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古玉探析——山东省博物馆篇(三)

 积祥轩 2022-05-04 发布于山东

龙山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现为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城子崖,30 年代初命名。该文化年代距今约 4000 至 3500 年。

山东省博物馆龙山文化玉器

虽然山东龙山文化为典型龙山文化,但遗憾的是山东省博物馆只展出上图几件龙山文化玉器。其中兽面纹玉圭已在第一期详细讲解,今天就不再赘述。此展台除兽面纹玉圭外,还有一件四孔大玉刀,其余 7 件为玉钺。

钺是由斧、铲演化而来的。作为礼仪用玉的钺最早见于良渚文化,其用途是象征酋长军权的礼仪仪仗器。从出土良渚文化出土玉钺及其附件看,玉钺的原来造型是,通过其穿孔,用绳索捆绑上木柄,在木柄的上端镶入冒,下端镶入镦,由四件器物组合称为一套完整的玉钺。

玉钺的组合器形及用法,开商周时代玉钺、铜钺之先河。新石器时代的凌家滩文化、石峡文化、石家河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均有玉钺出土。从出现时间、地点分布来看,太湖地区——江淮地区——岭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

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安邱遗址出土

仔细观察上图单孔玉钺的孔道特征,钻孔工艺应为桯钻法。另一个未钻透的孔遗留的痕迹更是清晰地表明钻孔工艺为桯钻法。

桯钻法:桯钻又称杆钻,钻形如圆棒。分为单面钻与双面对钻两种。单面钻因手钻面用钻时间较长而孔径大于对面者,其孔形似上大下小的漏斗状,而孔壁稍显凹弧形。另外钻杆顶部长时间钻孔,在解玉砂的磨损下会形成内凹状,这就是为什么会在另一个未钻透孔的底部看到玉器表面有乳突状。

而管钻法则不会出现这种乳突状现象。如下图:

有孔玉钺 大汶口文化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孔道上部出现二次打孔的叠压痕迹,但未见圆滑微凸的乳突现象,但从孔道内部遗留的痕迹可以看出非桯钻法钻孔工艺。而此钻孔特征符合管钻法的工艺特征。

管钻法:即圆管形钻具。使用管钻钻孔,其孔形特点是:两端孔径大小基本相同(使用同一管钻时),孔壁平直、光滑。钻孔方法分单面钻和双面钻两种。单面钻孔形垂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