若你正想构思一幅风景画,你会发现其中似乎真有不少风景:纵横分布着的山岳、河流、岩石、树木、大平原、山谷、丘陵。你还能见到各种战争,见到人物疾速的动作、面部古怪的表情,各种服装,以及无数的都能组成完整形象的事物。墙面与多色的石子的此种情景正如在缭绕的钟声里,你能听到可能想出来的一切姓名与字眼。切莫轻视我的意见,我得提醒你们,时时驻足凝视污墙、火焰余烬、云彩、污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于你并不困难,只要思索得当,你确能收获奇妙的思想。思想一被刺激,能有种种新发明:比如人兽战争的场面,各种风景构图,以及妖魔鬼怪之类的事物。这都因为思想受到朦胧事物的刺激,而能有所发明。”[戴勉编译:《达·芬奇论绘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33页。]值得注意的是,达·芬奇所说的“污墙、火焰余烬、云彩、污泥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实际上正是在审美领域中属于那些具有较多模糊性的审美对象,唯其如此,他才认为通过联想和想象,人们可以从中“收获奇妙的思想”,并且“因为思想受到朦胧事物的刺激,而能有所发明”。 在审美活动中,一般来说,审美属性如果比较简单和单一,就不太可能激发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审美属性比较复杂,具有较大程度的模糊性,则容易激发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读者一般也喜欢欣赏含蓄蕴藉、能够发人深思的优秀作品,而不太喜欢那些一览无余、内涵浅薄的作品。中国古代很多诗歌和散文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蕴含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境外之境,含蓄蕴藉,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类优秀作品能够受到历代人们的普遍喜爱。审美心理学表明,通过对审美客体模糊性的直观,比较容易激发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 为了让审美更好地激发人的想象力,我们可以打破审美客观规定性的束缚,尽情放飞审美过程中的想象力。从审美活动的本质来看,审美本身体现了客观规定性与主观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所谓审美的客观规定性,是指审美客体作为人们思维的认识对象,具有一定的认识论性质。比如,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诗经》中认识古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状况,从古代神话中发现某些认识价值和历史价值。另外,泰山的壮美,苏轼词的豪放,清照词的婉约,这都有审美对象质的规定性。我们在审美过程中既要尊重审美客体的质的规定性,又要以此为出发点,尽量展开联想和想象。 ![]() 三、审美具有主观创造性的品格 ![]() 为了让审美更好地激发想象力,审美主体还应该具有主观创造性的品格。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主体的高度联想和想象,审美本身应该具有主观创造性的品格,既体现出审美主体的创造能力,又激发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和发现能力,也是对审美客体价值的创造性发现。比如小说《封神演义》描写人会飞的翅膀、千里眼、顺风耳、土遁、水遁等,我们可以从中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到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发明创新:翅膀—航天飞行器、飞机;千里眼—望远镜;顺风耳—通信技术、电话、电报、手机等;土遁—隧道、地道战;水遁—潜艇、蛙人。其中,蛙人是现代社会承担水下侦察、爆破和执行特殊作战任务的部队,其携带的装备中有形似青蛙脚形状的游泳工具,所以称为“蛙人”。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下毫毛一吹,就可以变出无数小猴子,让人联想到现代的克隆技术。令人惊讶的是,2019年2月28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官网发布的该校人文与科学学院古典学系研究人员阿德里安娜·梅约(Adrienne Mayor)的一项研究称,古希腊神话包含有关创造与人类长相类似的人工生命的想法。梅约表示,人们对人工智能进行想象的能力可以追溯至古代,其实早在机器学习与自动驾驶成为现实之前的几千年,古希腊神话中就有关于创造人工生命与机器人的想法出现。例如,在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作品中,机械巨人塔罗斯(Talos)就是早期机器人的形象。它全身由青铜铸就,所向无敌,一日之内能绕克里特岛三周。此外,希腊神话中火和锻造之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用黏土做成的潘多拉,也是人工生命的代表。虽然潘多拉被描绘成一个天真无邪的女人,只是不小心打开了邪恶的盒子,但赫菲斯托斯最初塑造她的目的是送往地球惩罚发现了火的人类。梅约认为,潘多拉就像一个被打造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她的任务就是混入人类世界并带来痛苦。[ 王俊美编译:《古希腊神话已萌生人工智能想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4日。]实际上,文学是语言和想象的艺术,读者欣赏文学的美,能够激发联想和想象,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到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问世,都揭示了文学阅读的发现性特征。文学阅读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读者在审美的阅读中必然会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就可以理解一些科学家喜欢文学作品的原因决不仅是消遣娱乐,而是还具有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特殊欲求。 在审美活动中,丰富多彩的美构成了审美系统中的立体开放系统,因此,审美不但能够拓展想象的开放性和无限性,而且能够通过审美的无限性,进一步诱发潜能开发的无限性。美感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激发审美主体的想象;美感的程度越低,就越不利于激发审美主体的想象。为了在审美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拓展主体的想象,审美主体需要尽量调动自己的主观能量,激发个人的审美需要、审美意识和审美激情,尽可能增强美感的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