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疕(银屑病)

 一元堂中医张 2022-05-03 发布于辽宁

    “白疕”病名,出自清 ·祁坤《外科大成·卷四·不分部位小疵·无名肿毒》记载:“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俗呼蛇风。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又名“疕风”、“银钱疯”、“白壳疮”等;清 ·萧晓亭《疯门全书》记载:“块如钱大,内红外白,刺之无血,白色如银,先发于身,后面部。” 皮损特点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有一定季节规律,常冬重夏轻,主要侵犯青壮年,无传染性。

     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均属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地域、人种等方面差异,患病率有很大差异,有学者曾在我国不同地区抽样调查估计自然人群中发病率为0.123-3.000%,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北方患病率高于南方,在国外一些地区患病率高达3%。

     相当于西医学的银屑病。 

     一、病因病机 

     外因风寒湿热燥毒诸邪,侵袭肌腠;内因多由禀素血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 

      1、风寒或风热之邪外袭,致营卫失和,兼因心火旺盛、热伏营血,外邪与内火相搏结,郁于肌肤而发为红斑鳞屑。 

      2、情志失畅,肝失疏泄,气机蕴滞,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阻肌表,皮肤肥厚、黯红。 

      3、心肝火旺,毒邪内侵,热毒炽盛,燔灼营血,而见弥漫性红斑、脓疱。   

      4、病久营血暗耗,生风化燥,不能荣养肌肤,而见皮损色淡、皮肤干燥、脱屑。

      5、肝肾不足,外为风湿所困,内有热伏营血,风湿热邪阻于筋骨关节,而见关节肿痛。

     二、临床表现 

     根据本病临床特征,一般分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和红皮病型。

     1、寻常型银屑病 

     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背部、腰骶部,部分泛发全身,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初起一般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可逐渐扩大或融合成为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则逐渐露出一层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这是表皮内棘细胞层,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即达到真皮乳头层的顶部,此处的毛细血管被刮破,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

      2、脓疱型银屑病

      一般可分为泛发性及掌趾脓疱型银屑病两种。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大多急性发病,可在数周内泛发全身,常伴有高热、关节痛和肿胀、全身不适、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全身症状,并在银屑病的基本损害上出现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浅在性无菌性小脓疱,在表面覆盖着鳞屑,以后脓疱迅速增多成为大片,部分融合成脓糊或成为环形红斑,边缘部分往往有较多的小脓疱。全身各处均可发疹,但以四肢屈侧及皱襞部为多见,亦有先自掌跖发疹,后再延及全身者。

     (2)掌趾脓疱型银屑病 

     皮损只限于手足部,多发生于掌跖,也可扩展到指(趾)背侧,常对称发生。损害为对称性红斑,斑上出现许多针头至粟粒大小的无菌性脓疱,疱壁不易破裂,经1-2周后即可自行干涸,结褐色痂。痂脱落后,可出现小片鳞屑,剥除鳞屑后可出现小出血点,以后又可在鳞屑下出现成群的新脓疱,以致在同一病损上可见到脓疱和结痂等不同时期的损害,皮损有疼痛和瘙痒。

      3、关节病型银屑病

     关节病型银屑病除有银屑病损害外,病人还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其关节症状往往与皮肤症状同时加重或减轻。多数病例常继发于银屑病之后,或银屑病多次发病后,症状恶化而发生关节改变,或与脓疱型银屑病或红皮病型银屑病并发。约有10%的病例,银屑病出现在关节炎之后。这种关节炎可同时发生于大小关节,亦可见于脊柱,但以手、腕及足等小关节为多见,尤以指(趾)关节,特别是指(趾)末端关节受累更为普遍。受累关节可红肿、疼痛,重者大关节可以积液,附近的皮肤也常红肿,关节的活动逐渐受限制,长久以后,关节可以强直及导致肌肉萎缩。          4、红皮病型银屑病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剥脱性皮炎。初起时,在原有皮损部位出现潮红,迅速扩大,最后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色或暗红色,炎性浸润明显,表面附有大量麸皮样鳞屑,不断脱落,其间常伴有小片正常皮岛。发生于手足者,常呈整片的角质剥脱。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增加。

      2、血沉 血沉增快。

      3、细菌培养 脓疱型细菌培养阴性。

      4、组织病理 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粒层减少或消失;表皮突向下延伸,呈双杵状;真皮乳头上延,其顶端棘层变薄,血管弯曲扩张;表皮角质层或颗粒层内可见牟罗氏(Munro)微脓疡。

     四、诊断依据 

     依据皮损特点,好发部位、慢性经过,易于复发及病理学特点等,一般易于诊断。 

     五、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脂溢性皮炎、头癣、甲真菌病、毛发红糠疹、副银屑病、扁平苔藓等病鉴别。

      六、治疗 

     (一)内治 

      1、辨证施治 

    (1)血热证 

     证候:皮损鲜红,皮损不断扩大,瘙痒较重;可伴有心烦易怒,咽部充血、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质红或绛,脉弦滑或数。 

     治则:清热凉血活血。 

     方药:《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凉血活血汤(生槐花、紫草根、赤芍、白茅根、生地、丹参、鸡血藤)加减。

     (2)血燥证 

      证候:皮损淡红,鳞屑干燥,瘙痒明显;伴有口干咽燥。舌质淡,舌苔少或红而少津,脉细或细数。 

     治则:养血润肤,除湿解毒。 

     方药:《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养血解毒汤(鸡血藤、当归、土茯苓、生地、山药、威灵仙、蜂房)加减。           (3)血瘀证 

      证候:皮损黯红、肥厚浸润,经久不退,女性可见月经色黯或有瘀块。舌质紫黯或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治则:活血化瘀。 

     方药:《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活血散瘀汤(苏木、赤芍、白芍、红花、桃仁、鬼箭羽、三棱、莪术、木香、陈皮)加减。 

     (4)毒热炽盛证 

      证候:多见于红皮病型或泛发性脓疱型。全身皮肤潮红、肿胀,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灼热痒痛;伴有壮热、畏寒、头疼、口干、便干、溲赤。舌红绛,苔黄腻或少苔,脉弦滑。       治则: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方药:《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解毒凉血汤(水牛角、生地、金银花、莲子心、白茅根、天花粉、地丁、栀子、蚤休、甘草、黄连、生石膏) 加减。           (5)风湿阻络证 

      证候:多见于关节病型。红斑浸润,鳞屑粘腻;伴有关节疼痛或肿胀。舌质淡红,苔腻,脉滑。 

      治则:祛风除湿通络。 

      方药:《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生姜)加减。 

      2、中成药:复方青黛胶囊,消银片,雷公藤多苷片,白芍总苷胶囊等。       (二 ) 外治法 

      1、中药软膏:冰黄肤乐软膏、龙珠软膏、紫草膏等。

      2、中药水剂(或颗粒剂):根据患者证候特点分别选用凉血、解毒、清热、燥湿、养血、润燥、活血、通络、止痒等中草药,煎汤湿敷、溻渍、浸浴或熏蒸。 

      七、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

       1、进一步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深入研究,只有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有清晰的认识,才有可能找到治疗上和预防复发的突破点。 

       2、走中西结合的道路,扬长避短,取西药见效快的特点与中药疗效满意、安全副作用小等有机结合,研制安全有效的药物。同时对目前疗效肯定的中药验方、复方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了解其作用机制。 

       3、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防治认识教育基础上,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重视心理因素在本病的发病加重及复发中的作用。

       八、预防与护理 

       1、重视咨询患者的既往史和发病诱因,这对于提高辨证施治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同时还有益于防病和减轻本病的复发。 

       2、急性期和进行期,外用药应温和,慎用或禁用刺激性药物,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预防感冒和扁桃体发炎,必要时考虑扁桃体摘除术。

       4、避免过度劳累、受寒及剧烈精神刺激;忌食辛辣香燥、羊肉、鱼、虾等荤腥动风之物等。         

                 参考文献

1.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93-494.

2.朱学骏,顾有守,沈丽玉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18-219.

3.李斌,陈达灿等.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02-208.等

【作者简介】

      王连祥 ,北京京城皮肤院副主任中医师,京城医疗集团中医专家,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银屑病学组委员,湿疹学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分会会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皮肤专业委员会会员等,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会员。毕业于大同大学中医学院,山西中医药大学。

      师承山西省著名中医外科专家马元生教授,授业燕京赵氏皮科流派首都名中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王萍教授,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陈学荣教授、雷鹏程教授等。

      传承和发扬了燕京赵氏皮科流派的学术思想,第一作者在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发表皮肤病相关专业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2部。

      研究方向:皮肤病中医辩证论治。      

附注:

1、商业转摘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摘请注明来源。

2、本公众号仅用于医疗专业人员和医学爱好者学习交流分享,非专业人士切莫对症处方用药,以免延误病情,引起不良反应及后果,本公众号及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关责任。

责任编辑:王连祥

校     对:燕   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